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了于周四举行的《乌有之下:多元共存》思想聚会后。11月12日,由麓湖生态城发起,一筑一事联合万华营销中心与清源水环境策展的乌有之湖—麓湖水生态及社区特展正式对公众开放。在小红书上,已经可以看到第一批观展者的笔记。
“走进水下实验室”“和其他网红拍照展不一样”“值得沉下心看”“科幻感”......这场展览藏着怎样的内容和体验?它只在讲水吗,还是另外述说着别的故事?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场落于特殊地下空间,由3个区域、9个单元构成的展览进行独家揭秘。
什么值得看
「乌有之湖」特展
看点剧透专题
#空间
藏在地下的神秘实验室
展览所在的空间叫“生态艺术馆”。第一次到访麓湖艺展中心的人,往往很难找到这个空间。
用一位撰稿人朋友的话说:“光是循着指示找到并进入这个空间的过程,就像一场密室逃脱。”
展厅入口 / 摄影:Simon©ZSDC
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地下空间,入口在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内一个“不起眼”的墙角处,而旁边就是引人注目的“浮空城市模型”。半隐在热闹中庭中的它,颇像一间“Speakeasy”风格的酒吧。
当找到其入口后,沿着楼梯一路往下,你会进入一个阴暗、狭长且充满不规则弧线的甬道。
整座“乌有之湖”便藏在其中。
展览空间沿着甬道的流线展开 / 摄影:Simon©ZSDC
作为生态艺术馆新内容线的首场展览,“乌有之湖”展联合空间设计机构一门社,在这个地下甬道中构建了一系列具有强风格特征的场景,还原了一间“水下实验室”。
整个空间由一系列风格一致但形态多元的场景构成。其中有模拟水下世界的数字艺术空间。
模拟水下世界的数字艺术装置 / 摄影:Simon©ZSDC
也有冷冰冰、阵列感十足的档案室。
档案室 / 摄影:Simon©ZSDC
有零距离互动水下生物的实验室。
水下生物观察 / 摄影:Simon©ZSDC
也有让人置身其中的沉浸式影像厅。
影像厅 / 摄影:Simon©ZSDC
在展览的末尾,围绕着艺术家名和晃平巨大的水晶鹿艺术作品,竟然还摆脱日光的桎梏,布置了一片“地下花园”。
名和晃平创作的水晶麓 / 摄影:Simon©ZSDC
沿着空间的曲线漫游于不同的场景,就像是在与湖面之下那个神秘的水世界对话,从“地下实验室”到“地下花园”,关于这座湖不为人知的故事,和这场展览更多的秘密,正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一点点揭开。
#内容
比起形态,让人反思
而如果切换一个视角,从走马观花的空间打卡,变成带着挑剔与审视的深入阅读,这个空间依然不会让人失望。
在展览的三个区域中,由一筑一事、万华营销中心、清源水环境组成的策展团队,联合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用大量文本、影像材料与综合媒介,呈现了一系列关于“死与生”的探讨。
从某种意义上,它可能更适合“沉下来慢慢读”。
展览现场 / 摄影:Simon©ZSDC
有些沉默无声的事物
是你从未感受过的
湖泊和所有的生命体一样,在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下,往往也会存在若干亚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不致命,但暗示着某种趋势,湖泊的脆弱性被小心掩盖了起来,通常很难被察觉,直到引发更大的病变。
正因如此,对城市来说,潜在的“公地悲剧”并非一夜之间突然爆发,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在被人们忽略的脆弱性的累积里,一步步走向深渊。
那个被忽略的悲剧是什么样子?这片水体的生态正在面临哪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危机?在第一个区域中,我们用一系列关于湖的陌生视角带来关于脆弱性的思考。
展览现场 / 摄影:Simon©ZSDC
· 代入水生生物视角?
在这个与数字艺术家婧子以及超可爱实验室联合打造的数字艺术装置中,你可以钻入一个漆黑的房间,然后把头探入一个球形玻璃面罩。
随后,在视界内,麓湖湖区的纪实影像将如潮水般向你涌来、将你包裹,伴随着水声、画面、自己的呼吸声,以及某种随之而来的窒息和压迫感,你会感受到一种作为人类从未体验过的不安和脆弱感。
数字艺术装置将观众带入水生生物的视角 / 摄影:Simon©ZSDC
· 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
在一个警示牌式的点阵显示屏中,一组纯数据与文本表现了人口、污染量和湖区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未来危机。
这个沉默无声的装置,有着某种令人沉默的力量。在开展日,我们曾注意到,有一对在进入展厅时还闹闹噪噪的小朋友,看到这些内容时,忽然安静了下来,一页页审读其中的内容,久久不肯离去。
这一瞬间,他们在想着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这个警示一定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某些东西。
LED警示牌 / 摄影:Simon©ZSDC
· 从没见过的污染水样?
