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 |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从新疆出发的全球视野

2023年1月 |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从新疆出发的全球视野

 

撰文|裴刚  编辑|樊玮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2022年1月10日,“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局(港澳台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承办,总策展人张子康。展览呈现了来自11个国家143位中外艺术家的260件当代艺术作品。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新疆美术馆举办


本届双年展在总主题“和美共生”下设置了5个分单元:“文明与交融:国际单元”“共生与对话:中亚单元”“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3个主展,以及“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作品研究展”“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的2个特展构成。正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总策展人张子康所讲:“从新疆写生表现新疆之美,以及到中亚单元表现中亚之美,再到国际单元呈现全球的艺术新思潮,体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层层递进。同时本届双年展还创造性的以独立的水墨单元,呈现出今天中国画对传统的继承和再创造。这是一个从过去到现在在指向未来的时间维度。由此本次双年展时空交错出一个缤纷多彩的艺术世界,这里是视觉的呈现,是思想的交流。”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张子康致辞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张子康在本届双年展的开幕致辞中表示:新疆双年展第一届的“相遇丝绸之路”,第二届的“艺术与科技的对话”,到本届“和美共生”。从定位新疆到关注艺术新浪潮,再到从新疆出发的全球视野。三届双年展以来形成了既有新疆文化事业和自身特色的双年展模式。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举办到第三届的西部双年展。新疆双年展立足新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优势,同时放眼国际。这种特殊性无疑使得新疆双年展,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流平台。正是这样的文化定位,使得新疆双年展既有主办级别之高,关注领域之广等特点。为什么要坚定的做一个有国际视野的双年展?第一,新疆双年展是新疆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实际举措。第二,新疆双年展的是以艺术创新带动社会经济文化创新的契机。第三,新疆双年展也是以文化艺术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带动城市创新精神的综合手段。第四,新疆双年展是新疆文化艺术界的联动和共建行动,以及以双年展为基础,加强了新疆文化艺术界与外界交流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团结和协作。第五,新疆开展在新疆美术馆举办发挥美术馆社会美育功能,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活,将美术推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域。

本届双年展主题“和美共生”,也解释了双年展的意义和价值。“和美”体现出新疆文化地理的特殊性。新疆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同时也是睦邻友好的前沿。“和美共生”则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性的共识,无论是全球化的语境中的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还是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共生的紧密联系,共生是我们今天的世界不容忽视的现实,也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认知。



 

 

王郁洋《人造月》

装置 / 节能灯、金属骨架/尺寸可变

2007-2022(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


进入展览的主会场就会首先看到此次参展艺术家王郁洋的大型装置作品《人造月》和宋冬&尹秀珍的大型装置 《筷道:18岁》 的作品。



 

宋冬&尹秀珍 《筷道:18岁》 

装置 木玻璃、日常用品、穿过的衣服等

1298×120X50cm 2019


 

宋冬&尹秀珍 《筷道:18岁》 

装置 展览现场(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


 

宋冬&尹秀珍 《筷道:18岁》(局部) 装置 展览现场


从现场艺术家宋冬和尹秀珍的介绍中了解到,《筷道18岁》是宋冬和尹秀珍在2019年用他们创造的“筷道”合作方式创作的装置作品。“筷道”(The Way of Chopsticks)是宋冬和尹秀珍在2001年创造的一种保持独立的合作方式。“筷道”是一种建立在筷子本质上的合作方式。在双方商定的同一尺寸和主题下,合作双方相互保密,独立完成各自的部分,最终将成果并置,形成不可分的一件作品。筷道是建立在合作双方互信,平等和独立的基础上。互信是筷道的根本,平等独立是筷道的灵魂。



 

