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RDV 以温哥华为例,研究 2100 年海平面上升后的应对方案

MVRDV 以温哥华为例,研究 2100 年海平面上升后的应对方案

MVRDV 以温哥华为例,研究 2100 年海平面上升后的应对方案


荷兰建筑事务所 MVRDV 发布了一份针对

加拿大城市温哥华的海平面研究报告

通过重新设想这座城市的滨水区规划

为面临海平面上升难题的城市提出可能的规划方案

这份报告题为《海平面上升应对方案合集》(Sea Level Rise Catalogue),着眼于研究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方法。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全球海平面到 2100 年可能上升两米之多,这会给沿海的人口密集区带来诸多问题。
MVRDV 在报告中表示:“海平面上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现在着手,还有时间针对这一变化制定和实施方案。
“城市需要利用这种紧迫性来开发和测试适应性解决方案,并与全球分享相关知识,加速为我们的沿海地区构建一个繁荣兴旺、适应力强以及可持续的未来。”

该研究指出,城市用堤坝和墙体来挡水的举措将不再有效,必须采取其他方法。
报告还提议更改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的传统用语,呼吁读者使用“保护”“储存”“恢复”等“互惠”用词,而不是诸如“抵挡”“迁就”“撤离”这类“脱离自然”的说法。
MVRDV 列出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支柱调整原有结构、改变建筑方案、制定疏散路线和升级水泵等公共设施。他们也同时提出了一些强度较大的措施,比如拆除现有的建筑物,转而在水面上兴建其他建筑物。
城市是重要的有机体
 
MVRDV 的助理建筑师 Kristina Knauf 在接受 Dezeen 采访时表示:“这个问题离不开城市的水断面,也与水系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这一点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很好地结合撤离、保护与适应这几个步骤。
“我们意识到现有的城市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有机体,问题不是一句简单的‘我们搬走吧’就能解决的。
“实际上,我们的活动范围有时候反而应该往水边延伸,因为我们需要将城市的某些职能分配到这些地方,”她说道。

工作室认为海平面上升是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他们以温哥华为案例,在报告中重新设计了福溪的滨水区。福溪是温哥华市里的一个内湾,贯穿着这座城市。
面对建造弹性建筑的呼吁,工作室明确要求此类建筑要包含“再野化”这一重要理念。他们与温哥华密切合作,展望福溪未来百年的发展。
原住民已学会与水共存
 
MVRDV 收集了滨水区城市构造的数据,并由此开发出一系列活用报告所列原则的试验结构。
这些提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社区包容,事务所在前期工作中探访和咨询了当地的一些团体组织,尤其是第一民族原住民,并结合他们的意见设想了城市与滨水区的关系会变得多么不同。
Knauf 说道:“原住民已学会与水共存,在这一点上比我们强太多。我们不仅要进行技术层面的转变,文化层面也不容忽视。”
事务所的试点项目主要针对潮下带,或一直处于水下的滨水区部分。
MVRDV 选择项目的考虑因素在于其能否立即实施,他们建议我们即刻迈出第一步,以确保面对多变的气候可以做出对应调整。
大框架下的小措施
 
项目中包括一个特定的水断面,它以一个浮岛为起点,后者将成为动物的避难所。
从这里到海岸会有一座漂浮着的旅馆,可以通过皮艇到达。那里设有一座水监测站,还可以通过桥梁进入城市。

潮汐区有时候会被淹没,这里建有一座亭子作为社区和文化中心使用。工作室提议在亭子和现有基础设施之间设立一个森林区作为缓冲。
他们还建议在水面上修建一系列人行道,保障现有基础设施之间的通行。
事务所表示:“我们提议的不是独立的措施,它们包括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合集里的因素应该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与特定环境对应,并包括建筑、景观、网络、生态和社区在内的系统。”
这项研究隶属于温哥华的 Sea2City 倡议,MVRDV 与建筑事务所 Mithun+One、当地社区和政府组织共同为此倡议展开了合作。
根据市政府的说辞,该倡议下开发的项目“不会立即投入建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zeen”(ID:Dezeen_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