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搜索

推荐文章

生态界中的无意识设计

通过观察用户的无意识行为,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中的小细节等进行设计,使设计作品能在很大程度上契合用户在生活中的使用习惯或是过往的经验记忆

规划说转行07|没有产品经验,在本行业软件公司里做产品经理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Francy


#BG

2015.09-2019.07:双非一本院校城乡规划专业


#实习

2019.03-2019.05:深规院实习

2019.12-2020.04:同济院实习


#工作

2020.06—2021.04:中建上海院工作(控规、城市设计方向)(非院编)

2021.04—2022.04:同济院工作(国土空间规划方向)(非院编)

2022.04-至今:行业内软件公司产品经理


第一份工作

1

大学最后一年考研失败后,虽然分数高出国家线很多,但我没有选择参加调剂,也没有很快调整状态去找工作,低落了很长时间。当时受舍友影响,也想着出国留学再继续读研,因此毕业后有小半年的空窗期都在备考雅思和申请学校。即使拿到了英国格拉斯哥的有条件录取通知后,我实在受不了自己不工作的焦虑情绪,在19年12月的时候来到了上海的一家设计院开始了实习。实习期间领导对我的反馈很好,我意识到自己直接就业工作也是可以的,就在一轮应聘后选择去了公司大楼看起来最气派的那一家。


我参与的项目类型主要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内容我主要是配合负责人完成各种图纸、分析图、ppt、文本、说明书。自己几乎不怎么参与到方案设计和外部汇报上,所以心理压力会小很多。工作到后面,也会有些时候需要我组织几个同事一起完成部分工作内容,也有新来的实习生要带一带,就这样在成长着。第一份工作的那些时间里,我都很努力。公司是10点上班,我一般在9点就到公司了,也会频繁加班,常常晚上9点10点以后才结束工作。不过如果你问我,是否工作一定要到晚上十点才能做完,那答案还是否定的。


只是团队氛围如此,再加上有那么几个同事白天总是工作效率不高,老喜欢拖到晚上再熬鹰工作,领导又总是每天待在公司很晚才走,久而久之,加班晚走变成了约定俗成的工作习惯。有时候,我已经完成了手里的工作,但如果成了同事里最先走掉的,竟然会感到十分愧疚和不好意思。


 

图 / 日常睡觉前平板上看优秀案例、搜集素材


 

图 / 日常工作记录


大概工作到第八个月左右的时候,我开始对现在的工作有了不满足。那个时候我频繁听到国土空间规划、规划信息化、BIM、CIM这些,自己无法参与到国空以及新技术上,心里有些焦虑和好奇。所以在每天加班回家后会去听买的各个网课,有讲双评价的整个操作流程,也有讲国空改革和项目实际遇到的问题。我由于没有接触实际项目,所以一知半解的,有很多内容不理解,不过倒是把GIS操作又熟悉了一遍。在拿到年终奖后,我开始思考自己要不要转换项目方向和换个公司。我对于频繁加班、工作效率低下、成长空间有限、出差应酬、缺乏个人生活等产生了厌倦的情绪,于是开始新一轮的求职。


做一名痛苦的乙方

2

第二家公司里我主要负责的就是一个试点省下面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同行的小伙伴们应该已经可以从前面一句简单的描述中感受到这一年的痛苦了。一年三区三线反复的试划工作让我不断扣问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觉得规划这类工作对于那些希望做事有明确结果、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内容产生价值的性格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我不喜欢我的工作很大的原因来自于我不认同它的价值,我总觉得它在“吹牛”,在自说自话弘扬价值,并没能真的带来什么,我也身在其中不停的表演。


大概从三线试划的第二轮二上开始吧,整个工作的节奏就开始完全被政策和甲方带着走了,也是我工作开始感到痛苦的开端。这一年我觉得简要一句话讲我的工作可能就是:“划了一年数不清的三线版本”。