艺术家宋冬(右)和尹秀珍(左)在展览现场


“2001年我和尹秀珍创造了保持独立的合作方式‘筷道’以来,用筷道的方式创作了不同形式的作品。这一件是创立筷道18年后,为纪念筷道18岁成年而创造的作品《筷道18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成年礼,不论是平凡还是轰轰烈烈,18岁都是值纪念的时间点。18岁意味着有了投票权,有了更的责任。同时也是告别青涩时代走向成熟的节点。虽然18岁只是人生众多时间点中的一个,每个人18岁也不尽相同。但18岁的魅力仍然在之后的时延续中发挥着作用。18岁的进取心,18岁的探究神,18岁的无所畏惧,18岁的锐气都是宝贵财富我和尹秀珍确定了18岁的主题,并确定每支筷子长度为12.98米,宽度和高度为50厘米。并把每筷子定义成18段,用以呼应18岁。之后我们相互密各自完成各自的筷子。在展览的时候并置在起,成为不可分离的筷道作品《筷道18岁》。我筷子使用了千家万户的窗户构成的18个储物柜玻璃有镜面),又像是倒着的玲珑塔。内部是我集来的我18岁那个时期(1984年前后)的各种同人使用的日常物品。带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记以及很多时代的记忆,其中也有现在的某些日物,那些是以物记录时间的承载物。尹秀珍的筷是制作了18个的盲箱,留有缝隙,可以收集信件。并用收集来的不同人穿过的衣服进行包裹缝制,成一支彩虹筷子。她认为18岁的魅力在于不可预的未来,是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的未来。我们虽然互保密,但筷道中产生的相互作用有着深入和宽的互文关系。我们试图呈现保持独立合作的1+1于2的能量。筷道是共生的态度和形态。”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和美对话”系列文化沙龙现场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和美对话”系列文化沙龙现场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和美对话”系列文化沙龙现场


在开幕式结束后,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和美对话”系列文化沙龙,对话嘉宾从各自与新疆的切身体验,表达了关于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城市,艺术与文化创新,双年展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等等视角展开讨论对话。



 


和美共生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总前言

文|张子康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以“和美共生”为展览主题,从新疆的区位人文特点和未来前瞻的开放优势出发,着眼于新疆发展的未来蓝图,以“开放”“交融”“生态”作为此次展览策展的关键词,通过一场高级别的艺术对话,探索、试验与展望新疆未来的文化艺术生态,从而拓宽新疆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地区文化内涵提升所具有的可能性。

本届双年展主题展包含文明与交融、共生与对话、生态与家园三大板块,及特展“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和“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五个部分,充分体现出新疆多元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文明与交融”国际单元展览现场


“文明与交融”国际单元的作品主要围绕着空间与时间两条线索展开,一方面关涉自然与城市环境,例如对沙漠和海洋的描绘,对城市景观的再现,甚至包括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另一方面深入人类精神,包括对人类集体性记忆、情感、欲望的探讨与展现。



 

“共生与对话”中亚单元 展览现场


“共生与对话”中亚单元以“物的共生”“人的共在”和“文明的对话”为线索,呈现有关风物、人情和精神特征的思考和表达,“物的共生”或着眼于绘画语言本身,或着眼于材料媒介的差异,或关涉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相互之间形成有关物的共生的对照关系;“人的共在”围绕人的存在状态、精神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在不同语境下的交流、交往展开,包含着传承与对话的线索;“文明的对话”关注历史文明、精神特质、技术演进之间的关联,并在这种关联中形成差异性的思考脉络和共通性的解决方案。



 

“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 展览现场


“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构建出多物种实体共生并一同诉说新的家园的现实基础,用艺术作品来展示人们生存家园中的既有之物,揭示出对多元物种的领悟与发觉,既回应当前全人类环境生态议题,也试图以家园叙事的在地视角参与建设可持续、离网的、永续的存在联结。



 

“写生新疆”特展 展览现场


“写生新疆”特展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前赴后继来到新疆采风写生的思想源流,讨论新疆主题创作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乃至对丝路文化推广和传播的意义。“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聚焦于1980年代以来涌现出的优秀水墨艺术家,以他们为样本呈现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现状,也为讨论水墨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契机。



 

