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课程练习你这辈子只能做一次——袁佐

这个课程练习你这辈子只能做一次——袁佐

重要通知


第四期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即将于2023年2月22日截止报名,并将于2月2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城市设计学院)正式开课。欲报名者请从速!



视觉思维
我想用我在2014年写的一段文字开始我们的素描课:

“当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图像忽然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一致赞美它是不可置信的美妙。它们不象其它历史上的著名艺术品那样历经几代人的选择和保护、有着一个沉长、光辉可以炫耀的收藏史,尽管它们和我们之间有着将近15,000年的距离,展示人类共通的本能和对应大自然的直觉反应的拉斯科仍旧准确地击中了我们的神经。拉斯科向我们证明:人类近似的直觉本能是不受时间、文化、地域和种族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更多的受制于不同的观念和生存必需。

素描是一个古老的视觉思维模式,一种素描风格可能决定于一个思想观念或一个自然环境。由于不同地区的艺术家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各种素描观念和风格的分野可以变得模糊,尽管这种交流在某些时候会显得不适宜或不自然,但这种交流必定会缩短人之间对美学理解的距离、促进了解不同思维手段的技巧。任何轻蔑和拒绝这类交流只是基于地域保守主义和临时的地方政治需求。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艺术家或思想家总会忠实于他/她的直觉,试图打破未知。我们可能会判断它们,但我们不拒绝它们。这在艺术发展史中已被多次证明过将那些不可思议由时间把它培育为常理。“

对于素描的研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次高研班的素描课部分我们将集中在如何通过素描训练发觉自身视觉思维方式和能力,从而丰富每个人的视觉经验,增强自己的绘画语言更多的可能性。

袁佐
写于2023年2月15日

袁佐:这个课程练习你这辈子只能做一次


非具象高研班=F


袁佐=Y

F:袁老师,我们上次聊过您的最新的“素描”展,这次要请教您的则是您的一个素描课程——“视觉思维”。我知道这个课程您在清华美院教授过,这是不是也是您从麻省艺术学院引介过来的课程?

Y:对,这种素描课在美国其实分为几种,一种是像国内的传统素描课,讲授素描技法,用素描的方式来观察和描绘对象,一个人、静物或风景等等,这是一种从17、18世纪开始的所谓学院派的素描教授方式。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美国,从70年代开始这种传统的基础课已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完全的传统素描技法的训练,转变到对于绘画观念和思维的训练。



画室 2014—16

视觉思维的这种训练,开启了人们对空间意识、形象组合等方向新的探索,开始发掘每个人不同的形象思维,所以“视觉思维”这个课程是这样来的。当时在清华美院我担任基础部副主任,也想要做这样的改变,但是当时的这种改变没有特别完整的实现。但是上过这个课的学生都觉得很不一样,跟高考前的训练班完全不同了,而且这里有很多学生不是绘画专业的,也有来自服装、室内设计、雕塑、陶瓷等各个专业的学生,扩大了他们的视觉思维方式,对他们未来发展是很有用的一件事。


室 2014—16


F:每个课程的设置都有它在艺术史上的依据和特定节点,关于“视觉思维”课程是不是针对于在立体主义之后,绘画观念所发生的根本性改变?

Y:这门课程实际上是在极简主义出现之后,也就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开始,美国的艺术学院基础教学开始发生变化,从欧洲传统绘画学院派的教学变成了现代主义的绘画教学。准确一点讲,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真正在全美变成一个主流的基础教学,也要到90年代才基本形成。



课堂练习 2014—16


F:我起初以为这个课程是对于现代主义的一个回应,没想到是在极简主义之后发生的变化。在我们的印象中,总以为现在西方的美术学院已经没有基础训练了。


Y:其实到今天为止,美国的艺术院校的基础训练我觉得还是非常严格的,但不是像国内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必须要怎样去教。而是每一个学院里的教员,也都是在社会上活跃的艺术家,他自己有兴趣和想要去推动的艺术观念以用于教学,然后学校来进行选择和聘任,等到这些教学课程和案例梳理出来之后,学校在总结所有这些教员的教学思想和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大纲,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来进行的,因此很活跃。



课堂练习 2014—16


即使到今天,在美国也有很多美术学院都是教授非常传统的东西,特别是美国南部的一些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系,因为远离艺术文化的中心,画张风景,画个肖像,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有时反而给一些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特别安静的训练传统技术技巧的空间,等到他大学毕业一头扎进纽约,看到各种不同的东西,跟自己的传统技艺结合,也有可能产生出很异样的东西。或者他是一直在纽约上学,想法又会很不一样。所以在美国大家都是自生自灭,非常丰富,作为学生可以从中自由选择。



课堂练习 2014—16


F:现在国内的艺术学生,一方面现在什么信息都能接收到,感觉都看过听过;但另一方面,很多信息都流于浅层,并没有真正影响到知识结构的塑造,对很多信息的接收也都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的掌握。这一点,其实从很多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中也能看得出来。

Y:因为在国内能看到的东西还是太少了,很少能看到几张好画。我前两天看新闻,上海博物馆正在展出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作品,从达芬奇、提香、鲁本斯到马奈、雷诺阿都有,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展览,但比如说你去看过世界各地美术馆里90张鲁本斯的画,那对于增强你的视觉经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课堂练习 2014—16

F:因此也就特别需要您带回这样新颖的课程。通过“视觉思维”这个课程,您想达到什么教学目标?

