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搜索

推荐文章

广州山谷图书馆 / 昊源集团设计中心

在广州近郊的天人山水大地艺术社区,一个占地 15000 亩的康养,度假,艺术社区中,需要一个建筑物,让老人能感受到社区的核心精神:重拾生命的价值。这个建筑需要厚重的质感,成为社区的象征;灵动的造型,蕴含生机与活力;感人的空间,唤起心灵的共鸣。

如果校园长成这样 谁不想早点开学!

农历正月廿七



宜 成长

“终于开学了。”


最近喊出这句话的,可能是爸爸妈妈——孩子断断续续的居家网课与电量持续满格的寒假,总算告一段落。把娃送回学校,爸妈暂获自由。

心心念念盼着开学的,可能还有已经收拾好书包的小朋友们——许久未见的老师与同学、好久没吃还有点想念的食堂、任由自己欢脱奔跑的操场……



           

北京市育英学校科学城学校-入口大台阶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教育建筑与产业发展研究院


即使报到第一周要大扫除,也乐此不疲。轻轻拂去桌椅上的灰尘、为花园里新长出的嫩芽翻土、让引入阳光的窗户更加通透明亮……

学校里的每一处角落,都在潜移默化中调动着同学们的感官。



           

佛山新城未来学校-延伸到林间的平台 效果图

MAT Office超级建筑


学校会改变人的一生,不仅仅有关“教育”。

校园设计,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在这里学习、玩耍、生活的男孩女孩。


激活个性发展,打开鲜活视野,伴随陈旧的四方盒子教室退出狭长的教学楼通道,传统的阶梯教室转化为线条开阔且优雅的共享空间,塑胶跑道的“塑料感”被花园式的操场取代,同学们的成长,因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可能。



           

江苏省北沙幼儿园

Crossboundaries事务所


开学季,薄雾馆time特别邀请“玩转”校园的建筑师,聊聊他们记忆中自己的校园,他们所设计的校园,以及他们面向教育的设计观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教育建筑与产业发展研究院(EAID)作为一个面向当今中国基础教育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团队,在研习和继承BIAD已有的教育建筑设计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了校园建筑专项化的设计研究和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整体改扩建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校区-教学楼


           

宿舍楼


           

下沉广场


           

地下一层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校区-美术馆


           

中心庭院


十多年来,教育建筑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设计实践跨域从中国乡村基点校到灾后重建的校园工程;从全国核心城市多所名校的整体改造与新建到与当今国内外顶尖教育建筑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


丰富而坚实的设计实践经验积累表明,一个规划设计良好的校园建筑能够极大促进和提升师生教与学的效果;反之,一个糟糕的学校设计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和禁锢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热情。






都江堰万汇学府


           

研修村&街区广场


           

研修村


           

小学府入口


           

小学府大厅


           

公共空间-白天为教室,晚上为宿舍起居室


           

开放教学空间


在当今充满变革和挑战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校园建筑规划设计应与中国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和进步在一种共生形式下相互结合,每一所校园的设计都力求以国际化前瞻性的文化视野,营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多彩并有利于其自身交流学习和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成长环境。


教育和校园连着社会的千家万户,建筑学(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更是通过创造和把握跨越不同生活领域的一种思维方式。作为在 BIAD 培养成长多年的建筑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现实中搭建的校园建筑成为莘莘学子学习生活的乐土。


           

校园一旦建成,就成了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的建筑和空间设计如同一种语言,无声无息地塑造着校园里的每个人,影响着学校的教与学、教育理念、师生的身心状态以及艺术和审美感。


伴随着新技术与新观念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的思考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变革和发展。


对教育理念和变化的认识理解无疑是设计者开启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钥匙。校园空间形态是建筑设计赋予的更是教育理念赋予的,对校园建筑规划设计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是在一种共生的形式下相互结合共促推进的。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


           

二层屋顶活动平台


           

南侧下沉庭院


           

由庭院、大阶梯、环廊组成的露天剧场


           

南侧下沉庭院和综合楼


           

综合楼室内


           

以留白激发创造-小学部组团室内


教育家杜威的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用这样的思想和理念开办的学校能称为那个时代的“未来学校” 吗?今天中国的教育面对这个时代的“未来教育” ,我们如何思考?


