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设计师总想辞职?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为什么设计师总想辞职?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前几天后台有读者说,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设计2年了,每天都很忙,事情又多又杂。  

 
本想着学习多一些东西也不是坏事,可到头来一无所获,工资没涨也没有晋升机会,满腔的热情也被消磨得差不多。  

 
三天两头动辞职的念头,但又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甚至开始后悔:  

 
如果当初选择另一个行业,是不是就会好一点呢……      

 
想到后面的路,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只有「迷茫」二字横在心头。  

 
 

 

     
01 克服短视,才能换来长远价值  

 
其实这样的迷茫问题,在设计师行业几乎每 10 个人里就有 7 个人会问。  

 
因为在职场中,至少 40% 的人在迷茫期,50% 的人在自我怀疑期,而只有10% 的人在进阶期:  

 
  • 迷茫期:没有目标,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没有动力
  • 自我怀疑期: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不知道该具体怎么去做
  • 进阶期:有目标,有动力,有方法,正在不断向上发展

 
职场发展的差距,就在这几个阶段的长短差异中慢慢展现。  

 
也在最近几年,我越发意识到,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并不是来自于能力,而是会不会有的放矢地去争取自己在职场想要的东西。  

 
与其和开头的小伙伴一样,后悔自己当初是不是选择另外一个行业会更好,不如反思自己是不是更早一点你为职场发展积累经验才会更好。  

 
我问过那些在设计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朋友,他们有的深耕设计成为大家,有的转行把设计作为辅力,有的善于交际、搭建IP,也有不少在工作的5年内转了管理岗。  

 
不管是哪个方向,他们都不觉得有所谓的年龄或是前景限制,因为他们都早早就有了非常清晰的规划,建立了管理意识。  

 
 

 
在他们看来,管理意识并不是想当管理者才需要重视,它其实是一项优秀设计师都应该掌握的通用高级技能。  

 
我还特意向他们请教,年轻的设计师应该怎么做,结果都提到:给自己做一份管理者养成计划。  

 
① 目标定位  
通过性格测评、能力测评等,全面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适合的职场路径:专家、管理者还是创业者。
 

 
② 干货满满  
学习至少10种科学的工具,提高学习/工作的效能,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真正学会事半功倍。  

 
③ 沟通技巧与业务管理  
掌握沟通技巧、高效学习法、策略分析方法,顺利推进跨部门协作,让你不再单打独斗。  

 
④ 团队管理  
建立一个管理者能力模型,通过定目标-抓过程-拿结果,让业务成果清晰可见,打造出一支高效能团队。  

 
而风变2年前就为设计师打造了捷径——  

 
联合腾讯、阿里、华为等多位企业高管,经过6轮迭代优化,最终成功研发出了有趣好玩的——风变MTP管理者养成计划  

 
连上课界面都是插画+剧情式交互的体验↓  
 

 
这次特意为粉丝们争取到优惠价格,官网价199元,公众号宠粉特价9.9元,名额不多,先到先得。  
   
专为设计师打造  
浓缩6000位大佬的职场智慧   
大量一线实战经验  
教你跳脱执行者的思维惯性  
学会用管理思维去解决问题  

 
风变|管理者养成计划   
官网价199元  
前100名 9.9元  
早鸟价,先到先得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02 拓宽能力边界  

 
人生要用杠杆思维,那么你的第一个支点就是自我规划,才能十倍放大你的时间与财富。  

 
我的一位设计师朋友瑶瑶,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5年的时间,她从月入7K到坐上管理层,还打造了个人IP,能力和收入被无限放大了几十上百倍。  

 
刚工作那会儿,她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专员,满怀热情、干劲十足,想着终于能大展身手,去尽情地设计自己的作品。  

 
结果,哪里有需求就往哪里赶,深夜10点还在帮别人改图。  

 
 

 
她看着手上的活,仿佛已经看到5年后还在画图的自己,决定一边精进自己的设计能力,一边把目前遇到的问题梳理出来,看看应该怎么优化。  

 
很快,瑶瑶就找到了一件关键的入口。在别人还在做设计助理的杂活时,她已经开始关注项目本身,并用PDCA工具去帮助团队提高提需效率。  

 
 

 

 
因为这件事,她开始被领导看见。  

 
之前因为刚入职,领导一直没有给她安排项目,愣是刷了三个星期的wiki。  

 
她做了一件事,GRAL复盘法把这两年公司接下的项目,完整地做了一个复盘,包括见客户、提需、做设计、汇报方案整个环节。  

 
 

 
接着找领导聊天:汇报复盘的结果,明示自己可以负责的项目,可以发力的方向、业务的情况以及规划。  

 
谁也没想到,领导当场夸赞她,立马把手上的一个项目交由她负责。  

 
在这过程中,瑶瑶也发现,从初级设计到高级设计的过程中,越往上走越需要通用的可迁移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  

