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出游”真香!城市中每一个被忘却的废弃空间,都能变成最美的近处风景

“即兴出游”真香!城市中每一个被忘却的废弃空间,都能变成最美的近处风景

作者:孙琬童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即兴出游”的方式火了。

 

基于“临时决策、本地探索、小众玩法”等特征的“即兴出游”,成为疫情时期人们旅行的新方式。

 

“即兴出游”,追求的是说走就走的自在与快意,也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最美的风景不在别处,就在脚下。

 

 

(图源:pixabay)

 

现在正在上海举行的“新天地设计节”,也提醒着我们要留意身边的美好。

 

“新天地设计节”以“微自然、微公园”为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20组设计团队,从艺术、设计、人文、城市等多元角度,重新审视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未来城市中的可持续设计和绿色生活方式。

 

 

“新天地设计节”展出作品——热吻丛林,仿佛将丛林里热情绽放的花朵永恒定格在街头,在经过疫情的压抑与不安之后,逐渐唤醒久居城市的人们对于自由丛林的向往(图源:上海新天地官微,设计:S&S Studio)

 

 

“新天地设计节”展出作品——MENA,MENA=METAVERSE+NATURE,用简单的技术手段让大家感受到无处不在却又经常被视而不见的“自然”,让人感受与舞动蝴蝶的亲密互动(图源:上海新天地官微,设计:上海加合建筑设计事务所)

 

 

“新天地设计节”展出作品——X TREE,主题是关于永恒的生命、爱与自然,将种子、根、树干、树冠、花、果实等元素组成有机生长系统(图源:上海新天地官微,设计:木月建筑设计事务所,YangFlora花植艺术工作室)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近两年,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城市漫游citywalk悄然崛起,城市漫游是指,从历史、地理和人文等方面深入探索一座城市的“微旅行”。

 

如果我们的设计,能为城市的边角空间注入更加多元的趣味性,赋予它们更多可能,我们城市漫游的目的地,将不再只是名胜古迹或著名地标,而是之前我们从未留意的“微自然”“微景观”。

 

 

01

把整座城市勾勒成公园的模样

 

当城市扩张得越来越大,摩天大楼的“身高攀比”也日趋激烈,留给我们的自然空间越来越少,于是“口袋公园”的概念应运而生。

 

1963年5月,美国风景园林师罗伯特·泽恩曾提出:“位于建筑物之间,面积只有(50x100)平方英尺那么小,工人和购物者能坐在那里得到片刻的休息。”口袋公园这一概念由此诞生。

 

1967年在纽约,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佩雷公园开园,它的面积只有纽约中央公园的八千分之一,但它的游客数量却不容小觑。公园设计独特,利用跌水、树阵广场、轻巧的园林小品和简单的空间结构创造出了巧妙的公共空间,使附近居民和紧张工作的人们能在优美的环境中坐下来休息片刻,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

  

 

(图源:Archdaily)

 

 (图源:Archdaily)

 

如今,国内的口袋公园也越来越多,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该通知中提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认识“口袋公园”建设对于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方便群众就近游园的重要作用,推进城市“口袋公园”建设作为持续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

 

一个个设计巧妙的口袋公园,是寸土寸金的城市中的点睛之笔,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岛屿,连在一起,就是一片绿洲。

  

 

(图源:pixabay)

 

上海新华路的口袋公园的前身,是一个违建被拆的小面馆,这个长22米,宽仅仅4米左右的狭长空间被改造成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花园和展廊。

 

 

(图源:水石设计)

 

广州东山少爷南广场社区公园,依托树木的位置,设计了很多有趣的曲线,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感,这里的草坪被抬高,被捧到人们眼前,平时容易被忽略的植物终于和人类有了眼神交流。

 

 

(图源:哲迳建筑师事务所)

 

深圳南头古城植物楼,则更像是一个拥有迷你口袋公园的住宅楼,这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中村建筑因为露台上的绿植而在一众居民楼里尤为醒目,让一片灰色的混凝土焕发出生机。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张超)

 

 

02

让城市边角焕发生命,缝合城市的伤疤

 

我们的城市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建设都是宏大叙事,于是很多细碎的、面积不够的空间,都成为不被注意的废弃空间。

 

闪闪发亮的城市中也有许许多多细碎的小伤疤,当我们有意识去改变它们时,这些伤疤会变成漂亮的装饰。

 

西班牙巴塞罗那,以丰富多彩的小型公共空间著称,在20世纪80年代,巴塞罗那扩建了450个市政公园,见缝插绿、见缝插花,营造出许多市民可停留、可参与的公共游憩空间,废弃的车站、闲置的空地都被改造成户外休闲空间,整个城市被激活,微空间形态与整个城市空间结构、肌理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图源:pixabay)

 

城市的边角空间,激发出不少好的设计创意。

 