教育是对“人和物”的双重关注。

校园是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回归。


校园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感受生活的地方?校园角色从注重知识技术的传授转化为注重对生活智慧的培养……






北京市育英学校科学城学校


           

孩子们在校园中心庭院做早操


           

中心庭院


           

下沉式中心活动


未来校园规划设计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建筑以及整个校园范围内,找到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平衡点。


高技术&高情感的平衡——思考当前校园规划设计的两大法宝。


何谓高技术?日新月异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方式;何谓高情感?人性心理对自然自在的本真向往。


建筑师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形式?功能?场景的营造……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


           

校园入口实景


           

游乐场-集会演出


           

游乐场-游乐、健身


           

问题森林-进行知识探索和实践的沉浸式种植园


           

磨坊、豆腐坊-兼顾授课、加工制作与售卖的工作坊


           

创美工坊-以草席、藤条作为空间的主要装饰材料


           

教学楼门厅-学生们在毛毡上写下想对老师说的话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学校的规划设计应打破校园全天候的围墙式管理模式,如何有效地加快校园设施资源社会化共享,进一步拓宽学校在更广泛的社区和整个社会中扮演角色,对于本身就缺乏的广大村乡镇教育文化建设和规划整合时,更亟待把学校的社会公用、当地的文化设施建设与共享角色定位更加明确的提出和推进,让校园成为地区(社区)居民的文化精神家园和参与自我终身教育的开放场所,使得建设维护校园的巨大社会投入发挥更大的功效。


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在,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无论是对校园建设的专业化思考还是对教育本身的认知,我们需要追赶与跨越式开拓的路还很长。

           
           
           


           

我大学时候的建筑系馆是一个“马路大学”,只有一圈楼中间围着操场,前楼是教室,后楼是宿舍,左右则是食堂和自习教室,学生不用出室外就可以到达所有的区域,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么个环形动线展开,非常紧密、随时切换,如果出了门,就直接切入了城市生活。

在荷兰读书的时候,学校更小,只有一栋楼了,直接临街。教室、工作室、餐厅和小厨房都在一起,下课了或者讲座之后大家就直接从餐厅拿出酒和食物开始party,学习空间忽然一下就进入了社交和分享模式。那儿和大学时相同的是,出了楼便是城市。

所以,我基本上没有过“骑着单车晃悠在绿色的校园里”这么一种体验,待过的学校都是城市开放街区中的一栋建筑。“学校”和“城市”没有过渡、无缝连接,对“校园”的记忆也是对城市的记忆。现在看来,这种空间组织和人的行为模式,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类型。


           




北京顺义高丽营幼儿园


位于北京北六环边儿的这个项目是2020年设计的一个带内院的幼儿园,现在正在建设中。



           

屋顶平台


           

鸟瞰


设计师通过一个螺旋上升的动线串联了幼儿园的活动路径,把小朋友们从庭院中带到屋顶花园。



           

内庭院


           

通高走廊


建筑内部的走廊和开放教学区域也都围绕着内庭院和这个螺旋路径展开,设计试图用空间体验的魅力而不仅仅是建筑外形来赋予幼儿园的童趣特征。





佛山新城未来学校


佛山新城未来学校的这个设计是2022年公开竞赛的第一名,现在正在设计深化。



           

概念


           

在自然中学习


建设场地处于新城市和村落自然这两个区域的衔接处,形成一种互相依靠共生的校园与自然关系。



           

整体鸟瞰


设计师完全保留场地中的榕树林和河涌,提出“在自然中学习”的设计理念,通过叠落的平台产生面对自然的教学聚落,并将艺术和实验教学延伸到树林河边,小学生们在多样开放的校园中激发兴趣爱好,体验童年的快乐学习。


           

我觉得,一个孩子,日后回忆起学生时代,更多的是关于同学、老师和参加活动的学习生活记忆,所以学校的空间和环境需要足够丰富来承载这些孩子们的日常。我们这几年尝试了一些教育类的建筑设计,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有。

在学校设计中,建筑师的大量时间都耗费在思考如何满足规划指标和建筑规范,然而,我认为如今校园设计中最重要和必须的内容还是校园本身,不管是建筑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因为这会成为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他们成长记忆的一部分,校园的丰富有趣也是每一间学校独特的地方所在。


