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由彼时对未来的想象构成。
在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分会场北京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双年展压轴展览《蓝图北京》,从“历史年轮”与“未来狂想”两个维度,洞穿城市的多面。
20位国内外建筑师/艺术家的建筑模型、装置、图像,8位(组)建筑师的文献研究,4部中国近现代充满想象力的电影影像……
因地制宜,特别制作或者重制的展览作品,跨越了地域与年龄,以思想和情感碰撞、对话、共鸣,期待激发大家对未来的想象。
展览现场 图片:朱雨蒙
对于老北京城,
除了保护、仿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
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何为居住?
当工业设施完成了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任务,
除了被废弃,还有何种命运?
对于未来的北京,建筑师们的愿景是什么?
……
展览现场 图片:朱雨蒙
在回响与眺望中聚合集体创作,策展人马岩松的分享面向未来——
蓝图北京主要的话题是未来。
今天的展览中,
有一部分是大家熟悉的北京,
还有一部分是大家想象中的北京。
我们把近百年来全世界范围内,
对城市和建筑有理想主义的、疯狂畅想的
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都并置在一个时空中。
蓝图北京在2023年开幕,
未来一定是充满着想象,充满着能量,
是一个更开放、更交融的未来。
展览现场 图片:朱雨蒙
何为蓝图?何为北京?展览协办方MAD建筑事务所这样解读——
原指建筑师的工作工具,后隐喻历史的档案以及未来的构想。优秀的建筑师通过思想和远见不断对现实进行改造。纵观推动北京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性蓝图”,与北京作为首都的中国一样,极具中国特色,也影响着现代中国建筑界的现状与发展。而当中国城镇化发展迈向新阶段时,“未来狂想”其实不只预示北京,更会让人们联想到未来中国的模样。而历史上那些建筑师曾经有过的“未来蓝图”,或许也可给我们以启示,展示城市发展的价值观与建筑师力量之间的关系。
展览现场 图片:@怪脾气的周一叔叔 小红书
20世纪50年代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对北京未来的畅想,开启了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如今已成为城市背景的建筑,反映着北京一个时代的普遍状态。当谈及城市,往往都逃离不开居住、休憩、娱乐、餐饮和工作等生活的基本要素;而作为建筑师,我们要做的是带着对过去的反思、对当下的观察体验,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在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发展、本地与全球、个性与群体的不断对抗和拉扯之间找到新出路。
未来正在进行,
创造给出答案。
Cook Haffner建筑事务所
彼得·库克爵士
《Filter City》
与《City as a Room》
Cook Haffner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和主理人彼得·库克爵士创作的Filter City 以及City as a Room两幅作品,探索疫情中的城市未来。(图片:朱雨蒙)
蓝天组
沃尔夫·德·普瑞克斯
《Astro Balloon 1969 Revisited - Feedback Space》
蓝天组的沃尔夫 · 德 · 普瑞克斯专门为本次北京艺术双年展创作的最新一代Astro Balloon 1969 Revisited - Feedback Space,是云状、半透明和反光的漂浮空间装置,作为未来主义的建筑住宅雏形,能够与栖居人的情感和活动互动。(图片:@怪脾气的周一叔叔 小红书)
伊东丰雄
《东京游牧少女之包Ⅱ》
伊东丰雄创作的“东京游牧少女之包Ⅱ”,回应了“在消费主义的当下,何为居住”的当代议题。(图片:@怪脾气的周一叔叔 小红书)
MAD建筑事务所
马岩松 + 党群 + 早野洋介
《北京2050》
“北京2050”,是MAD建筑事务所对于北京城过去与未来的回应和尝试。(图片:練懿霆 Lien)
绘造社
《河边餐厅》
一直关注普通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绘造社,通过“河边餐厅”这一则图像微小说,呈现了日常路边摊中蕴含着的出人意料但又极其合理的空间使用智慧。(图片:朱雨蒙)
众建筑
何哲 + 沈海恩 + 臧峰
《阈限北京》
由众建筑的何哲、沈海恩与臧峰创作的“阈限北京”,通过相互连接的管道将不同时空的北京相连起来。(图片:@怪脾气的周一叔叔 小红书)
梁琛
《无尽之塔》
梁琛设计的“无尽之塔”,构建出一个通向无尽的西西弗斯纪念碑。(图片:朱雨蒙)
未建筑设计研究所
《共生计划》与 《图乐园》
未建筑设计研究所一边在纽约中央公园中设置“图乐园”这一具有流动性的图书馆,一边畅想百年后的地球生活,用“共生计划”为人们畅游宇宙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图片:朱雨蒙)
