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轩的董事会在上周宣布了,由包括高古轩在内的八名内部成员和画廊外的 12 名成员组成。
外部成员里有哪些人呢?
Delphine Arnault,就阿尔诺这个名字就不用多讲。LVMH集团派出的代表。
Laurent Asscher,摩纳哥亿万富豪,欧洲有名大藏家。
Bill Bell,又做电视又搞投资的亿万富翁,连他在马里布的家都是安藤忠雄设计的。
Francesco Bonami,威双策展人,杭州天目里馆长,学术界老炮儿型人物。
Valentino Carlotti,BBH合伙人,当过高盛高级合伙人,耶鲁,哈佛商学院毕业,非常“正确”的精英。
Sofia Coppola,教父之女,27天拍完《迷失东京》,前年拍的那部《触礁》我很喜欢。
Matthew S. Dontzin,当了近10年高古轩画廊的首席外聘律师,现在还是董事会秘书,可见他知道多少“内部秘密”。
Glenn Fuhrman,FLAG基金会创始人,Tru Arrow Partners联创和共同管理合伙人,之前也在高盛当董事总经理。
J. Tomilson Hill,Two Sigma的董事总经理,之前在黑石当副主席和董事,也是哈佛背景,各大顶级美术馆理事。
Jenny Saville,1997年开始就被高古轩代理,现在该拿的奖,该办的展,该拍到的价格都达到了,绝对算是“功成名就”的一位艺术家。
Evan Spiegel,才32岁的他作为Snapchat的co-founder,资产净值已经到了27亿美元,忘了说了,他老婆是今年39岁的米兰达可儿…
Dasha Zhukova Niarchos,朱科娃不必多说,之前还专门写过关于她的一篇文章,这个女人着实精彩。车库创始人,和邓文迪一起做了Artsy,嫁给了希腊船王Niarchos家族,前夫也是我们之前反复提的俄罗斯寡头阿布(Roman Abramovich)。
就这上面名单上的12个人,不说构成了艺术圈半壁江山,光是每个人的身价和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加起来,估计数字和影响力能吓死人。
77岁的Larry,又一次让我们顶礼膜拜,好不佩服。
有时想想,艺术圈和娱乐圈还是有很多地方一样的,大的藏家像是娱乐圈的“金主”,而且很有可能是一群人……
年轻漂亮的画廊妹如初入娱乐圈的十八线小明星,无论是北漂还是沪漂,都渴望在陌生的城市一战成名,创出一片天地;
生涩内敛刚从美院毕业的“准艺术家们”,略带好奇又害怕的踏进艺术市场,拿着作品集四处走访,像是没有经纪人的小演员,渴望被人赏识,从此走上艺术界的星光大道;
稍有名气的画廊主们在圈内掌握着话语权,他们大部分都是中老年男人,每人手里都有够分量的藏家资源,旗下有至少两到三位作品已经上拍的艺术家,他们虽退居幕后玩起了资本,但仍活跃在各个你能看到的地方,画廊开幕式/博物馆新展/慈善晚宴/品牌发布会/各类艺博会/各大座谈会……一次两次三次,你就算不知道他是谁,也记住他的脸了。
艺术界最重要的就是话语权,你看现在只要纽约那群艺术大佬,大画廊主们说这幅画价值十亿,那就价值十亿,说这位艺术家好,那没一个人敢说不好,反正说了也没有什么用。
如果大家看西方当代艺术史,可以了解到,是纽约的大画廊主推动了整个西方当代艺术史的发展。 他们其实比博物馆还先发掘到艺术家,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把这些作品卖给靠谱的藏家,这样一步一步,才创造出作品的市场价值。
所以说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最初是由这一群艺术商构建和创造的。而成为一个大画廊的标志,就是让你的艺术家进入艺术史,比如你说安迪沃霍尔,劳申伯格,Donald Judd,你说这一群艺术家当初没有Leo casteli 或高古轩发掘并代理,他们能有今天这种市场地位吗?