“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特展 展览现场


展览多元的艺术形态和文化景观穿越历史,绵延于当下,从文明演进和对话的角度对当前的艺术创作进行梳理和概括,从文化上形成基于地域的观察和研究的切口,在共生的层面展开交流和对话,在作品的互文性连接中,话题也在共同与差异中铺陈展开……



 

二楼展厅走廊


 3个主展 



 


文明与交融

国际单元


策展人:孙天艺 段少锋

文明与交融 参展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泰国)、 艾恩(德国)、 陈文骥、丁乙、恩里科·巴赫(德国)、弗兰兹·艾稞曼(德国)、乔瓦尼·欧祖拉(意大利)、汉斯·欧普·德·贝克(比利时)、江上越(日本)、金泽友那(日本)、康海涛、劳瑞斯·切克尼(意大利)、李宝荀、刘展、缪晓春、王迈、王思顺、徐冰、张恩利



 

丁乙 《时间之上》影像 (20'01") 尺寸可变 2021 展览现场


 

丁乙《十示 2022-9》椴木板上丙烯木刻 120X240cm 2022 展览现场


“文明与交融”汇聚了26位国际与国内的知名艺术家,旨在传达全球化语境下来自不同地域、文化与传统的对话与交流,凸显新疆在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位置。正是由于知识系统的差异,展览中艺术家的创作在形式、表象和语言上展现出了各自的特点,映射出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而在这些参差中,我们也会发现其艺术表达中的相似性,这来自于他们面对全球愈发同质化的问题而展开的思考,这些作品共同为展览碰撞出和谐的序曲。



 

刘展《照耀你 No.3》

影像装置 钢板、七屏影像 422X111×300cm 2022


暗调的展厅内,“照耀你”系列的影像耀目的闪烁,与废钢铁、铁渣之间形成紧张、危险的氛围,也在这里展开对现实问题的碰撞。



 

王迈 《海天油气平台No.3》

220cmx150cmx140cm 2010-2012 尺寸可变 

PVC、不锈钢、798旧木模具 展览现场

海天油气平台

诗颂

史前尸骨铸能源

古今喷涌血将干

世界家族数十组

权杖纵横星际间

银河系上骑虎豹

仙女座中戏油仙

斗兽场下谋交易

痛哭墙内分金钱

——王迈


 

王迈 《海天油气平台No.3》(局部)


这一单元内的作品主要围绕着空间与时间两条线索展开。这里的空间既包括物理空间也包括心理空间,一方面关涉自然与城市环境,例如对沙漠和海洋的描绘,对城市景观的再现,甚至包括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另一方面深入人类精神,包括对人类集体性记忆、情感、欲望的探讨与展现,或通过沉浸式装置为人类精神提供休憩之所。空间作为一条直观的线索,将全球文明串联起来,展现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丰富艺术样态。而时间作为本单元的另一条线索,以一种相对隐性的方式埋藏在单元中。作为同时代的艺术创作者们,他们的作品或直接探讨时间本身,或深入到历史中去,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穿梭,进入不同文化的深层解读里。



 

弗兰兹 •艾稞曼(德国)《大帐篷》 布面油画 195X150cm 2018


 

江上越(日本)《彩虹 -2021-7-1》布面油画 200X580cm 2021


 

缪晓春 《陀螺舞 03:14》3D 打印光敏树脂 

33×28X24cm 2019 展览现场


 

缪晓春 《陀螺舞 03:14》(局部)


 

陈文骥 《正负对》 布面油面 170X135cmX4 2019


在“文明与交融”中,“交融”格外重要,正如“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恰是依存于“和”的大背景,这正是不同文明得以发展与弥散的前提与基础。“交融”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破除了二元的思考模式,进入到“一”的更宏大的想象中,这也是我们今天对艺术发展的态度和期望。



 


