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群“高龄网红”,狠狠圈粉了!
人均77岁的年纪,明明可以安享晚年
却偏要以「博主」的身份
在年轻人扎堆的互联网,“重出江湖”
传授“魔鬼知识”,分享逆耳真言……
从直播到短视频,彻底打破学习的壁垒
被1000w+网友,疯狂点赞
他们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曾任职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顶尖大学
敬业程度,直到颁奖开始前,也还在直播
魅力之大,哪怕是厌学的孩子看了
也能发自内心地感叹:学习,有点意思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
今天,象君就来和大家分享
三位「银发知播」的故事
从他们身上,你或许可以感受到
知识的温度,人生的厚度
爱玩“小儿科”的宝藏奶奶
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
有多少小伙伴,学生时代曾被物理课,暴虐过。
从枯燥的公式,到复杂的推演,感觉自己面对的,完全是一个异次元星球。
直到一位,顶着满头银发,身穿马甲的宝藏奶奶@不刷题的吴姥姥,
用看似无厘头,实则干货满满的教学视频,重现科学的魅力,
才让人猛拍大腿:物理,竟也可以这么有趣!
随手拿来吹风机,插上电,释放热风,任轻巧的气球,在气流中欢快舞动,
整个腾“气”驾雾的感觉,好像人也跟着飘了起来。
将气流换成水流,是否也有同样惊艳的效果?
“不整活,不罢休”的吴姥姥,找来大小不一的球体,果断玩了票大的!
地面上,高压水枪,向上喷发出势能极强的水柱,
双手托住的球体,逐渐接近水流,蓄势待发。
当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按照其转动的惯性,轻轻拨动,
这偌大的球体,便能在水柱的推动下,一跃而起,上下窜动。
从篮球到“月球”,这场奇幻的“水柱戏珠”,看得人热血沸腾,
其背后,是著名的伯努利效应,在施展“魔力”——
在水流或气流中,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会越小。
当稳定、竖直的高压水枪,向上迸发出巨大能量,
水流的压力,抵消了地球的重力,球,就能肆无忌惮地跳舞啦。
如此声势浩大的挑战,虽震撼,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模仿。
为了满足大小朋友,在家动手,就能解锁奇妙科学的愿望,
吴姥姥还亲自演示、传授了好多,既简单,又有趣的小实验。
▲在矿泉水瓶上戳两个平行的洞,打开瓶盖,只需要用手拧一下,就能让两股水流汇聚到一起。
如何用二三十元,打造出blingbling的钻石效果?
一个转动的圆盘,一块透明的“合色棱镜”,就搞定。
在灯光的照射下,宝石的不同侧面,伴随旋转,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
绚丽、炫目的模样,像极了随风摆动的大风车。
传说中的非牛顿流体,到底有多厉害?
吴姥姥随手调制了一杯,越搅越稠的玉米淀粉溶液——
凹陷的旋涡,散发出强烈的张力,用棍棒猛戳时,
却突然变身坚硬无比的“石块”,不为所动,
此番表里不如一的“骚操作”,忍不住让人惊呼:也太神奇了吧。
▲有网友说,口香糖可以戳破坚硬的椰子壳,吴姥姥给大家进行了分析演示,结果却卖了个关子
吴姥姥教物理,既诙谐幽默,又通俗易懂。
从早年在南昌大学,用自画的挂图辅助教学开始,
一切来源于生活的“小玩具”,都能成为她,讲解知识的帮手——
用羽毛球拍演绎正负电子对撞机,用橡皮筋绑住马达演示驻波实验,
举起扫把比作宇宙射线,端出铁锅模仿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刚开始,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被一些保守的专家,视作“小儿科”,
但当这些唾手可得的教具,逐渐打破了专业和业余之间的壁垒,
大伙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从被动接受,到开始主动思考、探索,
对物理的兴趣,也悄然增长。
▲在弱相互作用下,镜中的你会和你做出不一样的动作
“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我们教的不仅仅是知识,关键是研究的方法。”
吴姥姥的梦想,是要培养年轻一代,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研究欲,让全民都学习物理。
为了把这份,对物理和世界的好奇,传染给更多人,
今年74岁的她,从在同济大学教学开始,已经在物理科普的这条路上,走了18年——
和同事们成立,面向上海青少年开放的物理探索实验室,
用趣味十足的物理活动,打消同学们对它的恐惧。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
通过课程的开发,为难懂的物理知识,注入有趣的因子。
退休后,与十多位教授,联合成立“不刷题俱乐部”,
每年用近百场公益演讲,让“不刷题”的理念,深入人心。
两年前,紧跟自媒体风潮的吴姥姥,在团队小伙伴的帮助和支持下,
将科普的形式,从写书、做讲座等,拓展到线上。
她从自身灵感出发,搭建起选题数破千的选题库,
撰写脚本,自制器材,拍摄剪辑短视频......
哪怕手忙脚乱,遇上教学瓶颈,都一一克服。
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账号粉丝就突破了500万。
被人民日报、中国网信杂志、网易新闻等20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吴姥姥的爱人为她写了一首打油诗:曾用视频教物理,探索实验不刷题,科学姥姥老顽童,宝物藏在马甲里。
当下,很多人把那些看起来炫酷、时尚,还有所谓的爆品当作设计,
但我想说,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是现象。
这个问题,是设计者首先需要想明白的。
放眼四周,有多少人把金钱当成了毕生的奋斗目标,觉得有钱了就成功了。
这其实已经不能算目标,而是一种无法满足的欲望。
在美国电影里,want带有强迫性质。
举个例子,一个打工妹攒了一年钱,最后买了一个LV包,一个爱马仕头巾。
而我们正把这当成了设计,当成了繁荣,这是件很可怕的事。
如果人人都能保持节制和适可而止,就不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这是需要我们认识的一点,也是我们该有的「设计逻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