要做成这样的事,对画廊主来说要求非常高,必须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见识,人脉,和商业运作能力,缺一不可。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画廊主,才可以创造出全世界范围内都认同的艺术价值。
2009 年11月,高古轩在罗马的画廊为村上隆举办了一场展览,开幕会当天的晚宴上,上百名藏家享受到了私人游览西斯廷教堂、在梵蒂冈雕塑博物馆里用餐的待遇;
在迈阿密Basel期间,高古轩包下一间奢华酒店的一整层,举办了近800人参加的派对。
一个画商,凭借着大量的运转资金,良好的人脉,选择艺术家的眼光,对藏家的积极攻势,以及对品牌宣传的了如指掌,才能成为头部,而高古轩无疑在哪个层面都做到了绝对霸主地位。
业内早成共识:高古轩的职员只需要打电话和客户说,“拉里认为你一定要收藏这件作品。”大约四个客户中,就会有一个说,“好,那我要了”,根本不会问,“这件作品长什么样子,或者多少钱。”
因为他们购买的是这位艺术家未来的升值潜力,也因为他们相信拉里。
真正能检验出藏家们对画廊主的信任的,是他们仅仅在网上看到图片,或者接到一个电话,就心甘情愿花费几十万美元买下一件作品——这就是所谓“buy with ears”的最好例证。
能够通过这样的方法出售作品,是鉴别一个画廊主是否是超级画商的指标之一。
有句话怎么讲:the most successful dealers are the ones who are best at selling the sizzle, because no one gives a damn about the steak.
很多画廊海外扩张不到几年就要关闭,因为老板不在画廊里坐镇,画廊没法独当一面。而高古轩在全球有超过十家的分店,藏家们通常联系的是他们在画廊交易时的负责人,除非他们是潜在的重要藏家,或者是社会名流,这种情况下高古轩会亲自出马。
海外扩点的经营模式之所以适合高古轩,是因为高古轩有一种天赋:客户不敢奢望见到他,只要能沾到他散发出来的一点点光芒,就心满意足了。
画商的早期成功依赖于知识,魅力,人脉与运气,但延续成功却要靠品牌与安全感。品牌给客户信心,让他们不去质疑艺术品的好坏与价格。了解你的客户想打入社交圈的期待,指导他们提高社会地位,以贩卖艺术为名贩卖社会地位,高古轩对这一套玩法了然于胸。
他在艺术杂志大量投放广告,目的不在于吸引顾客,而是为了强化高古轩的品牌形象,增加旗下艺术家曝光率,让客户看到他们支持的艺术家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高古轩画廊的规模,让他能享受到“反经济规律”带来的利益”——当一位艺术家足够红的时候,作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是与常理相反的。如果艺术家能创造出足够多的好作品,供多家画廊、艺博会同时展出,他会创造出更大的名气,这些名气会带来更高的价格、更多的媒体报道、更多的正面评价以及等候名单上更多的藏家…
人人都知道高古轩爱办贵的要死又难度很大的展览,每次办展花好多钱在作品收集、运输、布展和保险上,那他为啥这么做呢?
那是因为这些展览能产生巨大的公众宣传效果,传达出成功的讯息——对艺术界最顶端的画廊来说,这和出售作品同样重要。藏家和公众会记住这个画廊,日后他们有需要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会是它。
毕竟藏家是很需要安全感的,为什么那些藏家在高古轩买,不仅因为想买张进入他圈子的门票,还是因为高古轩已经自己成为品牌了,他作为画商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过艺术家本人了,那买他代理的艺术家,就是会保值,这就是所谓的高古轩效应。
画廊地位越高,画廊就越不像企业,商业气息也越淡,明星画廊会让人觉得像一座美术馆。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结果:把画廊做成a museum with price tags。
每次聊到larry,就有好多故事可以分享,说了那么多,其实我就有几点中心思想:
1)所有其他画廊主能提供的,高古轩都能,并且做的更好。
2)如果艺术圈真有教父一说,那一定是拉里高古轩本人。
3)如果艺术圈真有帝国一说,那一定是高古轩画廊。
4)除了衰老和死亡,我想不到还有什么能打败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1111XXXX”(ID:gh_77e2eca212b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