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总院40年 | 深总院和深圳一样改革、开放、创新、包容⑦

深总院40年 | 深总院和深圳一样改革、开放、创新、包容⑦

 编者按 
   
2022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深总院建院四十周年。几代人的筚路蓝缕,谱写了一部奋斗不息的创业传奇。值此华诞,我们开设“深总院40年”专栏,与读者一同穿越四十年的历史云烟,一同见证总院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务实进取,薪火相传,持续为客户提供卓越的城乡建设集成服务,推动城乡的文明与进步。
       

风华四十载  筑梦新时代
     
胡同深总院副总经理

2022年是深总院成立40周年的一年,也是我本人工作38年,即将退休的一年。1984年我大学毕业以后选择了深圳,同时也选择了深总院。40年来,深总院和深圳一样改革、开放、创新、包容。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时代的节点,根据深总院十四五的规划,深总院也有志从一个比较单纯的民用建筑设计院向一个综合的科技集团进军,所以这几年来深总院尝试了设计+产业化发展等等,我也衷心地祝愿总院能够不断地创新,再创一个新的辉煌。


我想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可能都会有困惑,只是大小而已。当今的年轻人可能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当然他的发展和机遇也更多。我想其实无论什么岗位,无论什么专业,只要你用心,只要你做到极致,你就是大师,你就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 李晖深总院副总经理

1988年毕业我是自己来到深圳,自荐我是东南大学的。当时深圳市有一院和二院两个院,还没合并成总院。我找的是二院,当时二院领导说这个学校也不错,老八校,那你就来吧,正好深圳需要人。一晃34年了,我是1988年到现在,整个青春都贡献到深圳这个地方了。我就说我也是深圳人,来了就是深圳人。在深圳也到处留下了各种作品,感觉非常自豪。

深总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我们本身是以咨询服务的形式来给社会提供产品的,我们的产品就是咨询服务。这里面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深总院40年,我们的人才团队很有朝气,年轻,也有闯劲。深总院给年轻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我们公司就是一个平台化的企业,可以在我们平台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人才对深总院来讲的话是一个根本。

对于年轻人来讲的话,一定要在老同志的带领之下工作起来,要脚踏实地,一定是志存高远来工作。要做好一切准备。在任何时候,在需要你的时候,准备好来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杨旭(深总院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

我是2002年第一次到深圳,是在读研究生的实习期间。一开始我是在另外一家企业实习,在实习进入尾声之后,经同学介绍到了深总院孟建民院长的工作室。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我毕业之后就从哈尔滨到了深圳,加入了深总院。

孟院长对深总院有过一比较系统的阐述,他希望在深总院诸多的优势和特征中能够提炼出最为核心的基因,孟院长把这个基因确定为创新两个字。回想我在深总院工作的20多年,再回望深总院近40年的历程,创新一直是总院人坚持的和谐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所以我希望刚过40的深总院在未来的征程中也能坚持创新,不断突破,能有更多新的收获。

深圳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的选择,我希望年轻同事能认真回到自己的初心。你到底追求什么,你到底需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对这些本质的问题进行审视之后,我相信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和道路、工作的状态都会有比较务实和负责的选择。


△ 唐培亮(深总院副总经理)

我是大学毕业后来深圳参加工作的,来深圳之前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就读本科,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来深圳报到是2004年7月14日。

我到总院以后,一边从事专业设计,一边踊跃参加总院的文化活动,在团组织、党组织中承担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个过程特别有意义,充分向组织展示了自身所长,贡献个人力量。总院是一个大家庭,只要你积极投身进来,你就有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这个特别重要。

这些年我们基于外部环境、市场形势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基于国家对工程建设模式的调整,我们在不断优化项目经理责任制,不断探索院属直管业务团队,这些方面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我们会一直聚焦总院最急迫的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必胜信心,打造好企业平台,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进来。

我想给年轻人的建议是:坚持做一个真诚善良、责任担当、勤学善思的人,坚持做难而正确、富有意义的事,珍惜当下,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 品牌发展部采编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总院”(ID:SZ_SAD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