程艳春
《超级多米诺》
程艳春的“超级多米诺”系统住宅,试图从根本上重新建构住宅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创建一个能让人们拥有真正适合自己的未来生活空间。(图片:朱雨蒙)
石上纯也
《洞穴餐厅和住宅》
石上纯也的“洞穴餐厅和住宅”是一个自然生成的建筑,如同岩石通过固化产生沉积物一般,描绘未来建筑的图景。(图片:練懿霆 Lienb)
艾瑞克·欧文·莫斯
《The New City项目》
艾瑞克·欧文·莫斯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The New City项目,为建筑适应性的再利用设定了当代化的标准。(图片:@怪脾气的周一叔叔 小红书)
MVRDV 建筑规划事务所
《大巴黎计划:
用增加密度
取代城市无序的扩张》
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通过“大巴黎计划:用增加密度取代城市无序的扩张”,提出减缓城市未来无序蔓延的解决措施。(图片:朱雨蒙)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全球城市》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全球城市”以建筑师的敏感度,将参数化设计模型应用于大规模城市尺度的设计,满足伦敦向东扩张对连通性和密度的需求。(图片:朱雨蒙)
OPEN建筑事务所
李虎+黄文菁
《二环·二零四九》
与《每个人的城市》
OPEN建筑事务所的李虎与黄文菁基于当下北京城市中的“空缺”与“拥堵”现象,提出“每个人的城市”与“二环·二零四九”这两个使未来北京更加美好的设想。(上图:朱雨蒙 下图:練懿霆 Lien)
非常建筑 | 张永和
《骑行城市》
当自行车从交通方式变成生活方式,非常建筑的张永和希望创建功能、空间多样化发展的“骑行城市”。(图片:朱雨蒙)
时境建筑
张继元 + 卜骁骏
《停顿三秒的超现实主义北京》
《皮村乌托邦:
北京蓝领的平行宇宙》
时境建筑的张继元和卜骁骏创作的“停顿三秒的超现实主义北京”与“皮村乌托邦:北京蓝领的平行宇宙”,从北京现实的城市环境出发,描绘独属于北京的未来畅想。(上图:朱雨蒙 下图:@怪脾气的周一叔叔 小红书)
王子耕
《想象的北京》
王子耕以坛城为参考,通过两种不同的转化方式,形成两种可能的城市模型图解,表达出想象中的圆融有序、等级森列的理想城市,与各自表达,多元交杂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图片:朱雨蒙)
王明贤
《城市与记忆》
王明贤以视频影像、文献收藏和文学语录,向大众呈现了一个淹没在历史中的老北京城。(图片:朱雨蒙)
孙海霆
《背景建筑》
孙海霆通过摄影记录下北京城市主干道及环路边上体量巨大的板式住宅,这些建于70-90年代的“背景建筑”,真实地反应着一个时代的普遍居住状态。(图片:@怪脾气的周一叔叔 小红书)
朱砂
《Beijing Poster》
朱砂通过视觉设计,将MAD建筑事务所梳理的海外和北京指向未来激动人心的事件,以47张极具北京特色的海报呈现出来,最终的留白也在提问所有人:我们对北京未来的愿景是什么?(图片:@怪脾气的周一叔叔 小红书)
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
《Geodesic Dome》
与《Dome over Manhattan》
纪录片
《弗雷·奥托:跨越未来》
20世纪中叶至今富有远见的建筑师(团体):建筑电讯学派、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矶崎新、黑川纪章、奥斯卡·尼迈耶、弗雷·奥托、超级工作室、莱伯斯·伍兹等人的作品,在展览中以视觉档案的形式呈现。80年代中国科幻电影也表现出对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的思考。(上图:練懿霆 Lien 下图:朱雨蒙)
部分参展艺术家与策展人现场合影
展览信息
蓝图北京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建筑艺术板块
策展人:马岩松
地点: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
公众开放日期:
2023年1月14日 - 2023年3月12日
开放时间:11:00 - 19:00
致谢团队
策展协调:齐子樱、王艺奇、彭协
设计执行:郑程文、杨雪兵、
Edgar Navarrete S.、Rozita Kashirtseva、
张彤、叶兰珊
研究和影像:刘丹阳、刘冠楠、谢小璋
以及感谢李枢、宁彤、苗方弈
在设计过程中的支持。
搭建制作:北京紫金青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作品印刷:绿影室
模型制作:深圳精艺达建筑模型有限公司
灯光:刘宏剑、霍鑫
策展与研究支持:
何京蕴 (Anouchka van Driel)
编辑:May
视觉:Riley
资料提供:MAD建筑事务所
校对:Bobo Kelly
监制:Enilia Roy
创意鸣谢:Xuanang Tia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薄雾馆time”(ID:BOWUtim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