从第二轮开始,政策开始把规则收的越来越紧,顶层设计要求限制地方城市扩张、保护耕地,地方诉求是减轻永农保护压力、扩展发展边界。我跟的那个县是一个耕地大县,实有耕地远远超过原土规定下的耕地保护量。当然,耕地多的另一面就是它城市发展落后,错过了前些年的城市发展,没能完成新城建设和老城棚改优化。当地还有一个非常强势的企业,政府90%以上的税收都由这家企业所贡献,所以在城市发展指标极度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和企业用地需求有了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企业是传统化工类业务,占地面积诉求非常大,直接导致了边界试划时两头不讨好,谁都难以满足。


 

图 / 反复的工作


那个时候我出差都成了魔怔了,每次走之前都要做下心理建设,知道马上要面临的就是难缠的甲方们,还有很多的汇报、对接,无数的修改,以及要加班的深夜。我那个时候只要手机微信开始震动,就会感到焦虑,我把除了工作外,几乎其他绝大多数人都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出差常有的对接场景是这样的:我跟同事待在一个很大很空的会议室里,局里会联系县里各个局的对接人、联系乡镇和街道管土地方面的负责人、联系各个企业、建设公司的对接人一一来会议室跟我们对接。我的座位旁边会围满了很多人,他们抽着烟互相寒暄着,说着当地的方言,不时的让我落一下这个、改一下那个。他们提上来的很多需求产生了冲突,问怎么解决,没有人能给我准确回复,我就这么重复的工作着。


出差时还让我很难受的一点就是不受甲方尊重,仿佛无论怎样要求乙方,乙方都必须、不得不满足他们。政府系统内要经常写材料,这实际上是他们内部的工作,但当时甲方已经习惯了使唤我们,常常在我下班后突然打电话要让写各种汇报稿,有些内容实际上就跟国空擦个边而已,而且成果数据资料明明甲方手里都有,应该由自己手下的科员去做的事情却都丢给设计单位做。我对于承担了设计工作之外的这些杂活充满了倦怠和厌恶。


 

图 /频繁的政策发文和政府调度


 

图 /在上海自规局会议室听视频会


我当时在的公司,同事氛围非常好,我对工作环境也很满意,但是在一轮一轮的折腾和反复中逐渐消磨了我对行业不多的热情,我对工作内容产生怀疑,个人的工作成就感也越来越薄弱。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是多么难,你工作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你的努力,它由很多方面决定,比如你的领导是不是智慧、你服务的甲方是不是水平够高、你的同事是不是友善且能力强、你的团队氛围是不是融洽和谐、你的薪资是不是满意、你的晋升空间是不是明朗等等。


转向做产品

4

国空工作满一年后,我一直以来关注的一家做行业内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软件公司开始招聘产品经理了。我知道这是我转行的一个很好契机,一个是行业对口,我两年的设计院工作经历对业务分析和产品设计有帮助,另一个就是它毕竟是软件公司,是我走向信息化工作很关键的一步。


在人事面和三轮领导面之后,我拿到了工作offer,面试谈不上顺利,我整个过程表现的比较强势和着急,回头看觉得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毕业后经历了很多面试,最后感觉主要还是靠运气,在你和公司合适的时候都有坑位比自己的能力要重要的多。

面试问题有什么?


 

1.为什么离开规划院?

2.能不能接受频繁及长期出差?

3.对公司的了解情况叙述,包括对公司哪些产品有了解

4.介绍以前规划院工作内容,讲解一两个项目中个人的工作部分。

5.是否了解数据库,有无基础数据库知识?

