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搜索

推荐文章

插画丨他用想金色构建了童话般的迷梦,色彩明丽梦幻,充满想象力

插画丨他用想金色构建了童话般的迷梦,色彩明丽梦幻,充满想象力

几十门插画课程展现出充满魔术 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奇异世界 Ronald Companoca在创作中描绘了 梦想、旅行、穿越世界的神奇、魔术 骑马的人以及陶醉的公鸡等 把永恒的博士布鲁格尔精神融合在创作中 Ronald Companoca的创作灵感来自 卡夫卡和奥维迪乌斯等作家的作品中 同时收集了所有印象和图像 在画布上创造自己的童话故事 而特的想象力摆脱了世界的界限 给作品带了相信奇迹出现的魔法和荣耀 Ronald Companoca笔下诞生的每幅作品 仿佛带着诗歌、去描摹一个美丽的世界 让人仅从画中也能感受艺术的魅力 笔触和质感都超一流 比如色彩的斑驳感

不当医生画丧衣,深圳00后的插画,大胆到你不敢看

筹备了一年的CIAC插画盛典落幕了,而展览仍在广州图书馆火热进行中,将持续到3月14号。

在图书馆对面的百米之摇,一座“广州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巴士格外亮眼,车身绘上了CIAC得奖作品,以及“你好,插画!”字样,令人感到格外亲切。

 

这辆巴士成为了广州城市客厅——花城广场的全新打卡点,小伙伴们有空别忘了去看看哦,车内也满是CIAC的得奖作品呢。

插画是国际语言,当我放眼全球时,一位大胆表达自我的华人插画师映入眼帘……

她就是@Vanilla Chi。

 

《we suffer》

 

“匹诺曹是儿时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

然而Carlo Collodi的原著其实非常黑暗。

被木匠制造出來的

叛逆、自私、离经叛道的木偶男孩

是不受教条约束的赤子,

其实是我心中的哪吒。”

——VanillaChi

 

《木偶奇遇记》

这个言辞间颇显标新立异的女孩,是个很年轻的自由插画师,21年刚从SVA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毕业。

 

比起马上介绍她令人眼花撩看的身份,我更愿意先展示她那藏满奇珍异宝的插画游乐园。

 

《wind blows》

 

少女幻象、死亡美感、丧葬文化、东方玄学都陈列其中,让人不禁想要跳到她脑中寻奇探幽,看看她哪来这许多神奇荒怪。

 

《Inside Ruins Tattoo》

 

她的画,在天真烂漫的外衣下,埋藏着年轻人关于所处时代的思考、深深的野性和隐秘情绪。小到个人快乐,大到世界和平,Vanilla Chi的作品容易因可爱而被匆忙定义肤浅,其中却酝酿着悲剧式的荒诞气息、时间暂停般的怀旧气质。

 



Vanilla Chi




 

学习插画以来,Vanilla Chi的创作方向可谓五花八门,插画、小体量的漫画、纸上综合媒介、 铜版画、丝网印刷,乃至动画均有涉猎。

Vanilla Chi与好友合办的《珍珠鼻涕虫》杂志

 

她钟爱少女幻象,“我很喜欢户川纯说的,就算我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也想要过上怒涛般的人生。我一直想成为小明星,却永远无法做到,那么我就创造少女的幻象,虚幻地实现它。”

 

《少女幻象》

她为那个想成为小明星的女孩创造了一部《少女百科全书》,要从内到外都变成闪亮亮的、温和的、美好的。

 

但是,怒涛人生的跌宕不羁与画中女孩的拘俗守常却格格不入,诡异感在少女提线木偶般的身姿和仿若高兴的表情间变幻莫测、挥之不去。

 

 

《少女幻象

 

这样一份用来抚慰平凡自己的虚假指南,用刻意营造的僵硬氛围来表现其虚幻,是因为她曾经被孤立过,想被所有人看见并偏爱,明知悖论,便只能将自己的臆想放进画中。

 








《少女幻象



不难看出,Vanilla Chi是个内心敏感的小女孩,而她喜欢把回忆、矛盾、焦虑、幻想当成创作的主味。

 

《Inside/Outside》

 

《Inside/Outside》灵感来自于Vanilla Chi拍摄身份证照片时的经历,“当摄影师看着我时,我因为紧张而盯着自己紧握的双手。我想谈谈我在别人观察我时的游移不定的眼神和隐藏的情绪。每一页都讲述了一个不同的状态: 读书、吃药、画画、抽烟、剪头发等等。”

 