在一条狭窄的通道中,墙面上固定着20组档案夹与水体样本。
在这个档案式装置中,我们以文件夹封面上的20种行为或状态为基础,延展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水样本试管,模拟了这种行为或者状态对水体的破坏结果;另一部分则从专业角度对破坏原理及连带反应进行了解析。
在受污染水体样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直观看到各种污染物的形态:发霉饵料、油污、毛发、化学垃圾、浑浊泥浆......还会看到受其影响而死去的生命。
虽然这一系列试管仅仅是对污染的模拟,也都取自已经自然死亡的生物,但在真实的湖区中,曾经一度这些污染和死亡都真实存在过。
受污染水体的样本与档案 / 摄影:Simon©ZSDC
当下平衡背后的
生命与使命
即使承受着来自自然或人为的影响和破坏,面对着潜藏的未来危机,但在当下,这片湖区仍维持着良好的平衡状态。这种“免疫力”源于一个由上百种生物组成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这是麓湖在过去11年的不间断努力中探索出来的独特治水方式。
在第二个区域中,我们将深入这个“湖区生命体”的内部,探索其组织机能,包括生态链与生物多样性、各个类群所发挥作用及其原理,如何环环相扣形成具有抵抗力与自愈力的整体。
影像展示水体生态系统的运作 / 摄影:Simon©ZSDC
于是,你可以通过真实的实验观测场景在这里观察一座水下牧场——认识麓湖常见的60种水生生物,从藻类的繁殖、水草的生长、到入侵生物的泛滥,这个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背后,是无数的生命与使命。
实验观测水生生物的活动 / 摄影:Simon©ZSDC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在这座“实验室”中探讨一些关于未来的技术想象——一组模拟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可互动装置,寄托着我们关于未来智能水体的想象:在科学治理的辅助下,未来对湖区中不同物质的监测与水体生态平衡的智能调节,或许可以灵敏得像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一般。
可互动的机械艺术装置 / 摄影:Simon©ZSDC
让我们想象
一朵未来的玫瑰
近年来,流动人口逐年上升,对许多人来说,很多童年时的生活场景都已无处可寻,变成了没有故乡没有家园的“漂泊者”。从某种意义上,麓湖不只在打造一片宜居城区,也在尝试从公共意识和人际关系上重建一处“新故园”。而在这个过程中,凝聚了共同恐惧、共同希望,也承载了大量共同仪式的湖区也同时扮演着平台和纽带的角色。
在第三个区域中,我们将探讨关于责任与共生的话题。人类与非人类在生态功能上如何结合?个体欲望与社区公共利益如何平衡?怎样在没有集权的利己个体中创造合作模式,以及形成一种新的归属感?
展览现场 / 摄影:Simon©ZSDC
关于这些议题的思考或许可以通过与造湖人的对话来获得启发,当我们随他们一同回溯过去十余年的造湖之路,重新审视当初描绘的蓝图,便更能理解那些超越时代的观念和行动的意义。
过去、当下、未来,这片寄寓理想的湖区将走向何方?时间轴上的美好期待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提醒,在展览结束之际,借用影像的诉说,我们希望呼吁更多人参与到人与生态共生的实践之中,毕竟它不只关乎这一座湖,毕竟我们共同生活在这颗蓝色星球之上。
展览现场 / 摄影:Simon©ZSDC
#玩法
无处不在的探秘线索与彩蛋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展览的导览册并未采取常规的策展单元说明的形式,相反,它保持了空间本身的神秘感,用一份独立出版物质感的册子替代了一板一眼的展览解析。
展览现场 / 摄影:Simon©ZSDC
它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文本。
是一次正常工作之外的非标即兴创作,是一份不愿被扔进垃圾桶的展览随附口袋读本,也是一篇“作家退出式”硬核科幻短篇小说,还是一场由人类和非人类参与的共创。
它杂糅了大量物理和化学的元素,平行时空、作为融合意识体的未来文明、文化进化论、蝴蝶效应、乌力波……也夹带着各种真实和虚构的材料,历史、引文、数据、档案、图纸……还混合了人工智能绘图与个人文学写作,是我们在展览之外的文本实验,也是展览之后的第二时空叙事。
展览现场 / 摄影:Simon©ZSDC
除此之外,在观展时,你还可以领取一支紫光灯。
而在展览中的任何地方,都可能藏着只有用它才能发现的隐藏线索。
在展览的结尾,甚至还有一处“乌有聊天室”,留出了一个区域,并提供了一筐隐形笔,让大家也有创作隐藏线索的机会。在开展日,这个区域几乎挤满了想参与涂鸦的人。
现场到底留着怎样的彩蛋线索?来观展的人又留下了怎样的记号?这些部分就不剧透了,你可以到现场来亲自探索。
用紫光灯寻找展览中的彩蛋 / 摄影:Simon©ZSDC
.
