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间 尽广大丨全国多地推出小幅美术作品展,小幅作品走入大众生活

咫尺间 尽广大丨全国多地推出小幅美术作品展,小幅作品走入大众生活

近段时间,小幅美术作品展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由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的“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将展至3月26日,展览以“美在致广”为题,从6500余件投稿中精选出近600件征集作品,另有中国美术馆馆藏、特邀作品400件,共计1000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工艺等美术种类。此次展览是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单次展出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场,中国美术馆以此倡导小中见大、小中见情、小中见趣味、小中见格局的精品意识。


在本次展览作品中,尺幅最小的仅有邮票大小,最大的也仅半米见方。这其中既有美术史中的经典名作如齐白石的《咸蛋小虫》、徐悲鸿的《双狮》、李桦的《怒吼吧,中国!》、胡一川的《牛犋变工队》等,也有零零后艺术家的最新创作。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在回顾中国百年小幅美术创作历程的同时,也对当下小幅美术创作的现状形成直观认识。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同时观察不同时期中国艺术家本真的艺术语言,审视他们的创作状态和心路历程,感悟他们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体验、对自然的亲近、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也希望将平时较少有机会集中展示的小幅美术作品纳入学术研究范畴,启发更多关于当下艺术创作的思考。”


在春节期间,云南美术馆特别推出“彩云之春——云南美术馆首届小幅美术作品展”。本次展览由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主办,不仅是对云南美术馆既往已圆满完成十二届的新春扇面展的传统的延续,也是在对作品种类及征稿范围进行拓展之后的新的开始。本次展览共征集到中国画、油画、版画及水彩(粉)画作品1800余件,经过云南美术馆艺术委员会专家的评选,共展出作品200余件。展览将展至2月19日。


1月30日,“济源市第十二届油画年展暨济源小幅油画作品展”在市文化馆二楼展厅开展,经过精心挑选,共展出31位中青年油画家潜心创作的油画作品70余幅,展出的油画作品题材涵盖了人物、风景、静物等方面。作者大多是济源或济源籍的画家,有中小学教师,有南阳师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教师、教授,也有职业画家和油画爱好者。


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喜迎新春美术与书法系研究生导师小幅作品展”也于日前开幕,小幅画展集研究院美术与书法系61位研究生导师共70余件小幅精品力作,十分有代表性地呈现了学院深厚的学术研究传统与扎实的艺术创作原则。


据了解,湖北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挖掘和推广小幅工笔画,从2010年起,上海连续推出小幅油画作品展。小型作品的身影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一直屡见不鲜——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科林斯的皮萨,人们在小型的薄木板上利用矿物颜料来表现与精灵崇拜有关的宗教场景;公元前1世纪至3世纪中叶,在埃及,上流社会的木乃伊脸部通常覆盖有写实风格的小型木板肖像画;中世纪,欧洲的泥金装饰手抄本以精美的微型画为装饰,这种微型画创作传统及技法又催生了于16世纪开始流行的微缩肖像画;12世纪,在中国,自唐代兴起的小景画于南宋达到极盛,清幽雅致、格物精微的宋代小品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17世纪中叶,反映百姓需求并表现当时风俗的日本浮世绘木版画开始风靡,并于19世纪后半期在欧洲美术界掀起了日本主义的热潮……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文明中,兼具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小型作品不胜枚举,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及美学享受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自20世纪40年代晚期开始,大型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展示似乎已经成为艺术界的主流。然而,正如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所言,“艺术作品远不只是物因素”——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不仅由其尺幅决定。小型作品亦可致广大而尽精微,方寸之间见天地,给观者带来不亚于大型作品的视觉与情感冲击力。


本期,我们采访和约稿了几位策展、参与小幅美术作品展览的策展人、艺术家,从不同角度来谈谈小幅美术作品。



 


吴为山 问道 雕塑

19.5×11.5×10cm(左),20×14×9.5cm(右)

