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一丁
编辑 | 丘濂
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刻,让我们如此依赖于虚拟世界。“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变得普遍起来,似乎身在哪里并不重要,足不出户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连接上互联网,生活的便利性和丰富程度就能保持不变。
然而,越是沉浸于虚拟世界,我们就越发感觉到真实空间当中的交流、触摸、拥抱,那些弥漫在街头小巷中饭菜的香气,散步在公园绿地中能感受到的花香与鸟鸣无可取代。
数字化现实由来已久,疫情不过是一个催化剂。客观上,边界已经被打破。而人作为城市的主体,需要主观上更有意识地跨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正是基于此,本次三联人文城市季的主题设定为了“跨越边界”。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现场
10月29日,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受邀参加“城市与我们:跨越边界”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分享他关于城市和边界的思考。受邀参与论坛的其他领域的嘉宾还有:人类学家项飙、建筑师何志森、城市学者茅明睿、建筑师马岩松、历史学家王笛、作家阿来、策展人崔灿灿、艺术家徐冰等。
嘉宾们的演讲围绕着各种不同的“边界”展开,比如城市内有形无形的边界、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媒介与实现方式的边界。有的问题关乎我们当下面临的城市现实,也关乎我们个人的感受。比如我们在这几年一直在强调“附近”的概念,那么如何重建附近?有的问题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比如狂想建筑、艺术跨界……但在虚拟和现实边界日益模糊的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形而上的,而是在关系到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实现人的价值。
以下是马岩松先生在论坛上的发言精选。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当狂想照进现实,
我们的城市怎么才更有爱?
谈到理想主义,或者说理想主义下所想象营造的“理想空间”,在数字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今天所说的虚拟世界,可以理解为是理想空间的一个载体。理想主义的行为,是社会多样性存在的证据。而虚拟世界里的实现,可以让建筑设计师变得更勇敢。许多从实际出发的规划,反而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都希望打破边界。
浮游之岛 —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计划
在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的并不只是具体的使用方式,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想象之间产生的时空感,是更有价值的内容。建筑功能性之外的价值,需要被理解和关注。
比如我们在北京东郊设计的乐成四合院幼儿园,在原有的古建筑周围,用非常现代的形式与颜色打造了新的建筑。在屋顶上小朋友可以奔跑活动,但更重要的是,从一个看似不属于北京的空间再去看北京,会对历史有一个更加真切的观察,更能意识到个体的存在:我有自己坚定的位置,对于历史和当下,有自己的判断。我希望小朋友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同时,建筑能够提供一个超越现实的角度和机会,现实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不论网络世界还是线下,而城市中出现的建筑,应该帮助我们突破这一切。比如我们在衢州做的体育公园项目。看上去是绿色的山,但其实是一个建筑群,山里面是体育馆、游泳馆,建筑消失了,变成了一个大地景观。整个周边环境都变成起伏的草坡,建筑功能被放在了自然之下,也是让建筑的力量感和体育场馆所代表的那种竞争,隐藏在一个自然、开放的环境中。
衢州体育场
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人能在其中经历什么,是否可以改变自己精神上的一些想法,对我来说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一个理想主义。
“光之隧道”,2018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作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D建筑事务所”(ID:madarchitect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