20世纪90年代早期,巴黎市政府将一段野草丛生的废弃铁路改造成了绿荫步道,而铁路中的一段,原来由70个红砖拱组成的1.5千米长的高架铁路被修复、翻新、装上玻璃,改造成画廊、餐厅、艺术工作室等,这条步道正是日后纽约高线公园方案的原型。

 

 

(图源:维基百科)

 

马斯广场(Campus Martius)地处底特律市中心,在密歇根大道交叉口的伍德沃德大道上,是两条主干道斜交产生的一个交通岛。一个大胆的创意——“市中心的海滩”,让它很快就传遍了社交网络,成为网红打卡地。

 

 

(图源:Dezeen)

 

城市边角的设计,也体现出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

 

随着法国巴黎难民人数的增加,这座城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难民住在城市的边角空间,甚至是路边,因此,1week1project事务所,发布了名为“照亮巴黎”的概念性公园的设计方案,该公园位于高架铁桥之下,可用作组织安置难民的空间,这种模块化的单元像一系列的灯笼空间排布在高架桥下,将大大改善目前难民们居住和生活环境。

 

 

(图源:Dezeen)

 

在城市中,每座建筑都不是“孤独的艺术品”,建筑师俞挺便十分重视他的作品和周边的关系,在“八分园”的设计中,俞挺说服了业主将城市公共空间和他的一部分空间进行连接和改进,同时说服他定期把花园面对周边社区开放,结果,这里成了周边居民们最喜爱的地方。

 

 

(图源:Wutopia Lab,摄影:CreatAR)

 

 

03

“弱建筑”激活的城市微空间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类独特的“微空间”,它们不张扬,却默默发挥着作用,它们弱化自身,创造以人、以生活而不是以建筑本身为中心的场景与空间氛围,这便是“弱建筑”。

 

关于“弱建筑”,很多建筑界的大师都发表过见解,隈研吾曾说过,“‘弱建筑’形容的是建筑本身和人之间的关系,处在这个空间里,会让人觉得很舒服,甚至还有一些治疗、治愈的抚慰效果”,藤本壮介也曾谈到他对弱建筑的理解,他认为弱建筑是“基于放弃建筑强加于人的功能的界定,创造有着多样可能性的人和事件,增强空间的可开发性和可参与性,从而适应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行为需要的建筑空间”。

 

一批改造更新后重获新生的“弱建筑”,激活了它周围的城市微空间。

 

比如1986年伊东丰雄的作品“风之塔”(Tower of Winds)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也将他推向国际当代建筑师之列,这座建筑改造了日本国铁横滨线的北幸地下街通风口,呈透明圆柱状,夜间照明相也当有巧思,会依据噪声、风速等数据变化。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Tomio Ohashi)

 

位于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蛇形画廊,也是一系列实验性的“弱建筑”,自2000年以来,蛇形画廊每年都会委托一位或一组建筑师来建造一个临时的夏季展馆,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所诠释的城市微空间的场所与精神。

 

 

2000年,扎哈·哈迪德设计的蛇形画廊第一个展亭,扎哈的设计理念是要摒弃原始的帐篷造型,重新定义帐篷的意义与作用,正是这样一个前卫的设计创意,奠定了蛇形画廊多年来一直的追求与目标:“变化与创新”(图源:Archdaily)

 

 

2010,让·努维尔设计的蛇形画廊,这座令人惊艳的红色展馆中色彩亮丽的聚氨酸酯织物表面,代表了一种愉悦的精神(图源:Archdaily)

 

 

2019年,石上纯也设计的蛇形画廊,展亭设计体现了石上纯也的“自由空间”哲学,即在人造建筑和现有环境间寻求和谐,整个设计犹如从草坪上生长出来的一座由岩石构成的小山丘(图源:Archdaily)

 

 

结语

 

 

(图源:pexels)

 

这些设计,让身边曾被我们忽略的微型空间,成为值得探索的“远方”。

 

著名学者项飙曾提到过“附近的消失”这一概念:在现代社会,人类与附近的人和事物的交流越来越少。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也让人丧失了对“附近事务”的感知——人们说起热搜话题和国际大事总是头头是道,却常常忽略了自己身边的变化。

 

最近两年,疫情改变了我们,很多人感叹从没有如此需要隔壁的邻居、楼下的小店、近处的风景,生活中翻滚的温情和烟火气,其实就在不远处。

 

不必等春暖花开或是下一个长假,马上出发去寻找身边的美景吧!

 

 

参考资料:

《微观|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2022邀你来游园!》(上海新天地)

《这才是走心的口袋公园!城市的方寸之美!》(公众号:设计气象台,作者:台长)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公众号: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城市中被闲置的“边角剩余”空间,如何改造更新?超详细的研究报告来了》(TOP创新区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空间”(ID:fhkj666666)。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