《Inside/Outside》

局促的双手,滴落的泪珠,在人群中不敢道出的惶恐不安,统统被她揉进了画里。

Vanilla Chi是一个怀旧的人,她出生在深圳南山工业区的老房子里,客厅有一面很大的白墙,很小的时候就在墙上乱涂乱画。

 

 

初中时Vanilla Chi和好朋友是宣传委员,包揽了所有的黑板报、班级外墙的宣传海报啊,每周都去报刊亭等最新的绘本和漫画杂志。她还有一个本子专门画自己的连载漫画,在全班传阅。

 

《From1-3 and Back Again》

想起那段时光,她说“因为离香港很近,我总是被2000年以前的包装设计吸引,那时的人做事细节真的非常用心,比起现金的高效率快节奏,我把自己投身过去里,更能放慢自己,获得安心感。”

 

《纽约客》杂志合作作品

 

《纽约客》杂志合作作品

 

假想品牌“宝珠牌”也由此而生,二十二年来,宝珠牌致力研究花样泪水制品。人是很脆弱的,泪珠在太阳下很快会挥发得无影无踪。我们的产品保存每一次珍贵的哭泣,它们都很美味。

 

《宝珠牌》

 

老师Henrik Drescher曾对Vanilla Chi说,“不要去想‘风格’,风格是有生命周期的,今天是这样,明天就更新换代。勇敢一点,不要想着好看,不要去考虑别人喜欢什么。去画自己,真诚地表达。”

 

《她的苦闷房间》

 

Vanilla Chi的“复古”创作氛围与她整个人是自洽的,“我在与回忆合作。”

 

她的代表作之一《回声》,是一个关于外公、关于深圳、关于成长的短短的历史记录。

 

VanillaChi的外公在2019年去世了,她的家人隐瞒了这件事,直到回国之后才告诉她。

VanillaChi就在想,是不是不回来,所有的事情就不会改变,所有的人都可以好好在那里,她生活的地方也可以被好好保存着?

《回声》是一个很日常的故事,只是外公骑着自行车接她从幼儿园放学一路回家。但她在画完这个故事以后,才意识她画的是长大的氛围。

“我每次回国,就像一个过去的幽灵,每天徘徊在小时候去过的地方,比如初高中经常去的街机厅、图书馆、楼下的肠粉店。”

“深圳是一个飞速拆旧建新的地方,我总有一种危机感,我的城市、我熟悉的这些东西,会消失得非常快,而且它们已经在消失了。我在《回声》中描述了我小时候很喜欢的四海公园,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它发生了一次大改造,很多我记忆里的场景已经完全消失了。”

《回声》

 

美的事物不免要凋落,偶然的,或随自然变化而流转,但化作画卷的永恒回忆不会褪色。

 

 

Vanilla Chi说自己并不轻易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情绪,而是相信图像的力量。

 

《鸭》

 

就像杨德昌的电影《一一》,里面的小男孩以摄影的方式记录了许多人的后脑勺,他说,“我要告诉人们他们不知道的东西,给他们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

 

虽然人生许多经历,她都选择向内消化,但她同时也是个非常大胆且尊重自我的女孩,就如她热爱的匹诺曹,哪吒从未在她心里退场。

 

《Orphan》

 

VanillaChi二十岁前的人生和大部分中国学生没什么区别——进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去了一所很严格的高中,高考,一直没有什么机会画画。

 

最后读了“好专业”临床医学,虽然从未接触过系统美术教育,但她与画画一直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建立着联系,幻想画解剖图也是另一种实现“画画梦想”的途径。

 

 

小池的sketchbook

 

小时候,她没有勇气脱离轨道化的升学模式,只能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与画画保持联系——小学在本子上画美少女服装,养宠物小游戏等等。

 

然而与热爱分离,让她感到十分痛苦,“我在学医时非常迷茫,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立志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我只有用间隙的时间去画解剖图、实验图,这种时候才能感到一点快乐。”

 

《The Gallant Tailor》

 

《高级动物》

最后,她还是决定要退学,重新去纽约学艺,踏上对她和家人来说危险而充满未知的道路,为此与父亲大吵一架。“我的经历更多给我的是意志力驱动: 我来决定我的生活该是如何,从而相信生活就该像这样。”

 









《爱的印记》

父母之爱子,只有尊重,“你真想好了,我们只能卖房子供你出去念书。”

 

本以为是个天生小艺术家,没想到是半道弃医学艺,但从她作品的私密性来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这样一个任回忆流淌、心中自有丘壑的女孩,势必会走上自己真心追求的旅程,弯弯绕绕,终究还是喜欢画画,整个过程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宿命感。

 