共生与对话

中亚单元


策展人:韩昆哲 李暨涵

共生与对话 参展艺术家:埃尔博森·梅尔季别科夫(哈萨克斯坦)、 策仁皮勒·阿荣特古斯(蒙古国)、古扎丽(哈萨克斯坦) 、拉希德·阿瑞恩(巴基斯坦-英国)、马海伦、玛利亚姆·纳扎里(伊朗)、 莫德格玛(蒙古国)、奈萨·坎 (巴基斯坦) 、彭斯、琴嘎、邱志杰、苏新平、谭平、王川、王画、王焕青、王家增、王子月、邬建安、徐震® 、徐梓博&唐啸、闫冰、杨千



 

 

杨千《内视》《异度》《生命之光》

综合材料、布面 40cm-120cm 2011-2022  展览现场


 

杨千《内视》《异度》《生命之光》展览现场


中亚(Central Asia)地处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拥有相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随着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以及全球化的转向,中亚各国的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广泛地参与到全球化展览语境之中,展现出相互交融又彼此独立的多元文化样貌,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表达对人类共同问题的差异化思考。



 

闫冰 《空城》 布上油画 130X180cm 2021 展览现场

致谢香格纳画廊,作品由私人藏家惠允


 

王家增 《物的褶皱》-26、27 

综合材料 木板,手工纸,墨,丙烯 245X100cmX 2 2019


 

谭平 《无题》 布面丙烯 200X300cm 2018


 

王画 《寂静中歌唱》 

陶瓷装置 裂纹釉,马达,木板 

45×45X4cm(3rings), 32X32X3 cm|2rings) 2020


 

王焕青 《无名》之一、二 复合媒介 150X120cmX 3 2021


 

 

王子月 《从不,有时,经常,总是》 

四频录像 & 声音装置 霓虹灯管,镜面抽象雕塑 

尺寸可变 2020


 

琴嘎 《万物》(上) 行为影像 15'00" 2018

琴嘎 《黑色的欲望》(下) 树脂烤漆 尺寸可变 2009-2016


 

策仁皮勒 • 阿荣特古斯 (蒙古国) 

《无法命名的制造-19》 影像 9'13" 2021


本单元展览以“共生与对话”为主题,邀请28位中亚地域、以及在创作上与国际化和在地性相关联的艺术家共同参与,以“物的共生”“人的共在”和“文明的对话”为线索,通过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呈现有关风物、人情和精神特征的思考和表达。

其中“物的共生”围绕中亚地域的自然风物和地理景观进行。牛皮,树木,地景这些意象被艺术家反复加以提取,或着眼于绘画语言本身,或着眼于材料媒介的差异,或关涉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相互之间形成有关物的共生的对照关系;“人的共在”围绕人的存在状态、精神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在不同语境下的交流、交往展开,包含着传承与对话的线索;“文明的对话”关注历史文明、精神特质、技术演进之间的关联,并在这种关联中形成差异性的思考脉络和共通性的解决方案。



 

“共生与对话”单元 展览现场


 

“共生与对话”单元 展览现场


 

“共生与对话”单元 展览现场


 

“共生与对话”单元 展览现场


希望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品,让观众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感受中亚地域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感受驼铃古道,草木枯荣,人类生生不息的绵延精神。



 


生态与家园

生态单元


策展人:王静 郭小晖

生态与家园 参展艺术家:陈琦、程然、高文谦、耿雪、郝经芳&王令杰、侯炜国、胡佳艺、梁绍基、李洪波、李赢、林芳璐、刘商英、龙盼、吕松、樊军民、邱宇、沈采、宋冬&尹秀珍、托尼·布朗(英国) 、汪建伟、王郁洋、臧坤坤、曾孝濂、张大力、张永旭、赵国洁、郑丰林、钟飙、周力、展望、 张永和、“可持续新疆食物设计”课题研究小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新疆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 展览现场


 

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 展览现场


 

梁绍基 《大漠银辉》 

装置 蚕丝、蚕茧、LED灯、亚克力罩 

245X123X15cm  2022

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梁绍基 《大漠银辉》 装置(局部)


 

钟飙 《奥陶纪》 布面油画 344×210.5cm×4 2022


 

新疆食物研究课题组《新 • 食》 高清喷绘、影像/ 2022


 

