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南国,灼灼风物 | 《美成在久》新刊纵览

杳杳南国,灼灼风物 | 《美成在久》新刊纵览

兽面纹提梁卣

《美成在久》,第 50 期,第 20 页

Part.1

新 刊 掠 影
   
   


   
杳杳南国,灼灼风物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茫茫秦岭,将中国分成了南方和北方。

曾几何时,南国的古代历史犹如黑洞,吞噬着探索者的目光。唯有考古遗存尚能透射出那些早已模糊的岁月轮廓,让沉寂于幽暗中的风物重现光辉。
“楚有风兮荆有水,汇聚才情兴鄱阳”,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赣鄱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靖安老虎墩遗址出土的本地陶鼎、陶壶等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而来自山东龙山文化“薄如蛋壳,亮如黑漆”的蛋壳黑陶觚则勾勒出史前跨文化区域的贸易与交流。

新石器时代 小罐

江西靖安老虎墩遗址出土

以新干大洋洲遗址的先秦青铜器物群为代表,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使江西一跃成为“江南青铜王国”。

立虎铜鼎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


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的重地,清初在欧洲贝壳热潮下制作的孔雀绿釉螺形器,可谓中西合璧之典范。“昌南瓷名天下”的美誉,景德镇当之无愧。

景德镇窑孔雀绿釉螺形瓷器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巴蜀山水孕育出来的巴蜀文化,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蜀石工强镌凿”,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大足山间的工匠们重塑了一整座山。从《六道轮回图》到《父母恩重经变》,从人间烟火到佛国净土,山石刀斧间,流转镌刻的是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千姿百态的历史面相。

大足石刻见证了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以独有的故事情节和艺术手法,向世人呈现佛理禅意和从善之道,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

宝顶山大佛湾第15号
《父母恩重经变》
“海山葱昽气佳哉”“不辞长作岭南人”,介于岭海之间的粤东大地,“皆多瘴疠,人尤夭折”,其山川风物,在苏东坡词中却是宜人宜居,考古发现更是令人称奇。

深圳下角山遗址的一块残石,隐藏着六千年前“深圳人”穿戴树皮衣服的秘密。物质的背后一定闪烁着技艺、情感、观念、追求甚至信仰的精神光芒,质朴的残石凝结了先人对美的思考与实践,放射着动人的光彩。

深圳下角山出土石拍细部


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麦兆良在战火间奔走于粤东大地,搜集到前所未见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及陶片,推翻了“南中国无石器”的论断。

在粤东,不少原以为是“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地,竟然挖出精美彩陶,发现庄严礼器,中国早期文明的足迹之密、放形之远,不容小觑。

麦兆良所收集的五华出土的夔纹陶罐


粤东古文物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意识到自身之渺小犹如沧海一粟,又使我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游目骋怀间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体会远古先民的情感脉动。
一岭分南北 , 一脉承华夏。山河永在生生不息,文明延续历久弥新。

Part.2
内 页 预 览 
         


     
从老虎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
 

陶瓷器管窥江西史前文化

崔涛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徐长青 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是远古先民沿江迁徙流散的必经之地,也是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和核心地区。靖安老虎墩遗址是江西新石器时代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保存有丰富的陶器遗物。这些器物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绝大部分为本地生产,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制陶工艺,而且对研究史前文化交流和早期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赣地吉金
 

江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

徐长青 江西省博物馆

王意乐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江西东接闽浙,西连湘鄂,北及江淮、南达两广,是重要的文化交汇地带,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江西先秦的青铜文明虽然出现时间不是最早的,但因域内拥有丰富的铜、锡资源,一经发端,便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在吸收中原青铜文化精华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德藏吐鲁番出土“魔鬼”水墨纸画研究
           
           

肖蓉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刘韬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 有学者曾指出人类的宗教崇拜最早源于魔鬼崇拜,“魔鬼”形象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屡见不鲜。本文作者对德藏吐鲁番出土的一件“魔鬼”水墨纸画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梳理佛经文献,将佛经表现“饿鬼”题材的绘画形式进行比对,认为其图像内容与《十王图》的对应关系最为紧密。之后作者又通过对《十王图》流行时代以及纸画中表现的造型样式、技法语言的分析,联系水墨画发展历史,认为其年代当在公元9〜10世纪,或为现存最早的纸本水墨没骨人物画。



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思想简论
         
         

李红霞 大足石刻研究院



           

▶ 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以宝顶山石刻为代表的大足石刻群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是中国唯一一处融汇儒、释、道三教而成一体的神来之作,见证了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

穿树皮的”深圳人”
 

下角山遗址出土残石的背后历史

唐际根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席教授

钟   雯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胡玙璠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 深圳下角山遗址出土的一块残石,竟隐藏着 6000年前“深圳人”穿树皮衣服的秘密,并且揭示出东南亚沿海列岛拥有着相同的树皮布文化。本文在揭开残石秘密的同时,也传递了考古学解读文物的心法。


发现粤东
 

意大利传教士麦兆良的考古人生

陈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



 

▶ 近百年前,一位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在战火间奔走于粤东大地 , 他在传教的同时进行考古调查与研究,发现了50余处遗址,收藏千余件文物,初步建立起粤东史前文化序列,他也是首位在中国使用碳十四测年的考古学者。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我们一起走进麦兆良的传奇人生。

清初外销瓷与欧洲贝壳热潮

霍小骞  上海博物馆


 

▶ 外销瓷往往具有独特的风韵,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本文作者对一组流入欧洲、罕见于国内的清初景德镇窑孔雀绿釉螺形器的形状与纹饰进行分析,认为其设计应源自欧洲,并探讨了同时期欧洲人对贝壳收藏及自然科学充满兴趣的社会背景。

全球视野与文明互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博物馆的启示

桑栎  洛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 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丰富且来源广泛,各种知识背景的人才活跃其中,国际化的策展理念迎合了美国作为移民社会融合多元文化、进行价值观重塑的需要。然而近年来,其因运营不善而出现财政困境和人事变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提供了宝贵借鉴。



         

目录



         


拍摄地点:养云安缦 楠书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成在久”(ID:zwmeichengzaiji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