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商业背后的底层逻辑,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可持续商业背后的底层逻辑,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11月4日,由Hi设计和751D·Park北京时尚创意设计园区共同主办的“可持续商业美学与生活方式”论坛,由于疫情管控的原因,改为了线上举办。而线上的方式也恰好呼应了当天的活动主题“可持续和环保”。活动采用了内外场联动,除当天的分享嘉宾外,观众同样可以申请进入内场,参与互动,外场则通过Hi设计视频号进行同步直播。
本次论坛邀请了禾希有物创始人&CEO,邹维维 ;RE而意品牌创始人&CEO,罗园;KAFFTEC 咖法总经理,汪昱彤;珍爱时Botanica植物园创始人,高意静;看什么策展工作室创办人,钱晨Vo5;以及荒野植物园主理人&设计师,荒野,进行主题分享,各位嘉宾分别从自身品牌出发,分享了他们关于可持续、环保与商业、美学以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分享内容的部分摘要:

邹维维——

可持续好物背后的向善设计


禾希有物的创始人

禾希有物有商店、有平台,我们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可持续好物,希望通过这个平台,除了物以外,能链接人和社会。我们把自己的可持续聚焦在了九个关键词,比如特殊群体就业、生产透明、循环经济、长久设计、公平贸易、在地文化、传统工艺、安全材料以及环保包装。什么是可持续的商品?除了有可持续的理念以外,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以外,它本身还是一个好设计、好商品,所以我们定义了六个关键词作为可持续好物的标准。前面五个跟它是否是一个好商品有关,有设计、质量、价格、使用感、价值感,最后是这个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用意是什么,满足了这六个关键词,才会成为禾希有物平台可以销售和推荐的商品。

禾希有物在做的第二件事情,试图用一个产品解决一些人群问题或社会问题。比如织织袋,这个袋子是由不同障别的小伙伴制成,有听障、视障或是肢体障碍的伙伴,产品销售之后,他们可以获得对应的收益。我们也在做第三件事情,希望可持续能够以跨界的方式去到更多不同的圈子,所以我们会做很多跨界的项目。

禾希有物这四年以来,主要在做的三件事情,不管是哪一件事情,背后一定会有我们自己的向善设计,紧紧围绕着禾希有物关注的可持续领域在发声。
汪昱彤——
从手中的这杯咖啡开始,用可持续方式回溯美好日常


KAFFTEC咖法总经理

KAFFTEC咖法的Slogan是”ONCE IS NOT ENOUGH”,我们希望通过回收升级和材料工程技术,将咖啡渣进行第二次应用。 


关注一些可持续的新材料、新产品以及环保的新动向,会得到很多利好的消息:第一,政策的导向。第二,消费市场的觉醒。不论是对于节能减排,还是对于整体碳排放的管理,都是世界和各个国家的导向,在这样大的导向下,有越来越多像KAFFTEC咖法这样的品牌慢慢涌现,大家从小的角度切入,讲述自己对可持续的理解,持续实践各自对可持续更多的探索。在政策的导向下,消费市场对于环保和对于可持续的接受程度、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对于KAFFTEC咖法而言,在这样市场红利政策导向下,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也面临着很多挑战。第一,关于生物基材料的成本,第二是消费者的认知和他的行为还尚未完全达到知行合一。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我们在不断地扩大消费市场对于可持续材料或生物基材料的认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我相信生物基材料成本会变得越来越低。KAFFTEC咖法也在不断努力,将所有的产品进行碳足迹的测算,把更多的可持续的数据摆在消费者面前,希望大家对KAFFTEC咖法这样的可持续品牌有更深入的认知。

我们希望做的是唤醒更多人对于环保和可持续的认知,哪怕只是随手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这样做,不管是通过消费还是日常的行为,我们都有可能在全球大的可持续目标、国家大的可持续目标下贡献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
罗园——
不可持续是另外一种浪费


RE而意品牌创始人&CEO


而意在过去五年把自行车运动的lifestyle的概念抛出来,我们没有那么生硬的教育市场,而是用背后潜在的价值观,用时尚的方法影响更多的人,感染更多的人去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通过骑行生活,希望成为可持续性环保的社会。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我们做的基础设施和国家做的不一样,国家可以建设路网,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支持所有低碳环保产业的进步。我们能做的是很小的,却跟大家有很直接的关联。比如我们推动基础配套设施,所有门店售卖之后做更多的俱乐部,陪大家骑车,感受自行车出行改变之后,你的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另外,我们也在不断推station的建设,10平米到30平米的小店,它是信息情报的交流发布中心,同时有一个MINI的设施来解决大家出行的便利,解决像修车、打气、爆胎,包括停车等看似很小,但确绕不开的最基本需求。只有越来越多的增加基础的便利性,才会有更多人愿意利用这样的交通出行方法。


而意从品牌定位到品牌的核心产品,实际是围绕着“环保”,在推动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态度。可持续是环保最终的力量,如果不可持续那又是另外的一种浪费。
高意静——
不是把一个东西变成再使用就是可持续


