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 | 潘天寿40余幅精品力作集中展出丨展览现场仿若师生对谈,答问解惑

2022年11月 | 潘天寿40余幅精品力作集中展出丨展览现场仿若师生对谈,答问解惑

今年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诞辰125周年。


今天,以一场研究性的展览“记得先生”。

11月18日,“潘天寿诞辰12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举行了开幕仪式。此次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和中国画学研究所承办。活动由“潘天寿笔墨与构图研究展”“中国画分科教学60周年学术论坛”两部分组成。



 



 


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毛雪非,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中国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胡钟华,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孟云生,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朱颖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原馆长卢炘,以及美术报总编辑杨丽,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奚天鹰,浙江画院原副院长张伟民、浙江文化馆副馆长张国樟,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教授陈永怡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在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活动专门围绕中国画分科教学展开研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中国美术学院接下去如何建设湘湖院区,也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本次展览以潘天寿作品为基础,通过他的学生张立辰的分析讲解,体现师生间艺术理念的传承,展现笔墨精神在两代艺术家之间的传授传递。“记得先生”就是记得学院的文脉,记得学院的精神,记得学院的品格。此次策划的笔墨研究系列展,以研究的方式“记得先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责任和使命,也展现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画教学的薪火相传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张立辰视频致辞


据悉,本次展览的文字是以张立辰先生所写的《潘天寿绘画的笔墨与构图》这本书里的解读文字贯穿。作为潘天寿先生的学生,他长期以来不忘聆受先生教诲,在近60年的绘画创作、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体悟,以师承潘学、弘扬中国画传统为己任。由于疫情原因,未能亲临现场的张立辰先生以视频的方式致辞。


几十年来,张立辰把对于潘天寿先生的学理和艺术研究继承,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潘天寿绘画的笔墨与构图》一书中,张立辰力求以潘先生的思想来去表现其艺术之精湛,以潘先生之道来去解释其艺术之规律,以传承潘学,传承中国传统中国绘画的传统为己任。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天寿先生家属潘公凯视频致辞


因为疫情原因,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天寿先生家属潘公凯先生也无法来到杭州现场,他特意为本次活动发来祝贺视频。他认为,关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画专业分科教学的研究,是属于现代美术史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如何解决传统向前推进和中国传统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课题。所以此次活动既有美术史的意义,也有对于当下中国画教学的指导性意义。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是纪念潘天寿,更重要的是推进中国画教学,把中国画传统的问题研究深研究透,走出新时代新面貌。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在致辞


回顾最终是为展望,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在致辞表示,尊师重道、薪火相传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光荣传统,师者风范,高山仰止。“记得先生”系列学术活动旨在以寻根溯源的方式,积极推动新时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总是在“睹往轨而知来辙”中得以完善与发展,固其本方能培其元。潘天寿先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以国族之艺振兴和光大民族心志,坚守中国文化本位与立场。他的坚定自信和执着坚守,是激励新时代文化理想、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最后,由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教授陈永怡主持



 


开幕现场领导嘉宾合影


经典再现——潘天寿重量级精品集中展出


时隔5年,潘天寿40余幅精品力作将再次集中展出,包括《小龙湫下一角图》《雁荡山花图》《映日荷花别样红图》《雄视图》等经典之作。作为潘天寿诞辰125周年的主体活动之一,“潘天寿笔墨与构图研究展”于2022年11月18日——12月20日在潘天寿纪念馆展出。展览以原作和释读结合的方式,图像与文字、解析图并置,深度剖析潘天寿先生的中国画理法思想,帮助观众认识潘天寿绘画笔墨和构图的独特成就。



 



 



 


观展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教授陈永怡接受采访


潘天寿先生曾经指出:“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潘天寿笔墨与构图研究展”正是试图向观众呈现中国绘画笔墨结构的精髓,从十个方面对潘天寿先生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其中既包括对笔墨组合的细致阐述、对笔墨背后精神气骨与意境格调的阐发;也有对潘天寿构图特点的探讨,如对“黑白”的处理、画面气脉的起承转合、繁简疏密的节奏对比、中心边角的布置安排、款识印章的结构性作用;更有对潘天寿经典形式语言的解读,如“造险破险”“误笔误墨”等。



 



 



 