Y:我到时会带大家做很多训练和练习,但它们不是一个绘画方法,而是通过练习激发起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些训练你这辈子只能做一次,再做第二次就没用了,因为你已经清楚了,就有主观意识了。我在这个课程中强调的就是直觉与下意识,是一种猝不及防地遭遇。你的视觉思维变化了,你的追求变了,体验和视觉经验不一样了,你的绘画才会产生根本性变化。


我希望通过高研班的课程,能够使学生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思考,而且是出其不意的。你还没有想,这个练习已经做完了,你可能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去举一反三。我好像是要卖个关子似的,因为一讲出来这个练习就没有意义了。



课堂练习 2014—16


F:我看您选的这些之前的学生作品,感觉不同的学生对您的课程的体会和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这里就有一个人的打开程度,他的判断、选择和发现的能力就变得特别重要。

Y:其实本来我觉得这几张作业都不应该放出来,因为我怕大家会有一个概念,有一个事先的预设,那就坏了。所以我这里选择的都是一些比较传统的作业,这样的话看了也不知道这个练习是要干嘛,这样上这课才有意义。练习之后我们之间的讨论才是最重要的,在做这些讨论的时候,会真正发掘出他们对于绘画语言的探讨和独立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画面本身反而是次要的。


但不管他们到时怎么做,一定会是他最近画的最好的几张画,就是说他能够突然有点灵魂出窍的感觉,突然间完全领悟,完全通了,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我从90年代初就开始在麻省艺术学院上这个课程,屡试不爽,不管你是中国还是美国学生,总是有这样的一种作用和反应。



课堂练习 2014—16


F:因此“视觉思维”这个课程并不是以画面效果作为评判标准,更多的还是一种观念上的探讨。

Y:完全是观念上的,当然我们也会讲到所谓的技巧的那一部分,但技巧的部分我总是说你应该在昨天晚上准备好,白天来到画室,我们是利用所有的你的知识、能力来做一个直觉、下意识和本能的体验。我认为这是当代绘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有很多学生上过这个课程之后观念变化很大,还有很多人开始去做观念艺术。也有的学生选择出国,因为他的视野打开了,知道自己想要去做什么。还真不是说上了这个课程你就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抽象画家,这个我不敢保证,但是我敢保证你会对新的绘画,对你的绘画语言和绘画意识产生一个重大的变化,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来高研班的学生所期待的。因为大家有时会陷入自我重复,或者不自信自己所做的有没有意义,我就是要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告诉他们,他们自己真实的能力和能够发掘出个人绘画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课堂练习 2014—16

袁佐 八十年代初就读中央美术学院,后毕业于美国麻省艺术学院(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获BFA及MFA学位。在美国波士顿地区任教、生活近四十年。曾在美国和中国频繁参与、创作公共艺术项目。他试图在油画中倡导:中国传统的空间韵味,直接的油画表现语言,注重自我的色彩感受,表现光,表现材料美,不断探讨在二维空间内如何表现新的空间意识,力图开创新的东方情节油画。自2008年秋受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曾任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基础教研室副主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在此期间多次策划《美国当代版画十年》、《海豹湾-约翰.沃克绘画展》、《艺术中间2012》、《素描-勇往直前》、《第三条路-袁运甫、袁运生绘画作品展》、《超越形式—中国抽象艺术展》等大型艺术展览。袁佐绘画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各种个展、群展及艺术博览会,作品被许多机构收藏,他们包括:外交部、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清华大学、国家大剧院、北京中间艺术基金、北京光语美术馆、温州时代美术馆、美国雷神公司及众多私人收藏。近三十年来,袁佐受邀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和各种艺术机构、媒体讲演。他现在担任欧美同学会美术家协会副会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学博士生导师。






招生简章



第四期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授课导师为:袁佐、孟禄丁李迪三位老师,将分别带来素描构造与色彩表现、非具象表现中的自我空间与艺术语言、自由创作的抽象语言呈现与观念表达和阶段性总结及作品展示与讲评等相关课程。此外,在高研班的“当代艺术大讲堂”课程中,也将邀请业内知名艺术家、批评家就艺术史相关话题、热点艺术理论问题和当代著名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和创作方法等带来专题讲座。


招生咨询电话:010-64771253

负责人电话:丁老师 18612179293(微信同号)

负责人邮箱:337637359@qq.com

通信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2-216)



文字统筹:于海元

图文编辑:梁斯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ID:gh_bc2a6a8d22b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