           
           
           
           


           

我研究生是在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其实我最先去的是佐治亚州的Savanah,就是阿甘正传里面,开头出现的那个镜头,阿甘就是坐在Savanah学校门口花园的长椅。

后来去到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学院有两个校园一个在布鲁克林,一个在曼哈顿。布鲁克林的校园有围墙,古色古香,枝繁叶茂。中间广场上还摆着18世纪美西战争时的青铜古炮。校园里还有很多艺术装置,特别有人文气息,恬静惬意。而曼哈顿下城downtown 的校园身处闹市,只是一栋楼,非常有都市感,快节奏。这种不同的校园气氛,让在其间游走讲课的我感受到不同的气质,既有艺术创作的气质修养,又有商业文化的熏陶。

开学刚一个月时,作为亚洲生源,对于当时主流的西方现代主义,如何将之与自己的文化、社会现实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单复制,亦感到一种迷茫,无所适从。仅仅是接受讯息,不能完全的消化,这个过程都持续了两个多月。

当我坐在纽约炮台公园(East Coast Memorial)的时候,海军纪念碑上花岗岩材料的人名,疏影流光间,树影映射在石碑上。第一次引发我对西方当代建筑学的思考:建筑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学科,我之前在国内学的科学技术以及工程学,是由人类经验传承研究总结,但是它是非“人性的”。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


自由组合的模块家具取代规矩布置的课桌椅;随时随地的互动学习取代以教师和黑板为中心的权威化教学;促进自主学习的‘走班’和‘选课’制替代以班为单位的固定课程设置……上述一切都发生在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



           
摄影:杨超英
           

Crossboundaries此次的改造以学生为主导的多功能教学空间为出发点,并以充满色彩的元素为手段,从城市环境、到景观、再到建筑和室内,从外到内,从广到细,全面考虑。



           
摄影:王子凌
           

色彩的生命力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并为新校园带来活力;颜色在教学楼间由绿到黄再向红自然渐变,这种由外到内的变化除了提升校园的导向性之外,也让校园内每个建筑独具特性;不同颜色的窗框对应室内丰富的空间功能,设计语言的统一也让色彩超越了表现形式本身,成就了未来学校在整个街道独一无二的视觉形象。



           
摄影:杨超英
           

打破墙体与地板的做法,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横向竖向空间连续,更重要的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桥”与“岛”的空间植入为教与学以及各学科间的互动激发灵感与创新。



           
摄影:王子凌
           

每一个空间都是色彩、功能、家具以及标识系统之间的巧妙结合,灵活地改造不仅满足当前功能需求,也能够适应长期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实现朝阳未来学校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而实现的长远目标,即通过整合现有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资源以探索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全面型教育理念。






江苏省北沙幼儿园


这座“小屋式”幼儿园更像缩小版的村庄,亲切的尺度带给孩子们自小熟悉的感觉;趣味的空间关系又带来新奇感,鼓励孩子好奇探索。


来到幼儿园,他们或许首先会注意到中央的主活动场;随后,当他们漫步到“小屋”之间,就会发现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小小的神秘乐园,可以自由自在地学知识或捉迷藏,就像在村里一样。



           
摄影:吴清山
           

二层步道的功能,不仅连通着各个区域,也是孩子们的活动平台。上到二层平台,孩子们的目光会立刻被起伏的坡屋顶吸引,有置身山谷的感觉,树冠也几乎触手可及。视角的小小转变,就能使孩子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拓展他们日常的空间体验。



           
摄影:吴清山
           

立面材料选用了本地随处可得的老青砖和白色灰泥,每栋“小屋”的面貌都不尽相同。在房屋的底层开设了多处相互对望的方窗,为每栋建筑与每处小庭院之间建立起视觉联系,移步换景,将别处的活动引入视野,形成通透、有趣的室内外关系。

自2018年建成以来,这座幼儿园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土,亦成为村中居民喜欢的社交场所。父母或祖父母们聚集在此,在接送孩子之余,有了更多融洽的交流。






柠檬花幼儿园


幼儿园位于北京六环外的新兴社区。建筑师考察过现场之后,发现场地被层层叠叠的高层住宅楼环绕,颇具压迫感。对孩子而言,这样的周边环境无疑枯燥乏味。于是Crossboundaries决定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内向的“童趣空间”。