《少年新知》杂志

《命运交叉的等候室》

初到纽约,一切都是新鲜美好的,但Vanilla Chi对纽约的情感却十分复杂,纽约的有容乃大,让任何一个人都足以在此立足,但是,她就像一只被绳子牵拉着的气球,始终在流浪,“我一直没有办法觉得我会属于这里。”

 

WeTransfer平台合作作品

《打破朝九晚五》

 

VanillaChi注定是一个寻根的人,在美国接受的艺术教育曾让她沉默地顺从西方话语体系,但一场仇恨亚裔的犯罪,让她意识到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中式风景不再是“孤独”的行为。

 

《少年新知》杂志《镜花缘配方》

 

自疫情开始后,容貌的攻击、刻板印象、被偏见、被针对,反亚裔的恶性情绪激增。归属感让她开始参与反歧视运动,深入亚洲文化,拥抱自己的文化和身份,它比想象中更难,但也更有力量。

 

《ItsNiceThatPoster》

 

我和It’s Nice That合作,针对近期发生的Asian hate crime创作了这一系列漫画和海报。从一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的个人角度出发,真心希望我的漫画故事能给我们的社区带来共鸣、人文关怀和勇气。我们站在一起,我们发出声音。我们同在。
 

期间,依然是老师Henrik Drescher给了她许多勇气,虽然老师是美国人,但却在云南生活了13年,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

 

这也坚定了她“寻根”的信念,不必做主流的、讨好他人的作品,表达个人强烈的生命力,仍然能、甚至更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Summer Gin》

 

《玉楼春·雨·临江仙》

 

当置身于一个西方文化符号的体系中时,使用母语的语境把传统文化中的审美通过自己的风格再现,既是一种反叛,也是一种文化自觉。中式审美、传统元素,从此深深烙印在Vanilla Chi创作体系中。

 

《她的房间》

 

而真诚,永远都是必杀技,Vanilla Chi这份坚持自我的理想,作品中流露出的和平符号,以及东方神秘又庞大的美学体系,反而让她获得了主流的瞩目。

 

《纽约时报》合作作品

 

荷兰独立riso杂志Wobby合作作品

 

纽约时报,It’s Nice That, VICE, Voicer, JNBY, 以及欧洲独立杂志纷纷上门合作。

 

 

VanillaChi的作品一直天马行空,她的画中充满了东方主义、怀旧、幻想,像是在对童年碎片进行探索。这种巧妙的结合令人过目不忘,且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少女百货》

《珍珠鼻涕虫》

但有一个主题,却是十分严肃又悲伤的,医学启发了她关于玄学、中国丧葬文化,和死亡美学的思考,“我一直在思考死亡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一切永远没有答案。

 

古人讲“慎终追远”,人们点香火、焚纸钱,这种供奉和悼念的传统行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却随时代背景和人们意识的发展有了渐变。阴阳之间,设计和艺术的参与正在其中形成一种现代的生命美学,也引发了新的思考。

 

 

大四时,Vanilla Chi开始研究传统的丧葬与祭祀文化,在作品中描述一些和死亡有关的话题。画中的一部分造型和色彩参考于中国纸扎,“越是研究这部分丧俗文化,就越能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尊重。”

 

把美丽精致的祝福通过焚烧传递给离开的人,也为生者延续希望。

 

《纽约客》合作作品

 

法国杂志《kiblind new Issue》合作作品

 

她甚至为自己设计了丧衣——《青年有为,永远怀念》,“是很自私的一个作品。我在这里记录了我的一生:如西西弗推石头。”

 

 

古往今来,生命总是来了又去,大家都说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生命的终结,第二次是被人遗忘。面对死亡,无人不感到沉重,用新的死亡美学来呈现它,未必不是一种纪念与释怀。

《青年有为,永远怀念》

 

而在死亡的对立面,永恒则成了一种诱惑,对Vanilla Chi来说,“可持续存在”甚至“永恒的”成果,也是她的追求。

 

无论是画丧衣,还是将作品布置成舞台秀,她都希望能将生命与故事隐藏其中,让真正的内涵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被呈现。

 


Vanilla Chi把死亡埋藏在可爱中,徐徐诉说活着从来不需要意义,只需要尊重、承担,与热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城漫与画”(ID:jinchengmanyuhua),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

广州山谷图书馆 / 昊源集团设计中心

在广州近郊的天人山水大地艺术社区,一个占地 15000 亩的康养,度假,艺术社区中,需要一个建筑物,让老人能感受到社区的核心精神:重拾生命的价值。这个建筑需要厚重的质感,成为社区的象征;灵动的造型,蕴含生机与活力;感人的空间,唤起心灵的共鸣。

金城漫与画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码分享给好友

金城漫与画

发布的最新十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