2016年 艺术家自藏



美在致广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


方寸之间,能容寰宇万象;咫尺之内,可收世间百态。


纵观中外艺术史,美术作品的精彩与否向来与其物理层面的尺寸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如西方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荷兰绘画大师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尺寸仅比一张A4打印纸略大;中国艺术大师,如“吴门四家”、吴昌硕、齐白石这些艺术家,也曾在如书本大小的册页上留下妙笔无数。小幅的美术作品,可于创作中尽精至微。艺术家取一方小小天地,以大视野入小画幅,精密控制自己的技巧,凝结专注之神,挥洒才情、锻炼心性,甚至吐纳天地的豪情也可被纳入并不宏大的尺幅中。除此之外,小幅作品还往往承载着艺术创作的探索性和实验性,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也常常于这些袖珍的空间中闪现。这些都是独属于“小幅”的魅力。



   


维米尔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藏


观察当下的艺术创作,美术作品逐渐变“大”,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大幅作品固然有小幅作品难以具备的气势与力量,然而一味地崇尚“大”,则有可能被其目的和手法所束缚。“大幅”同样需要“小幅”的灵动鲜活和简洁洗练。大小之分,本无边界,诚如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创作之道,亦是如此。唯有“尽精微”,方能“致广大”。


此次中国美术馆主办“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正是要再次唤起从美术界到观众对小幅美术创作的关注。为了全面展示当下小幅美术作品创作的现状,中国美术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征稿活动。此次展览呈现了从6500余件投稿中精选出的近600件征集作品,加上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和特邀作者的作品,共计展出1000件作品。这些作品的种类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工艺美术等。参展作者从中国现当代的大师、前辈,到零零后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几乎包含了我国百年美术发展历程中所有艺术家的代际。它们的尺寸,最小到仅为邮票大小,最大到五六十厘米,在这些有限的空间里,前辈大师的名作与当下艺术家的新作进行对话,使我们在回顾中国百年小幅美术创作历程的同时,对当下小幅美术创作的现状形成直观认识。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同时观察不同时期中国艺术家本真的艺术语言,审视他们的创作状态和心路历程,感悟他们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体验、对自然的亲近、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也希望将平时较少有机会集中展示的小幅美术作品纳入学术研究范畴,启发更多关于当下艺术创作的思考。(本文节选自“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前言)



尽精微与致广大

■钟鸣(湖北省工笔画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近些年来,湖北省一直在坚持致力于推出工笔画小幅作品展,早在2015年,湖北省工笔画学会成立一周年之际就举办了小幅工笔画作品展。2021年12月举办了“异曲同工——湖北省第三届工笔画小幅作品展”,2022年在贵州美术馆举办了湖北贵州工笔画小幅作品交流展。今年4月,还将推出“春暖花开·湖北省工笔画学会会员小幅精品展”。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从春秋战国的初见倪端到今天的创作繁荣、成就斐然,说明这是一种具备显著的文化艺术品质和视觉艺术价值,并逐步确立了在人类艺术之林的文化身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褒奖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艺术对人类文化的卓绝贡献。


从流传至今的工笔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大多是小幅作品。精微是工笔画的本源,同时也是一种创作姿态。工笔人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对待生活与艺术,彰显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文化人格。另一方面,精微的创作与表现其实也通向深广博大的精神境界。《中庸》云“致广大而尽精微”,即是在深究细微与求索广大的双向维度上臻于高明境界,精微即大道。尽精微与致广大,让工笔画实现了一种细致务实的方法论与高远追求的价值论的高度和谐。



   


杨金卯  数光阴  70×70cm  2020年  纸本工笔


中国工笔绘画中的“工”是工整,是功夫,是对物象更充分的表达,是对物体色彩、质地的完美表现,是对画面的精心制作。写意画可大气可恣肆,工笔画可柔美可严谨,但都具有表意性和写意性。从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来讲,小幅作品和大幅作品都很难画。工笔画的特点是精致,大尺幅作品的优点是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小幅作品则更能展示工笔画精微细致的优势,更加突出精细、工整的特点。创作大尺幅作品,容易画得匠气,陷入制作的泥潭,作画者如何做到对画面整体气场的把握,做到大而不匠?这是需要画家具备极高的综合素养的。小尺幅作品的难点在于尺幅小,画家落笔往往会显得拘谨而难以施展,如何在方寸之间既精雕细琢,又呈现大天地,大格局,小而不局促?这些都是对艺术家修养、功力的考验,是艺术家探求工笔画本源,锤炼艺术素养和艺术风格的极佳方式。


