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苏里江畔小南山的粗朴玉玦,到环太湖流域良渚的崇高神人兽面,及汉墓里华贵肃穆的金缕玉衣,至清宫中繁复精绝的文玩旧藏,玉文化在中华大地已至少绵延不绝九千年。漫漫长河中,周公制礼作乐,以礼维系社会有序和谐,玉器发展在西周迎来独具特色的重要节点。
展览现场
12月6日,“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在良渚博物院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晋国博物馆的文物170余件(组),以玉器为主,辅以少量的青铜器和金器。
展览现场
本次展出的重点是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玉器,其用料讲究、工艺精巧、造型独特、纹饰流畅,充分体现出周“监于二代”、“文质彬彬”的时代风貌。正因展品精彩绝伦,展厅设计以全壁龛、低照度、点光源等手段,排除各项干扰因素,只为突显器物本身。同时展览中并无强制流线设计,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体验和感受。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玉之美”和“礼之玉”两大主题单元。
“玉之美”从玉器的艺术特点出发,具象呈现西周玉器的绚烂色彩、多变造型和华丽纹饰。
行至“玉之美”,初探古玉之隽美。红青碧绿黑白,繁杂参差的玉料折射出一派溢彩流光的亮丽景象。鱼牛鹿兔龟蝉,因料施工的技艺雕琢出一众千形万象的独特造型。龙纹凤纹人纹,内细外粗的双线谱写出一片婉转流畅的飞扬文章。
北赵M63:202玉凤
永凝堡M5:14龙纹玉饰
北赵M63:130、175、180、203玉鱼合影
北赵M8:180、181龙螭凤鸟佩饰
北赵M63:187玉人龙
北赵M63:162卧牛
永凝堡M14:18红玛瑙串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共381颗,其中有3颗玉珠。
西关M10:36 嵌玉碑孔雀石牌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长4.9、宽2.7、厚1.3厘米
复合玉饰,由一件扁长方形玉块和一件槽形似为烧制的料器组合而成。玉牌青绿色,正面饰回首龙纹。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四角渐薄。背部有一横向凹缺。上下端面和背面相应位置各有两对隧孔。两个端面都有细凹槽穿过钻孔。料器为深浅绿色相间,玉块镶嵌其中。
北赵M63:90-23玉鹰
山西博物院藏
高10.3、宽4.3、厚2.2厘米
圆雕。青绿色,局部有褐色青斑。作站立状,头上有龙冠,其龙首较大,有瓶形角,臣字目,龙口张开,齿外露,体躯短小,尾上卷恰似鹰冠,并刻有鳞纹。玉鹰钩喙,方目,鼓胸,双翼略翘,作展翅状,尾下垂及地,腿粗壮,爪作钩抓状。颈部饰鳞纹,胸腹饰卷云纹。纹饰精致,双勾线条娴熟流畅,为商代遗物。
羊舌M1:3玉蟠龙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高5、宽4.3、中间最厚0.8厘米
沁为黄褐色,保留有大量绿色。整器打磨细致、抛光到位,相比北赵晋侯所出西周玉器,一是已不见斜刀技法,二是器身极厚。造型为盘身龙,龙首臣字眼刻画精细,上吻外翻,下颚简化。吐舌内卷,饰有龙、人纹饰。龙身逆时针旋转,填以三个龙首与一个人面像。
“礼之玉”从玉器的功能制度出发,分类叙述西周玉礼制度的前代继承、用玉创新和材质延展。
行至“礼之玉”,略窥玉礼之源流。周人制礼作乐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改良改进至大成,这在纷呈的良渚与商代玉礼器中可见一斑。礼在庙堂,亦在平常,既是装饰,也是礼制,以璜组佩为代表的西周佩饰用玉在器型和组合上具有重大变化创新。玉器和青铜器同为此时期礼制的最重要载体,礼制主题元素在不同材质的表达上交相辉映。
北赵M63:110-111、113-114、62玉戈合影
北赵M8:235玉琮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高5.82、孔径约6.3厘米
出于墓主腹下。沁为黄褐色,夹有原绿色可透光。从直槽处断为四截,第一节饰有两组内凹弦纹,无细线。相对两个神人面可见左右各一个半圆管钻眼。鼻部轻微凸起,饰有四个单元的雷纹。第二节饰兽面,眼部圆角方形,向心式刻纹,以雷纹填充。眼梁较尖。鼻部与神人同。兽眼均平或低于表面。当为良渚文化晚期玉琮改制。
北赵M93:7戈、M93:6璧组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戈长53.3厘米、宽10.37、厚0.57厘米
璧直径15、孔径5.86、厚约0.3厘米
出土时叠放在墓主胸部。戈沁为黄褐色,局部有黑斑。两面刃,中部起脊。一侧有单齿扉牙,另一侧扉牙残。两面琢两处典型的二里头风格的菱形纹,尾部有粗刻线示意,一角残缺。一面中部可见清晰的纤维交织痕迹。整器打磨平整、抛光极佳。
璧为青绿色,沁有大面积黄褐斑。素面。单面钻。
横水M2158:26玉牌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单面刻纹,可见纵向的打磨痕迹,抛光较好。周身有多组扉牙,龙首人身。三条龙缠绕于呈蹲姿的身躯上,脚下另有一龙。全器大量使用斜刀技法,以斜坡阴刻线勾勒主题图案外形,线条流畅。
羊舌M1:88玉神人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高6.5、厚0.6厘米
浅绿色。神人面部造型,正面浮雕,背面阴刻,中部最厚,向四周渐薄。正面为浅浮雕及阴线刻。顶部为两层飞翼形冠帽,以浅浮雕勾勒整体凸起的线条。面部整体减地以表现脸部器官。臣字眼,眼梁部位有两个向上翘起的叶子形凸起,鼻梁明显且长,鼻头呈蒜形。嘴部共12颗牙齿,其中两侧共四颗为大獠牙上下外撇。背面平整,阴线刻。冠帽上可见五根短直阴线。下为中分斜线发髻,线条笔直。重圈眼,鼻部明显。左右脸颊有倒钩形刻画,右侧被磨去部分。嘴部刻画16颗牙齿。脸部器官造型整体比正面大。
北赵M8:82-84 玉覆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用于丧葬的殓玉,由各种形状不同的玉片缀在布帛类织物上组成,覆盖在墓主面部。此为双层玉覆面上层27块,四边有八个玉坠,四角有角有颐,上有菱形额,下端有近似半圆形的颌,两侧有耳,其间则有眉、眼、鼻、嘴、颊等。这些玉饰表面多不钻孔,而在侧面切割一道缝与背面穿孔相通,以免线绳外露,作法颇为巧妙。
展览期间,良渚博物院将持续推出一系列配套社教活动,包括少儿课程、手工工作坊和专家讲座,为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全方位解读西周玉器的美与礼制,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另外,展览准备了导览手册以为参观提供必要的文字解读。
据悉,展览将展至2023年3月15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