珍爱时Botanica植物园创始人


大自然有四个王国组成,矿物王国、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人类王国,这三个王国是如此之美,它们没有自我意识。为什么我们觉得自然是这么美,人为什么不美?并不是长的漂亮叫美,因为人会很自我,只要自己好,别人怎么样都没关系,我们用很小的自我在横行,全世界有很多非常自私的行为让我们觉得不可忍受,这就违背了美的普世价值。

人为什么能够很美?因为有道德,人最重要的是道德。商业美学或生活方式,就是将道德注入在我们的产品里。如果我们每个人把道德放在生命里,就不会有伤害、欺骗、自私、邪恶,唯有把道德注入到产品里,这一切才可持续,不是把一个东西变成了再使用就是可持续。

道德是什么呢?真美善,美就像脊椎骨,左边是真,右边是善。‘真’是一个想法,就像设计师有一个很好的想法,用自己设计的美感把道德放进去。善是什么?跟道德有关,你有没有想过,我买了这样东西是不是可以让这个行业是更好的,或者我的消费是不是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善更像教育,循循善诱。


我在北京751园区做了一个珍爱时刻Botanica植物园,700平方米,有植物、动物、人类,这就是一个微型的大自然。我把珍爱时刻当成一个有机体,我们有一个餐厅,叶菜类就是北京周边农场的。再就是水,我觉得节约用水非常难,所以我开始研究怎么把水变干净,跟这个环境结成友好。我也研究生物动力农业,用土水风火四个元素,从农场到餐桌,餐桌到农场形成可持续性的商业。




善的部分我用了一块80平米的空间,有植物书屋、也有魔法教室,定期举办讲座、沙龙。我们植物园还有工作坊,也有产品,就是我们的有机小铺。我们植物园里有很多大的容器,这些容器是海洋垃圾做的,包括餐桌,我们找到了木匠把北京周边木材的边角切成薄片,用环保胶重新粘合做成餐桌,无时无刻在想把每一样产品做成有机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感谢造物者,宇宙的智慧把美丽的花朵带到人间,我用了太多的鲜花,上万朵的鲜花,做这些设计感动了非常非常多人,因为有花,生命找到了爱,因为有爱有了真美善。
钱晨Vo——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


看什么策展工作室创办人


看什么策展自身更加专注和研究的领域,叫社会性艺术,就是公共性策展。它区别于一系列的艺术策展,它更多的是面向公共领域,是一个更广泛的策展行为。


人群无差异,城市区域或发生的城市空间也是没有规则的,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地块,在公园里,在街区,在菜市场,在你生活的周边,不一定是美术馆,它研究的一些议题和大众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可以探讨很多在地的生态,可持续、环境、社区精神、城市,可以有机的和艺术家、品牌、政府协同成为一件真实的产品事件,公共艺术或文化艺术活动,直接可以让人们参与到其中去感受我们做的这件事情为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发和价值。


长期的城市更新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公共性策展已经被引入到一些实践当中,比如先做一些临时的景观或建筑公共艺术,微改造一些社区的外立面或公共空间的改变,让居民深入到其中,能看到他们的一些反馈和参与的程度,这对漫长时间完全把这个地块更新提供了很多居民的参考意见,我们也吸纳了很多建议,变成一个城市更新前的微更新的办法。我们希望公共性策展更多的成为一种有机的公共生活和城市空间的塑造方式,成为一种突破秩序和深入日常的灵感与善意。
荒野——
缘起于对植物的好奇心


荒野植物园主理人&设计师


荒野植物园是一个以植物为媒介呈现生活美学和空间美学的品牌,我们做的更多工作是将植物带到生活中,植物是源自自然的,它不是人工培育的,我们希望植物的呈现方式或未来的生长方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而非是人为的所谓的美学方式,它的美学一定是原生之美。

荒野对植物的好奇心是我们这个事情的缘起。我们一直在深入学习和研究跟植物更好的打交道,我们想通过我们的观察和接触了解植物的习性或秘密。荒野缘起一种兴趣爱好,对植物的喜欢、喜爱,荒野的发展是很自然的,因为植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比如和设计师的合作,因为空间中不能缺少生命的东西,其他的设计是偏重于人文的思想,植物的表达是偏重于自然的思想,我们并没有做太多的事情,主要是我们尊重植物自身生长的特点,我觉得这种尊重来自于它本身的一种基因,这种基因可能会给我们生活或设计带来一种生命力的传递,所以我们只是把这种传递呈现出去,让它在更合适的地方和更合适的空间、项目呈现出来。
虽然我们没能在线下彼此见面和交流,但在当下这个非常不确定的时代,我们也学会了去接受各种的不确定性,同时我们也在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不确定,这也成就了我们这次的线上活动。我们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摆脱了地域的束缚,尽管还存在因为网络问题带来的不完美,但是种种问题都没有阻挡我们的探索和交流。当然我们依旧怀着向往回归线下的期盼,期待下一次的遇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i设计”(ID:Hisheji)。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