近些年来我们不断推出工笔画小幅作品展览,下半年也正在策划一个们小幅工笔线描精品展,就是想通过小幅作品的创作,让工笔画家们把握工笔画创作中的灵动、松驰和写意性,对于工笔画精致的艺术本源进行探索和梳理,可以更加全面地提升自己。


方寸之间彰显天地

——访中国国家画院康雷

■本报记者 俞越


近期,全国多地推出小幅作品展,我们特别邀请中国国家画院康雷老师跟大家谈一谈对小幅作品的解读。


美术报:您的大幅创作多次参加了全国美展、青年美展等国家级大展,今年您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小幅作品展,您觉得作品的大小尺寸对艺术作品而言有什么区别么?


康雷:从艺术本质上看,作品尺寸大小是没有区别的。因为作品不靠尺寸来定义,我们更看重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核、艺术内容和艺术语言等,而尺寸大小是构成作品的其中一个物理性质的因素。这在版画、水彩画、粉画、插图、漫画等美术门类中都是普适的认识,有些艺术类别一直是小尺幅创作为主,跟它的创作条件、审美传统有直接关系。


回到当下,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巨型尺幅的作品,各类大型水墨展、百米油画展、大型装置展也比较多,我觉得这是跟我们社会发展大背景息息相关的。历史上中国画的传统更多是在文人之间品茶雅集评鉴、展示,为便于交流和携带,作品多则是卷轴,尺寸较小。发展到当下、现代,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艺术作品形式发展也在同频。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大型的美术馆、博物馆,将美育普惠于民。这对艺术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宏大空间里如何展示作品,用什么尺寸的作品适合展览空间,大的空间为大尺幅甚至是巨幅作品的创作创造了条件。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突破尺寸和空间界限也成为艺术家的选择,我们的审美和视觉也有了新的需求,大地艺术、大型装置、数码媒体、空间艺术等纷纷出现。也催生了观者对于艺术品环境浸润式、体感式展出越来越高,越丰富的要求,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大型作品的创作。



   


 齐白石 咸蛋小虫 中国画
  29.2×22.7cm 1944年 中国美术馆藏


美术报:您平时参展作品主要以什么为主?


康雷:我目前的创作分两个板块,一块是版画作品、另一块是水墨或者是各种纸本作品,我的创作概念很自由,不会拘泥于某种材质或类型,就尺幅而言,囿于制作条件,版画属于小幅,而水墨尺幅都会偏大。


美术报:近年来主办的展览都以大型、巨幅作品为多,小幅作品展览相对较少,您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康雷:刚刚我们谈到了大型博物馆、美术馆的建立。另一方面,从国家和艺术主管部门促进艺术发展政策角度,组织和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如2009年《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2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到201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这些展览突出了“大”,不光主题宏大,尺幅偏大,创作难度大,艺术家们需要几年的反复打磨才能出优质的艺术作品。此外,我们之前也聊到了,小幅作品其实是艺术家一直存在的主要创作类型,无论作品还是展览数量并未减少,比如中国美协举办过全国(小幅)工笔画双年展等。今年中国美术馆办了“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展出了许多馆藏作品,包括齐白石先生的《咸蛋小虫》、徐悲鸿先生的《双狮》等重量级佳品,让我叹为观止。这些作品并非我们平日看到的代表作,有些是画家写生,有些是创作前稿或是性情之作。这些名家只是寥寥几笔,气韵浑然一体,作品内容生动、有趣、有意境。让我从更多的方面感受到艺术家的高修养、高水准。展览观众络绎不绝,也是对小幅作品艺术价值的彰显和肯定。


美术报:作者们应该如何来平衡作品尺幅和作品的关系?