新疆食物研究课题组《新 • 食》(局部) 高清喷绘、影像/ 2022


 

樊军民&史文文 百會 装置  尺寸可变 2023


 

樊军民&史文文 百會(局部) 装置  尺寸可变 2023


 

胡佳艺 《绿宝石》 装置 摄影、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5-2022


 

赵国洁 《我很喜欢你》 陶瓷装置 尺寸可变 2022


 

赵国洁 《我很喜欢你》(局部) 陶瓷装置 尺寸可变 2022


 

汪建伟 《行于泥浆》 布面油画 200X200cm 2022


 

沈采 《日记》 综合材料 50X50cmX 10 2020


 

李洪波 《木头》 装置 纸、胶、颜料 30X300cmX3 2016-2020


 

展望 《打开》  雕塑(不锈钢) 500X250X160cm 2012

(左)周力《春》草图4  布面综合材料 43.5×50cm 2022
(中)周力《水与梦》之二 布面综合材料 250×600cm 2022
(右)周力《春》草图 123  布面综合材料 20.5×60cm×3 2022
(前) 周力《请坐》 综合材料 180×50×50cm(H) 2022

新疆是一片广袤丰饶之地,山脉与盆地交错、昼与夜的拉锯、矿产和果实共结连理、民族和文化多元融合,这里具有的亚欧大陆腹地的地质景观、自然遗产和人文风貌,为生态话题讨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及资源,借新疆双年展的契机,以“家园与生态”为主题,以“家园叙事“和”生态智慧”为策展线索,邀请了30位国内外艺术家共同展开一次关于家园认识论与全球生态学的跨学科对话。



 

张大力《百草园 -黄海棠 (20)》 纯棉布黄晒 248×23cm 2020


 

邱宇 《声之味》 声音装置 喇叭、香料、控制系统 

500x160X20cm 2016


 

邱宇 《声之味》(局部) 

声音装置 喇叭、香料、控制系统 

500x160X20cm 2016


 

托尼 •布朗(法国)  《流星》  影像装置 (1'01") 尺寸可变 2021


展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构建出多物种实体共生并一同诉说新的家园的现实基础,用艺术作品来展示人们生存家园中的既有之物,揭示出对多元物种的领悟与发觉,既回应当前全人类环境生态议题,也试图以家园叙事的在地视角参与建设可持续、离网的、永续的存在联结。

“家园叙事”通过精微而生动的记录,尝试讨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物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物质材料和传统知识的关联,分享和建构独属于此地的家园叙事,唤醒基于地域自然世界的重新构想,重新塑造对物种身份、依存关系和家园依恋的认识;

“生态智慧”则通过整体而细微的想象,呈现万物共生、协同演化的全球性生态景观,通过艺术作品引领我们对有机世界的存在展开想象,探讨人类责任以及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构建人类与多物种共居家园的现实基础,揭示对全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领悟与发掘。



 

臧坤坤作品 展览现场


 

臧坤坤《联》 2020 木板木刻、不锈钢门把手 

80 x 160 x 9.2 cm


 

臧坤坤《隐》2020 

亚麻布、丙烯、美金(一美分)、金属、胶

双联:90×120×4.2cm 单联:90×60×4.2cm


 