           
摄影:杨超英
           

在克服了日照、限高等多方面约束,Crossboundaries设计出一个“六瓣花”形组团,从六个方向往中心聚合。班级教学空间和一些辅助设施,安排在外围的六个分支内;中心则成为一个聚集视线、交通动线和儿童活动的复合中枢。



           
摄影:杨超英
           

在花型组团里,各间教室到达中心区域都一样的近便。教室提供了私密、舒适的学习与起居空间,而一门之隔,就是供所有儿童共享的自由玩耍和社交空间。

这样的格局,既充分满足了儿童不同层面的日常需求——从进餐和午睡,到独享时光、小组玩耍和集体活动,空间集约高效。



           
摄影:杨超英
           

Crossboundaries围绕孩子当前成长阶段的身体和心理需求,从空间尺度、材料质感、色彩运用和互动性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


           

我小学是在北京的胡同里,研究生又是在美国纽约。这人生中一头一尾的学校生活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读小学是在北京白塔寺胡同的大庙里,那时候教室里还烧炉子,记得每天上课时,负责烧煤球的同学总是一脸一手的黑煤灰。但是校园里有很多大殿,教室都在大殿里,窗外是一排排红色的柱子,上面的大漆都裂了。班级安排不完全按照学生的年级分,而是按照大殿的对称布局,大小划分。主殿和分殿次序都很清晰,教师办公室在配房小间里。这让我从小就对建筑的次序感有了感悟。

基于研究,当代人一生中有86.9%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剩下10%左右的时间即便在户外,更多时候也是在经过设计者改造的空间里活动。人造环境,今天已在你我生活中占了绝对主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群行为。其中,就空间对个人影响力而言,教育场所或许是最为突出的。

随着近年来教育领域发生的变革,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求知。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空间设计,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孩子需要一个灵活的空间,而不是一个具象,人为而刻意的环境。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不光是需要换位思考,也要换高度,换年龄,不要用成人的,被社会改造的思维方式,去束缚孩子。甚至是过度解读孩子。

对于未来学校的建设我们也总结了6个要点。

1. 共享空间:学校应该是一个共享的聚合空间、一个中心和一个社会互动的孵化器,不仅让学生和教师参与,而且可以发动整个社区参与其中。

2. 内外流动:学校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为丰富的空间体验,模糊空间内部和外部的物理阻隔,它将遍布于城市乡间,甚至于大自然中,学习将会是自然生发的过程。

3. 私密天地:提供一个私人空间,作为独立学习,亦或是作为小组讨论的可能性,深入思考所需的片刻宁静。

在同一空间同时或是即兴发生。

4. 丰富材质:通过喷涂,弱化标准预制模块的冰冷感,丰富绚烂的色彩选择,配合孩子们奔放自由的想象力,极大地拓展天性,让活泼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5. 开放互通:建筑立面上的宽敞开口可以让学校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提供开放的态度,并勾勒出城市的有趣一景。大面积视窗可以通过小的阅读壁龛来进一步扩展其作用,这些壁龛参与了新的动态学习方式,灵活多变,可以随时在教室内外进行组装使用。

6.智能科技:最后,学校应被视为一个智能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空间,鼓励互动交融,教育灵活多变的理念下蓬勃发展。一切皆有可能,有限变为无限可能。




           


校园设计,

像是一位无形的“老师”,

在每个微小的细节中,

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小小角落里发生的故事,

都是面向未来埋下的种子,

在悉心浇灌下释放不同可能。



编辑:May

视觉:Riley

校对:Bobo Kelly

监制:Enilia Roy

创意鸣谢:Xuanang Tia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薄雾馆time”(ID:BOWUtime),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

广州山谷图书馆 / 昊源集团设计中心

在广州近郊的天人山水大地艺术社区,一个占地 15000 亩的康养,度假,艺术社区中,需要一个建筑物,让老人能感受到社区的核心精神:重拾生命的价值。这个建筑需要厚重的质感,成为社区的象征;灵动的造型,蕴含生机与活力;感人的空间,唤起心灵的共鸣。

薄雾馆time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码分享给好友

薄雾馆time

发布的最新十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