 
所以她会记录跟踪、分析项目的时间划分、工作效率,把平时加班完成工作的时间用在精进业务上,并提高经验管理、项目管理、上管理等,提升使用管理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强规划、强执行和强管理之下,瑶瑶很快就在追逐目标中实现个人成长,半年后被提拔为部门主管。  

 
升职后,瑶瑶并没有松懈,她关注目标、成果和效率,特意学习了OKR工作法制定好目标、落实推进计划后,向下同步时表达清晰、指令明确。  

 
还针对不同项目做了业务计划推进表,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具体的人和时间,并给出合理的理由。  

 
不仅项目的进展变快,组员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在沟通上,她用RPF倾听法+4A沟通法,先梳理双方的共同目标,扫清沟通时的障碍,不仅项目更容易推进,请求援助时拿到的资源也变多了!  

 
大家都反馈,跟她合作特别顺畅、轻松,团队的人也都对她敬佩有加。  

 
这就是一直在追赶行业,不会被行业所淘汰的设计师。  

 
如果你只是把局限在画图层面,确实只能当“青春饭”。  

 
可一旦你实现了自我规划,又同时具备管理能力,你的成长和升值空间就会更大,到何时何地都是吃香的饭碗。  

 
03 启动管理者养成计划
 

 
从瑶瑶的经历不难得出一个观点:  

 
设计师这个行业,不是没有前途,而是在于是否懂得去做职场规划,能否按着蓝图一步步完成目标。  

 
设计师想要往上走、拿高薪,除了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一定得进行一次系统的、科学的、全方位的进化。  

 
这种进化包含了职业规划、系统学习、自我驱动和管理能力。  
   
当初为了找到这一套用之有效的模型,瑶瑶也费了不少功夫。现在我把它推荐给你们——  

 
风变专门为设计师打造的管理者养成计划。  

 
 

 
6000位前辈总结的方法,你还能自由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在专业助教的指导下,你几天就能学到别人花费5年、10年甚至一辈子都学不到的精华。  

 
     
关于课程      

       

 

1

边闯关边学习,上课绝对不犯困


 
市场上,多为传统的视频或音频课程,但很难坚持。  

 
风变家的管理者养成计划,采用情景剧交互式教学,像角色扮演一样,特别有意思;不知不觉,你就学到了自我管理和业务管理能力。  

 

       

       

2

设计师自我建立知识体系,方法都在这


 
知识体系化,往往是经过一定的经验积累形成一套用之有效的方法模型,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思维方式的自我升级。  

 
比如风变课程中,包含的4A沟通法、OKR目标法、STAR汇报法、项目复盘、SABC时间管理法等通用能力。  

 
不管你走专家路线,还是管理路线,都是能用得上的神器。  

 
 

 

3

助教监督+结识人脉,学习有动力


 
真人助教会每天督促你上课、完成作业、解答问题,不管你是懒癌还是拖延症,她都有办法让你做个“自律高手”。  

 
工作上遇到难题可以找群里的小伙伴帮忙,集思广益,还有可能结识到来自奥美、腾讯等的行业精英。  

 

 

 

         
如果你是          

         

 

计划成为管理者:它可以帮你做好职业规划,掌握职场升级技能,有计划地走上管理者之路。

刚成为管理者:它可以教你学会如何管理好团队,打造精干且高绩效队伍。

打算深耕专家型:它可以帮你系统建立设计方法和工作方法,学会自我管理,打造个人IP。

不讲虚的,只讲实操。早报名、早学习、早日派上用场,让自己少走十年弯路!

 


 
风变|管理者养成计划   
官网价199元  
前100名 9.9元  
先到先得,报满即止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无论是平面设计、UI、插画还是其他设计师,学习都是无止境的,需要更注意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让自己不断成长。  

 
而这次,就是一次全方位提升的机会~  

   

QA
   

   
Q:学习方式是怎样的?    
A:上课模式为「Al交互式情景剧课堂」+「大咖讲座」相结合。通过沉浸式课堂高效提升管理实战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讲座跟导师学到更多管理思维和方法。    

   
Q:报名后如何进群?    
A:报名后根据提示关注公众号,通过公众号获取助教老师二维码,扫码添加后等待助教老师通过拉群即可。(请务必关注公众号,确保可成功添加助教进入学习)    

   
Q:添加不上助教老师怎么办?    
A:当日下单的用户,会在48小时内分配班级及助教。    

   
如报名已超过48小时还未添加上助教可及时留言反馈,会安排助教主动添加遗漏用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版式设计很简单”(ID:format_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