臧坤坤《直立(II)》 2017 

水泥、铜、牛皮、不锈钢、木、橡胶轮

水泥200×22×19cm 木板 240×60×2.5cm 

牛皮24.5×20.5×20cm 总高 64.5cm


在展览现场艺术家臧坤坤介绍了作品《直立(II)》创作的路径:这十一块由不锈钢收紧绑带组装而成的零部件取材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常见的草坪砖,原本是防风固沙所用的废弃环保材料,艺术家的初衷是看看能不能以区别于传统雕塑翻模的转换手法来呈现这样一个形象:即远观像是金属翻模制品,近看却是历经无数次粘贴、敲打的铜箔表面。臧坤坤摈弃了翻模、喷漆等速成手段,取而代之以缓慢、仿效中国南朝碑拓的技法用木棰将铜箔层层拓形来“改变”其水泥材质,在这里,人、木棰、铜箔和水泥似乎身体力行的共同参与完成了“物派”对于场域关系的理论实践——使用木质锤结合特定的力道敲击铜箔才不至于使水泥碎裂。每块井壁砖被铜箔反复覆盖,最后在顶部留出了“证据”(铜箔如笔触一般,并露出了水泥底材),底部被压迫的层层叠加的牛皮同时起到支撑作用(牛皮在艺术家的众多作品中作为自画像为线索不间断的被使用),肉身的温度抗衡着工业的媒材。十一块零部件的数量也是精简到极点使整体恰好能站立不倾覆。与作品中使用的原生材料(水泥、铜、木棰、不锈钢、牛皮)一样,取名“直立”也是作为一种基本元素而自足。


  2个特展  



 


写生新疆

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作品研究展


策展人:郭小晖 王静

“写生新疆”研究展特展参展艺术家:司徒乔、韩乐然、董希文、叶浅予、罗工柳、钟涵、伍必端、谭权书、梁玉龙、黄胄、李山、龚建新、全山石、戴泽、王合内、闻立鹏、靳尚谊、苏高礼、张仃、刘秉江、朱乃正、庞钧、列阳、阿布都鲁曼、谢家道 、杨鸣山、张威、叶毓中、张群、龙清廉、刘小东、文国璋、杨茂源、李晓林、陈坚、范迪安、于小冬、胡西丹·克里木、赵培智



 

 

司徒乔 (b.1902-1958) 《天池饮马》 

布面油彩 58X98.5cm 194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司徒乔 (b.1902-1958) 《套马》 

布面油画 975x222cm 1955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韩乐然 (1898-1947) 《货郎图》 

布面油画 50 X 64cm 1946年

中国美术馆藏


 

董希文 (6.1914-1973)《哈萨克牧羊女》 

布面油画 163X 128cm 194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全山石 (b.1930-) 《维吾尔老人》 

布面油画 195X80cm 199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览聚焦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一个独有的现象,即大批艺术家远赴新疆写生,这一艺术家群体性艺术创作活动,以展览的形式着重审视和探究“新疆”作为视觉素材给近代艺术家的创作带来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在“写生”绘画语言和实践意义上的拓展和突破,展现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和成就。

写生,这种艺术家直面被描绘客体的创作方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从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如陈独秀、康有为等文化先驱便推崇写生之法,借鉴和学习西方油画的写实精神以改良中国画,以此作为冲击旧文化的有力武器。展览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的展示,期待引发对以下问题的讨论:“写生”观念和实践在20世纪以来的发展和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在艺术表达过程中是如何运作并产生效应的。



 

 

黄胄 (1925-1997) 《毛驴》 

纸本设色 134X69cmX3 1959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 (1907-1995) 《新疆乐舞》 

纸本设色 140X252cm 198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 (1907-1995) 《新疆乐舞》(局部) 

纸本设色 140X252cm 198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 仃 (b.1917-2010) 《昆仑颂》 

水墨 96X 180cm 1988 年

中国美术馆藏


 

戴泽(.1922.) 《新疆大叔》 

纸本水彩 39.5X27.5cm 1979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靳尚谊 (6.1934) 《维族老人》 

纸本油彩 40 x40 cm 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


 

文国璋 (b.1942-)《塔吉克人叼羊系续篇--纠结》 

布面油画 200x500cm 2010-2015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范迪安 (b.1955-) 《白哈巴秋色》 

布面油画 600x 140cm 2015年


新疆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遗迹异常丰富,阳光赋予了这片土地独有的色调,这种色调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带给艺术家对景写生的冲动,多彩的民族服饰、典型的民族形象和丰富多变的自然气候环境,成为内地油画家不断赴疆、施展自己色彩创造性的审美对象。自古以来,新疆对于视觉造型艺术便有着重要的贡献,远古的岩石壁画拱卫出古代西域文明的摇篮,汉唐的佛教造像将艺术之光铺照向天山南北,丝绸之路又交汇着中国、印度、阿拉伯、希腊等多地文化。新疆的文化和地理的特殊性在写生和艺术创作实践中发挥着特有作用和意义。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作品研究展”展览现场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作品研究展”展览现场