康雷:这个问题非常好,是值得艺术家去思考的问题。方寸之间彰显天地,好的作品不分大小。作为艺术家而言,在创作作品时尺寸的选择虽然是作品的一部分,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但如何最佳表达出作品的意味才是首要思考的。从观者的情感层面上,至少从我的个人体会,这几年由于大家更多静生活,也多了很多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反省,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细微之处。这也是小幅作品的独特魅力,方寸细节中蕴含温暖、生动、鲜活,是我们回归内心的映照。


小幅作品走入大众生活

■本报见习记者 施涵予


小幅美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因其尺幅而减损。“重庆当代小幅作品收藏推广计划”是一个聚焦小幅美术作品的艺术文化项目,从2018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推广来自重庆乃至全国的小幅作品,让艺术收藏走进大众视野。项目发起人及策展人刘涛与本报分享了他关于小幅作品及其展览的想法。


“重庆当代小幅作品收藏推广计划”的构想起源于四川美术学院的毕业季IP“开放的六月”,每年六月,川美的毕业作品展都会向社会公众开放,让毕业展与社会关联,也让更多人走近艺术创作、为重庆这座城市增添了青春活力的艺术氛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川美师生作品的市场价值,2018年,首届“重庆当代小幅作品推广收藏展”(次年更名为“重庆当代小幅作品收藏推广计划”)在重庆金山意库举办,将学生以及更多艺术家的作品带入市场,以作品展示为主,辅以艺术品交易,精准对标艺术收藏、文艺消费等专业圈层,普及大众视野。


收藏推广计划每年举办一次,历经五年的强化,展览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作品的来源从四川美术学院,逐年扩大到全国主要的十所美术院校,并且邀请成渝地区乃至全国的艺术家参与,既有新锐作者、也有当代名家,升级为一个具备重庆地域特色、区域影响力的精品文化艺术IP。


展览主要展出尺幅不大于120cm(作品单边尺寸)的小幅美术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摄影、潮玩手办、综合材料等多种类型,通过多个展厅的呈现,让大众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当代艺术的文化生态,广大文艺爱好者、收藏家、有艺术品消费的家庭群体及个人则有了收藏正品画作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的社会美育,促进艺术产业发展。



   


 “2022重庆当代小幅作品收藏推广计划”展览现场


为什么把展示和征集的作品定位于小幅作品?策展方有多个方面的考量。从作品自身特点来看,相较于大尺幅的艺术作品,小幅作品受材料和展示空间的约束更小,创作的状态更加轻松随性,也更具偶发性、实验性,常常成为艺术家拓展艺术语言与创作的意外收获,也是艺术家自然心迹的外化。许多大创作都会有从小到大、逐渐成熟的过程,例如参考的小稿、色稿,平日的速写、素描等习作,或是灵感的记录与尝试,小作品往往是艺术家着手创作的一个起点,承载了重要的思考和情感寄托,也能够呈现出他们创作思想不断升华的历程。因此刘涛认为,小幅作品还具有文献价值,让观众能够了解到更多艺术发生背后的东西。


而从更为现实的角度出发,小幅作品更适于在人们当今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中收藏陈设,更适合普通人在家里、办公室等日常活动的环境里近距离接触、欣赏艺术。“挂在墙上的一张小画,桌上的一件小雕塑,也许就能让我们感到片刻放松,在如今充满不确定性紧张的社会中,艺术可以给我们带来某种层次的疗愈。”刘涛说。


近年来,官方层面主办的小幅作品展览相对较少,许多展览在征集作品时就对尺幅有所要求。在刘涛看来,这是当下的一个趋势。一方面,大尺幅的作品通常“更出效果”,在创作上也往往更具难度;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城市中各类艺术场馆的数量和质量都逐渐增加,提供了更多能够容纳下大件作品的专业展陈空间,不仅观众期待在展馆看到平时见不到的大幅创作,更多的艺术家与策展方也青睐大尺幅作品的展出。而且,也有人担心在展览中,小幅作品容易被忽视。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小幅作品的独特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无论对于创作还是展览,不同尺幅的作品都是重要的存在。作为策展人,刘涛认为在展览中合理陈列大幅和小幅的作品,可以更好地呈现出艺术创作的完整过程,反映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多少尺幅的作品、配合怎样的空间,还是需要根据展览主题来决定,为观众带来更完美的体验。

 编丨俞越 lis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