展厅现场


此次展览与潘天寿纪念馆常设展“潘天寿作品解析”不同,是以潘天寿学生张立辰对先师艺术的解读贯穿始终,张立辰将其“笔墨结构论”与潘天寿先生的作品相印证,一是强调笔墨的整体性,突出笔墨与构图之间的关系所在;二是突出师生的传承授受。展览现场仿若师生对谈,答问解惑,呈现中国画笔墨与构图的内核。


亮点有三:


直面经典,打造深度观展体验 


不仅能在现场直接观摩原作精彩的笔墨线条,更有书籍详解、展板解读与视频解析等,以多元、多种方式展现一堂真正的美育大课。


深入解读,让中国画不再难懂


张立辰曾从学于潘天寿先生,经过六十余载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深度领会了潘天寿先生的画学思想,通过他对潘先生作品的解读分析,力图将中国画幽微玄奥的创作与鉴赏方法展示给广大观众。


理法传承,呼唤写意审美复兴


展览不仅能够领略潘天寿先生艺术创作的构思方法,更能深入传统绘画理法的堂奥。通过中国画理法的系统呈现和整体分析,帮助观众朋友全面认知传统画理画法及背后的写意精神和人文关怀,强调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审美体系。


展览方还专门制作了若干作品分析动图,在现场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欣赏。除展览外,“中国画分科教学60周年学术论坛”也将于2022年11月18日下午—19日举办,以纪念潘天寿先生在中国画教学上的重要成就。



 


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图》 1963年



 


潘天寿 《雁荡山花图》 1963年



 


潘天寿 《映日荷花别样红图》 1960年


记得先生——在传承中拓新


此次展览同时也是潘天寿纪念馆“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的第四回。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要素之一,与中国画的技艺、理法、精神融合一体,密不可分。这个系列展聚焦中国画笔墨体系研究,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顾坤伯、潘韵、陆抑非、陆俨少、黄羲等为代表的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老教授群体的教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以曾师从这些先生的学生为观察点,展现先生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之法,以及学生自己的笔墨传习之得。前三次展览均得到业内的广泛肯定和关注。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教授曾经这样说过,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核心话语,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根源和精神理念,也构筑起中国画生动鲜活的艺术表现体系和品赏体系。本次展览以潘天寿先生的作品为基础,由潘老学生张立辰对恩师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方法进行深入剖析,以作品研究和解读的方式“记得先生”。



 


上学期间与潘天寿先生在潘宅合影。前排左三为潘天寿,后排左三为张立辰

张立辰老师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从学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陆维钊等名师,专攻大写意花鸟画。1977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博导,中国美术学院博导、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家画院院务委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与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潘天寿先生的学生,我长期以来不忘聆受先生教诲,在近六十年的绘画创作、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体悟,以师承潘学、弘扬中国画传统为己任。”



 


浙江美术学院读书时张立辰在西子湖畔



 


浙江美术学院读书时张立辰与同学合影


据张立辰回忆,潘先生总能把抽象的笔墨构图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事例教给学生。他在课堂上曾做过一个游戏,给每人发一张同等大小的纸,并说要出一道题考考大家,他说:“不论纸张大小,都把它看成一个‘天地’,要求用最少最少的笔墨将画面分割出最多最多的空白,而且空白的大小形状各不相等。”


在张立辰看来,潘先生这个考题实际上是对中国画“黑白”布局关系的理解:“这种对黑白观念的理解和实践概括了章法布局的实践问题:将画面分割成面积各不相等、形状多种多样的空白,使得画面灵动有致,并由此经营出整个空间中的气象和气势格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立辰就发表了《谈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一文,指出:“中国画的特质,不只是一笔一画之妙,而是指画面的总体笔墨表现,是一套包含了气格、神韵、章法构图等因素的特殊笔墨组构方式。”潘天寿认为,笔墨在传统绘画中起到核心作用,他同时高度强调笔墨背后的人格精神与以笔墨为单位进行章法布置的重要性。张立辰在此基础上将笔墨核心进一步总结为一种结构性的语言:“从局部的笔墨组合、程式化组合,到整体的章法布局、经营空白和起承转合关系,这个由局部到整体的系统就是中国画的笔墨结构系统。”


张立辰“笔墨结构论”的提出,建立在对先师艺术理论长期钻研的基础之上,也来自于他长年鲜活的中国画实践和理论思考。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教授认为,张立辰“首创笔墨结构,把笔墨不仅仅理解为用笔用墨,而且把画面结构这一块放进去了,这是中国绘画理论在当代的一个推进。”