新疆写生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山河之壮美奇雄,更引发人们对艺术文化价值的思考。可以说,写生新疆这一活动,既是艺术家个人的选择,又与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中重要的文化思潮的转变息息相关。展览形象地展现这片广袤土地上发生的文化交流融合到现代潮流中多元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深刻领略中国20世纪以来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作品研究展”展览现场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作品研究展”展览现场


本展览作为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交流传播推广资助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同时得到了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彩票公益金的资助,新疆美术馆开启巡展首站,之后还将巡回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继续展出。



 


天地之间

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


策展人:段少锋 刘霖

“天地之间”水墨单元特展参展艺术家:丁观加、杜小同、杭春晖、黄丹、康春慧、李皓、李津、梁铨、刘丹、刘德维、刘明波、刘庆和、刘琦、彭薇、丘挺、桑火尧、沈勤、孙浩、王牧羽、王绍强、武艺、邢罡、徐华翎、徐龙森、徐勇民、章燕紫、张天幕、周名德、曾健勇



 

 

刘庆和 纸本水墨水墨


 

徐华翎水墨作品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是从中国文化出发,立足新疆现实,以开放创新的视野组织的、面向世界的艺术交流活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繁荣与复兴离不开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也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以创造性转化推动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沈勤 《淮水东边旧时月》 纸本水墨 

137.5X69.5cmX3 2021年


 

康春慧 《比翼》 纸本设色 

194X114cmX 3 2020年


 

李津 《丰收图系列》 纸本设色 

180X98cmX 4 2022年


 

彭薇 《我们都需要故事 •塔 4》 纸本设色 

138X70cm 2021年


 

彭薇 《我们都需要故事 •塔 4》(局部) 

纸本设色 138X70cm 2021年


 

丘挺 《乘云凌霄》 纸本水墨 490X125cm 2021年


 

武艺 《麻姑献寿图》(左)纸本水墨 139X70cm 2022年

   武艺《福禄寿》(右)纸本水墨 139X70cm 2022年


 

刘丹水墨作品 展览现场


 

杭春晖 《模棱》 综合材料 77×56cm 2021年

杭春晖《关于材料的绘画 2》综合材料 75×54cm 2021年


 

徐龙森 《文心雕龙之一》 纸本水墨 

310X 420cm 2015年


 

李皓《尘 No.04) 纸本综合村料 180x70cm X7 2020年


 

杜小同 《灵》 纸本设色 365×145cm 2022年


 

黄丹 《潭影》 纸本设色 202X243.5cm 2019年


水墨画是中国画重要的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典型艺术特征占有极为重要的艺术地位。如何利用中国水墨画资源,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促进中国画在当下形成新的表达语境,为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做出更大的文化贡献,这也是本次展览策划的视角。实现中国美术的传统和再创造离不开一代代水墨艺术家的探索与奉献,正因为此,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专门设置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汇聚国内享誉国际的中国画艺术家以及正在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形成本届双年展当代水墨单元,集中呈现1980年以来涌现出来的中国最为优秀的水墨艺术家,以他们为样本呈现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现状。



 

"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 展览现场


 

"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 展览现场


 

"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 展览现场


 

"天地之间:中国当代水墨的传统与再现"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天地之间”为主题,以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基础,以天地演化和万物不息体现中华文化的发展观。“天地之间”亦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气势磅礴和大千气象,从“天地之间”演变为展览的四个单元:山水间、人世间、风物间、境象间,以此契合当代水墨的四种表达趋向。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月25日。


展览信息



   


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局(港澳台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支持单位:紫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

鸣谢单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3.1.10—2023.2.25

展览地点:新疆美术馆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雅昌艺术网”(ID:A8048008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