.
.
说到最后,让我们来聊聊这场展览的主题
乌有之湖
首先,其灵感来自乌托邦在拉丁文里的意思——乌有之乡,而麓湖的所有理想都是从一个造湖的动作开始的,湖就是麓湖的乌托邦,所以叫乌有之湖。
当然,更重要的是另一重含义,就是湖的两面性,湖维系好了,它能带来一切;但如果湖被污染、被破坏了,它也会让一切变得子虚乌有。
所以“乌有之湖”代表着这个湖的两面:
一面是美好的未来,是蓝图
一面是毁灭的悲剧,是黑图
在这个视角下,整个展览其实在为城市建构一个新的共同想象——如何对抗潜在的“公地悲剧”?
而究竟发生与否,则取决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与他息息相关的人、旁观着它的死与生的人,从这场展览里能看见什么。
至于在展览更深层次的内容中,对水生态、公共性、社区发展、归属感等话题的探讨,就不在此赘述了,感兴趣可以到现场阅读。
.
.
.
MORE
《乌有之下:多元共存》思想聚会中
6位特邀嘉宾对展览背后话题的思考
▽
麓湖水生态与社区特展思想聚会现场 / 摄影:Simon©ZSDC
“有时候出于善心的放生行为其实会对湖泊的生态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以往更多是劝解,而这次我们想通过展览,让大家能够从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可视的角度去看到麓湖的生态现状。”
——李雪伟
万华集团营销中心策划总监
“我们在麓湖使用的水处理技术是通过人工引导去构建水下的生态系统。就像大家在展览中看到的,模拟出水下动植物、微生物组成的自然结构,通过生物活动去消耗、利用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从而起到持续净化水体的效果。”
——宋新元
清源水环境 CEO
“麓湖的湖不是小区的一个景观,它的未来是属于城市社区的,我们希望能够留给孩子们一个可以承载的故乡,留给这座城市一个文化遗产,留给这个社会一些发展治理的经验。”
——梁艳
成都市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我们往往对一个地方的归属感是来自于所谓的像根一样的东西,它是关于整个社区、整个群体的精神空间。”
——崔国
《城市中国》杂志执行主编、城市八部发起人
华都设计(HDD)城乡规划总监
“我们作为一个环保公益机构,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在一个看似很宏大的环境问题中,去尽可能地去调动每一个人与这个问题之间的关联,去找到那个共性,我觉得这个共性点就是我们都希望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更加美好的。”
——罗丹
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
“我是中医世家,小时候天天和外公一起去山里挖草药。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当时问过外公一个问题,我说为什么我们不把眼前这个区域的草药全部挖完,外公说留一点,下次我们再来的时候它还会在这里。”
——黎光波
摄影艺术家/策展人
自然生长计划负责人
-
扫描二维码,立即预约
乌有之湖—麓湖水生态与社区特展
发起单位
麓湖生态城
策展
一筑一事
联合策展
万华营销中心 清源水环境
学术顾问
罗立平 宋新元 梁艳 李杰
策展支持
AZAD 离地影像 超可艾实验室 关山
视觉设计
ZSDC
空间设计
一门社amass studio
策展团队
王牧之、罗丹、袁梅振宇、胡楚依
刘劭嵘、罗月、王凯、胡雪丽
钟子也、黄亦雯、杨焓露
吴忧、谭傢予、张荟(一筑一事团队);
吴洪娜、李雪伟、杨威、黄睿、周鼎宇
钟鸣翔、张丽、何婉琳(万华营销中心团队);
宋新元、李鑫、唐姣、陈迪迪、廖伯文(清源水环境团队)
*特别鸣谢「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对本次展览的共创与支持,
期待未来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共创行动之中。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昨山
撰稿:老美、昨山、洲洲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昨山
设计:11、阿吉©ZSD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筑一事”(ID:zs_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