6.感情问题问的比较多,包括是否单身及婚育计划等

没有产品相关经历也可以投递吗


 

你会发现面试时也没有问我产品经历(我也没有哈哈)。我着重表达了自己学习能力快,和同样在自然资源行业内,理解业务更容易。


而且自然资源行业的软件公司,主要是自规局做系统的,本来也不太能跟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比,工作内容还是差别很大。举个例子,在规划院会做国土空间规划的设计内容,而新公司有一个产品则是要做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懂国空的具体内容是做什么对设计产品系统本来就有帮助。还有如果对规划、国土的业务熟悉,那对于公司给政府做的业务系统就理解更快,更知道怎么设计。

建议大家在面试前要提前了解公司部门结构,针对部门产出的产品做回答,简历上展现你了解公司业务


在新的软件公司工作没多久,我刚逃离设计院以为自己转行成功的喜悦逐渐淡化下来,因为我意识到我并不能算作转行,最多可以称作是转岗,只是因为设计院并不存在产品经理这种岗位罢了,但我所服务的行业并未发生变化,还是政府的项目、还是自然资源相关行业,不同的是工作内容。


简单总结下,在设计院的时候,工作内容是根据不同的规划类型,完成相应的图纸、文本、汇报等事项;在软件公司的时候,工作内容则是根据产品定位、项目要求,完成需求分析、系统原型设计、业务表单、流程设计、UI和开发追踪等事项。


工作内容变化带来最大的不适应其实不是很多具体事项会与不会的差异,而主要是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设计院待得久了,工作的惯性会很强,比如一个项目的一部分分到你手里,你会先找参考项目,然后列框架、分工,再在各个绘图软件上来回切换、不断修饰直至定稿,最多的过程就是图纸反复的修改调整、不断更替。至于你在这个项目上的个人想法其实不关键,主要还是甲方的意愿,或者说团队是否能引导甲方讲好这个故事。


新公司基本上一个个项目最后的产出结果是要向用户交付系统,而从零开始建系统需要很多岗位的共同参与。前期的售前调研、宣讲和销售敲定立项、资金,然后项目组进场,产品经理和需求分析师完成用户需求调研、整理、分析,设计出业务表单、流程和系统原型,再跟踪UI完成界面设计,传达给开发和实施对应的需求内容,之后就是不断的需求演进、系统测试和迭代更新,直至形成一个用户满意的可交付系统。


薪资相关的话,肯定比不得互联网企业的高薪,但是也不至于像设计院那样的薪资结构,整体就是正规二字,足额的社保,出差、假期加班、通信等都会有相应的补贴。我比较幸运,毕业后的薪资待遇其实基本都跟自己阶段性的心理预期保持了一致,最大的困扰和不满足也都是基于工作内容,总是希望多方面达成自己的理想,这也正是感到痛苦的点吧。太渴望完美的工作是我今后必须要克服的诉求,接受工作的无意义感可能才能更持久。


 

图 / 跟用户开会过移动端界面效果


找到欲望的平衡点

4

选择这种事最大的遗憾应该就是不论怎么选都很难兼具你想要的全部,只能在权衡中做出取舍。规划院有很多身在其中感受痛苦的地方,也有很多离开后会觉得好的地方。比如:人际关系简单、容易交到朋友、工作竞争关系弱,很多人在其中也算得上稳定,在好的团队里也很温馨。我放弃了这部分,就要接受新公司的长期出差、自驱的工作、其他领域的探索学习、多角色多岗位的沟通统筹、晋升的压力、远期职业生涯的考虑等。


读书的时候,以为自己是个事业心很重的人,是那种职场女强人;毕业后刚开始工作,好像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在不断摸索中才逐渐发现自己是渴望work  life  balance的,工作上的个人价值感很重要,生活里、感情里的个人价值也很重要,我什么都想要。可能在人生每个不同的阶段我都会有不同的欲望和感受,我接受了这种动态变化。


你问我目前的工作满意了吗?很遗憾我还是会说不满意,相信我,我已经在心里对说出这么不知足话语的自己批判了很多遍,但还是欺骗不了自己。希望大家都能在工作里找到自己欲望的平衡点,不至于太拧巴、太痛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END –

撰稿:Francy

编辑:小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走偏锋”(ID:jzpf0118),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

建走偏锋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码分享给好友

建走偏锋

发布的最新十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