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有必要谈谈未来了

马岩松:有必要谈谈未来了

《蓝图北京》策展人马岩松(右) ,by大目妖

1月13日下午,《蓝图北京》展在北京木木艺术社区开幕,这是2023年我在线下看的第一个展。

已是许久没有在北京见过如此热闹的场景,新年新气象,新老朋友们忙着寒暄客套,展览现场呈现着一股久违的轻松气氛:不用再扫码测温,戴口罩与否也没人再关心——可能到场策展人和观众都是阳康。

《蓝图北京》是“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建筑艺术板块,由MAD主持建筑师马岩松策展。蓝图一词一般指建筑师的工作工具,在大众领域,一般指对未来的构想。

从结果上看,《蓝图北京》显然是个既有命题——这并不是一个局限于北京未来都市想象的展览。“通过此次展览,我们梳理全球和北京那些指向未来激动人心的事件,城市和建筑的每次进步,都来源于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或对过去的反思”,马岩松在展览的前言里说。

展览占据了木木艺术社区的三层楼,一层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过去几十年“全球和北京城市/建筑的每次进步”的时间线对比,当然北京的部分可能是“曲折中前行”。展览的主体是20位国内外建筑师/艺术家的实验建筑/艺术作品,此外还包括8位(组)建筑师的文献研究,以及4部中国近现代充满想象力的电影影像。

《蓝图北京》展览现场by大目妖

在整个展览中,我印象最深,停留时间最长的是其中的文献研究部分。这部分展品包括建筑电讯派的Archigram Walking City、巴克敏斯特·富勒的原型研究、矶崎新的“电气迷宫”、超级工作室作品、弗雷·奥托作品等。

诚然,对建筑师来说,以上的这些名字和项目要么是教科书中的经典,要么是耳熟能详的明星,都不算新奇。但当这些经典和明星被放在一间小房子里时,我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乐观——这种乐观在过去几年里几乎消失殆尽。

乐观的根源,我想应该是这些作品共有的探索精神。

Archigram Walking City,1964

如上图的这张建筑电讯派的“行走城市”,创作于1964年,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建筑巨构,一群“科技乌托邦主义军事潜艇”共筑的城市。昆虫般的外骨骼和潜望镜腿、通过一个可伸缩的走廊与上层建筑连接,形成一个临时而流动的大都市。

巴克敏斯特·富勒作品,by大目妖

上图是富勒的原型研究,富勒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先驱者之一。他在1960年提出一个叫做“曼哈顿穹顶”的计划。用一个“富勒球”式的大壳将曼哈顿中心区罩起来,大罩里面的城市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新陈代谢系统。

石上纯也的“住宅与餐厅”,by大目妖

在文献研究展区,我还意外的发现了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设计的“住宅与餐厅”模型。建筑师从石头的特性中汲取灵感,用“像一块岩石”的概念来打造空间。他把这块地当作模具,设计了许多深坑用以浇灌混凝土。混凝土体块干燥后,被从周围的土壤里移出,便形成了建筑的结构,勾勒出所在场地的土地与石头的轮廊。

与这些大胆的想象相比,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建筑师似乎正变得谨小慎微——担心项目无法落地、担心预算超支、担心甲方跑路,甚至担心【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榜上有名。尤其是过去这一年,种种担忧达到顶峰。大家都谨慎的做着一些“正确”的设计,很少有人再野心勃勃、离经叛道地想象未来。

《蓝图北京》展览现场by大目妖

在这样一个忧心忡忡的时候,马岩松和一群建筑师/艺术家带来了这副“蓝图”。

“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开幕,感谢各位参展人,2023年和过去三年相比,可能有必要谈谈未来了”,开幕式结束后,马岩松在朋友圈这样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rbanPost 城市邮差”(ID:upcsyc202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