 


潘天寿 《微风燕子图》 1961年



 


《微风燕子图》起承转合形势分析图



 


《微风燕子图》起承转合形势分析图


《微风燕子图》中,双燕的处理极其巧妙。两只燕子左低右高,一前一后紧密相连,起到了很好的“势”的收拢效果,所以“合”的部分结实而严谨。燕子还接过右侧的款所传递的“势”,将之递给下方的柳树,同时又在左上角分割出了一个与右下角相对应的较实的空白,因此,燕子的这个高低排列组合对这张画气势的起承转合、边角经营都起到作用。



 


潘天寿 《梅花芭蕉图》 20世纪60年代



 


《梅花芭蕉图》起收分合示意图


画中以地面劲草、篱笆和款识向上冲,以梅花芭蕉向下合;线条的“屋漏痕”特征更加明显,并且大量地运用误笔、误墨点。由于画面上方的芭蕉叶以指掌泼墨画就,芭蕉叶下方产生了多处的误笔。这些误笔发挥了多重作用,由于芭蕉、梅花的下冲与杂草、篱笆的上冲的势头都非常大,“冲合”关系极为强烈,正是中间的误笔点贯通和衔接助推了上下之势,起到了缓解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使得强烈的冲突趋于平稳,画面奇中有平,造险而又破险。


展览同期发行张立辰所著《潘天寿绘画的笔墨与构图》一书,此书用“笔墨结构”理论印证并系统提炼了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思想与教学主张,既传承师学而深得传统妙义,又延展了师学内涵而新见层出。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帮助读者参悟中国画内在的“气、势、力”的特质,尤其是潘天寿先生“天地一图”的画体观念。本次展览所用解读文字,均来自这本书的精华。张立辰老师对先师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观众对潘天寿先生艺术成就的再认识,也有助于对潘天寿艺术世界性、现代性的研究和推广,也再次体现了“记得先生”系列展的宗旨:


以回忆的方式,记得先生;

以研究的方式,记得先生;

以传承的方式,记得先生;

以创造的方式,记得先生!




 


张立辰《潘天寿绘画的笔墨与构图》封面



 


张立辰《潘天寿绘画的笔墨与构图》内页


分科教学——对现代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潘天寿诞辰12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另一主体活动是“中国画分科教学60周年学术论坛”。


1961年,面对中国画不受重视、中国画人才青黄不接的现实,潘天寿提出了“中国画分科教学”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画现代教学方案,并于1962年在全国推广实施。它以中国书画笔墨为内核,以人、山、花人才专精发展为目标,坚持对学生“诗书画印能力”的全面锻造,对保存弘扬传统艺术门类和现代中国画人才培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2年10月,“中国美术学院国学院(湘湖)”正式签约。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教授在签约仪式上指出,以在国学院创设中国书画“长时段、一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中国书画与古典学术的知识整合,以潘天寿先生提出的“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育人理念,建立“诗、书、画、印”四大传习所,重建博通经史、“诗书画印”兼备的“通人”之学,探讨中国艺术教育的自主模式。


“中国画分科教学60周年学术论坛”正是为了纪念潘天寿在中国画教育上的重要成就,思考分科教学的历史情境和现代内涵,推动当代中国画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论坛汇聚了潘天寿先生的弟子、当代中国画教学的一线教师、潘天寿研究者等专家学者,为大家献上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潘天寿像



 


1961年潘天寿为花鸟班学生上课


潘天寿先生曾言:“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近代以来,中国画衰亡的言论此起彼伏,而潘天寿先生以世界性的格局、高屋建瓴的艺术思想,扛起中华艺术的大旗,在西风东渐中力挽狂澜。潘天寿先生身上,充分展示了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他的艺术昭示后人: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有根本性的理解,才能清晰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值此潘天寿诞辰125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先生的艺术思想,重读先生的艺术作品,在重新学习潘天寿先生“艺术方案”的过程中,交出我们自己的“答卷”。


潘天寿诞辰12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潘天寿笔墨与构图研究展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8日—12月20日

开幕时间:2022年11月18日上午10:00

展览地点:杭州南山路212号潘天寿纪念馆(开放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中国画分科教学60周年学术论坛


论坛时间:2022年11月18日下午-19日

 编丨lis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