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上半场)从左至右:叶林、范蓓蕾、鲁明军、高峰、陈彧君
论坛现场(下半场)从左至右:鲁明军、陈彧凡、乔志兵、高峰、陈彧君
本次论坛是陈彧君西岸博览会个展“地中‘海’”的延展活动。十五年来,艺术家陈彧君从他的家乡木兰溪出发,不断地与各行各业的创作者、研究者讨论或实践,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带有社会文化研究特质的艺术项目,旨在讨论地理与身份所交织的那条文化暗道。
本次论坛邀请区域发展研究与规划专家潘陶、策展人鲁明军、收藏家乔志兵、尧山当代艺术基金会高级顾问盖达利阿、品牌管理咨询专家高峰、艺评人林叶、建筑师范蓓蕾、策展人袁佳维、艺术家陈彧凡、艺术家陈彧君展开深入讨论。
以下为本次论坛的文字实录:
陈老师开始木兰溪的创作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我开始了解陈老师这个系列的作品是在2017年,当时陈老师在上海两个画廊做了同一次互相关联的个展:一部分在BANK,一部分在阿拉里奥,展览的名字叫“故土不乡愁”。其实我当时对木兰溪的感受还是一个虚构的领地,在艺术家手上被虚拟、虚构再移植到观众身上的概念。在当时的两个展览里,我观察到的是关于木兰溪本身说到的流动的水体这种灵活的感觉,更适应全球化时代艺术家通常所掌握的的弹性公民身份,但这些都是体现在阿拉里奥展出的架上作品里,主要还是通过媒介在传达。而木兰溪作为“地方”的属性,通过建筑和装置去完成的那部分主要在BANK的现场。
陈彧君:这十年对我们来讲其实有非常大的反馈,甚至有一些成果,但是木兰溪第一个十年完成后,我们就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既然回到本土化(当然今天的本土一定是全球视野下的本土,这是木兰溪从一开始就明确的语境),而且在这个本土化过程当中,我邀请了很多不同的创作者,一方面有在莆田生活的年轻观察者,他们不一定都是艺术家,我更愿意称他们为在地的研究者和发声者;另一方面是我身边很多做人类学、建筑规划,甚至是设计、音乐等其他各个行业的创作者,一起加入到这个项目,在我的想象中,木兰溪项目的第二个十年应该回到一个公共话题,也期待像佳维刚才讲的它变成一个生命体,生命的起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兄弟艺术家的创作开始,然后开始演化成一个新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里包含着我们作为艺术家的个体,我们之前的创作也仅仅是整个木兰溪项目最初的一个路径,我所期待的下一个十年,等2027年来到的时候,它可不可以是一个大家都来参与和思考,甚至是有一种有集体反响的项目?让这个项目突破原先艺术的范畴,回到社会的层面去思考一些原生的问题,其中也包括地理、身份与时代的问题,就如鲁老师刚才提到的,2007年木兰溪项目刚开始时候的语境,跟今天全球的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今天重新讲所谓的在地性、全球性,其实它们已经变成一个有待理清的、新的复杂概念。回到艺术家的角色来讲,这两年我也在反思:艺术家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他看似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这个整体文化语境下独特的一个反射介质,这个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如鲁老师所提议,下次有机会可以再深入的探讨,或许也会构成未来的另一个议题。
鲁明军:问问高峰老师,您认为,木兰溪今天到底是作为一个品牌,还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立意在推动?您作为品牌资深人士,我知道品牌通常会把很多问题扁平化,只有扁平化以后才更容易传播,但木兰溪项目,我感觉其内在是反对扁平化的。所以我在想高老师您在品牌和跟艺术家接触下来,有没有一种内在的紧张?
乔志兵
收藏家、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创始人
盖达利阿·阿夫特曼
尧山当代艺术基金会高级顾问
潘 陶
urbaneer都市工作群创始合伙人
2019年7月,在陈彧君老家的一座木构大宅——莆田的三清殿里,我们发起了一场workshop,当时当刻,那场工作坊是我们打开莆田这座城市的一个起点;而陈彧君作为在地人作为依托木兰溪这一母体深耕10年的艺术家,展开了对于故土、地方、艺术创作来源的分享,也开启了这些年我们不断对于这个议题的探讨与衍生。
当年的一些研究——从三个层面对于莆田的理解与认知,可以视为理解这个地方、这座城市,进而理解这位艺术家与他创作的一个切片,也是我们本次论坛我想要分享内容的背景。
点击图片,了解关于“三个莆田”的内容
陈彧凡
艺术家
张雨婷|文字整理
势象艺术中心 2023年1月9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势象艺术”(ID:shixiang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