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综艺,现实与理想。

建筑与综艺,现实与理想。


“你为什么选择建筑?


“因为喜欢画画。”
“做模型很有意思啊。”
“学建筑就能给自己设计房子了!”
“可以学那么多软件,多酷啊!”

还记得自己为什么选择了建筑吗?
我们的理想实现了吗?




01 
泼一点冷水

最近开播的《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后简称offer4)想必每个建筑人都有所了解,第一期面试环节中的各种金句大概也已经成为圈内热梗,尤其是当光鲜亮丽的建筑人才问出“加班会有加班费吗”,并得到“加班会有餐补和生活补贴”的回复后表示“需要加的话我就加”时,不少建筑从业者和建筑学子纷纷表示汗颜。 



相信多数人选择建筑的初衷不会是无休止的改图或者加班,而是希望通过学习建筑将自己变成一个“杂学家”,在专业知识之外理解空间、美学、人文与社会。


在选择建筑专业之前各位学子对建筑学的“诗意”仍抱有不少期待,学习之初熟知国内外各位大师的名作后一定也曾有过远大理想,但不少人的热情都在反复改图与一次又一次的熬大夜中被逐渐消磨掉,而在面临当下的建筑业寒冬时,建筑学也逐渐成为了一门“卖惨”“劝退”专业。



国内的建筑学教育资源是不平衡的,但建筑作为一门不那么容易“学”的科目,势必极易在各高校间分出优劣;老八校的第一名可以说出“建筑是一种穷也可以兼济天下的理想”,但同样的理想放在其他院校又在何时能够实现呢?



仔细观察,offer4中的实习生几乎都来自于国内外建筑学强势院校,不乏学霸、天赋型选手和拥有实际经验的大神,即便不参与这档综艺,他们也能为爱发电,足可以凭借优秀的资质达到自己期望的学术成就或薪资水平。但他们来了。




于是建筑学圈外人看到综艺后会说,看,这是建筑学,这群俊男靓女动动手能设计很多漂亮的房子,都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家,就像梁思成和林徽因那样浪漫——别问,问就是亲戚说的。






前不久两场时尚界活动将建筑推向大众视野——Louis Vuitton在萨克研究中心的大秀让大家认识了路易斯·康,Valentino将阿那亚的白色礼堂变成粉色,于是大家记住了董功。






因此人们常常将建筑与艺术直接画上等号,但事实是,艺术是大师的艺术,建筑行业的很多常态也会是房地产和施工图;不是所有建筑人都可以对某个项目举重若轻,一个建筑的诞生也不是某个人挥一挥衣袖,人们所见的艺术大多是另一群人高强度工作的成果。



另外,在offer4中,主持人和加油团讨论到零零后实习生时用到最多的词是“不怵”“自我”与“松弛”,这也与最近零零后整顿职场的话题不谋而合;但进入实际工作中的建筑人真的可以随时表达出与上级或甲方相左的意见吗?





节目中的实习生是足够拔尖、足够优秀的一群学子,人们欣赏这群学生专业能力过硬的底气和勇往直前、不卑不亢的锐气,可这种你来我往的场景或许也只能存在于综艺中了——因为更多时候,初入设计单位的年轻人面对的是校园课程与实践工作的错位,他们需要尽力适应、磨合,按照甲方要求去完成那些看起来永远没有尽头的工作。




02 
综艺说,建筑很理想

没有深入了解建筑作为职业或学科时,建筑与艺术,或者说与生活中的美学相关联时常常令人向往,因此很早之前媒体就把握住了这一风向。国内最早与建筑相关的综艺大概是2005年开播的的《交换空间》,人们将自己的房子交给室内设计师,希望自己的小家能变成期待中的模样。





2014年,《梦想改造家》(后简称《梦改》)这档综艺开始播出。比起《交换空间》中所强调的室内设计,《梦改》突破性地改变了传统装修类节目以美化外观为主旨的节目样式,重在聚焦有住房难题的家庭,并通过人性化设计去关怀房屋户主的家庭故事和人物命运。




在《梦改》中,设计师会在房屋结构上进行一些设计、调整或重塑,保留场所记忆的同时令整个空间焕然一新。因此除了多位知名室内设计师之外,我们还能够在节目中看到俞挺、青山周平、柳亦春、董功、章明等著名建筑设计师;有老房子在他们的手中焕发新生,为户主的生活带来便利,也有新房子被建造出来,满足了户主对新生活的需求。


从左至右依次:俞挺、青山周平、柳亦春、董功、章明



时间来到2017年。2017年是生活类综艺井喷的一年,大热综艺《向往的生活》开播,即使在当下也仍有不低的讨论度,大家不约而同地喜欢蘑菇屋和乡村的慢生活,热衷于围观明星们在朴素条件中的另一种状态



类似的综艺还有《漂亮的房子》(后简称《房子》),但除了与《向往的生活》中相似的守拙田园、自给自足、温情待客等环节外,《房子》与“建筑”建立了一定联系而且,作为吴彦祖的综艺首秀,《房子》的节目组抓住了吴的建筑学背景,并为人们展现了“懂建筑”的“非建筑师”面对乡村房屋改造时所关注的点和提出的设计建议。








《房子》传达的核心是通过打造回归自然的民宿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驱动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因此它作为建筑类综艺的一面与《梦改》等节目多有不同。这档综艺选取了安徽铜陵龙潭肖村、舟山黄龙岛东咀头村、福建福鼎赤溪村以及承德木兰围场四个建筑改造地,依次对应“归心,浪漫,归隐,理想国”四个建筑主题,并邀请了庄子玉、关天颀、魏娜和张海翱等四位知名建筑设计师助力民宿的改造或重建工作。




从左至右依次:庄子玉、关天颀、魏娜、张海翱

《房子》中展现的或许是一众建筑学子对于建筑行业理想工作状态的想象:欢乐和谐的团队,宽松的工作环境,充足的预算,以及最重要的——实现个人想法的机会



在节目的四个项目中,明星嘉宾主要负责前期设计思路的讨论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边角工作,而不会接触实际工作中的施工图绘制、结构推敲以及建材选用等较为困难的部分,因此呈现在观众眼中的建筑工作是清闲又浪漫的,似乎只需要思考建筑盖成后的样子,再谈一谈“坚持”“不放弃”,搭搭砖头,刷刷油漆,最后摆一摆家具。



但如果深挖《房子》中的细节,就会发现人们幻想中的的诗意离不开建筑人的负重前行。节目中每个改造项目都限定了工期,建筑师们则需要依据明星嘉宾的只言片语去构思;没有被录入镜头中的反复推敲、讨论、修改、建模如同诗意生活的骨架,从另一面支撑起建筑在人们眼中最理想化的样子





在《房子》里,明星们作为建筑的外行人对民宿所提出的奇思妙想,本质上的确贴合了大众对于生活的期待,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悠然自得的日子,都希望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聚餐、谈心、看星星,但如果一定要将建筑和生活的诗意相关联,或许精巧的民宿无法作为它们之间的等号,《梦改》里深入日常的空间设计与建筑所体现的细致入微的关怀要更胜一筹





03
可以仰望星空吗?

一脚迈入建筑大门后,学生们会发现建筑和综艺中表现的模样相去甚远。建筑不是空谈,是讲求从概念到方案到落地的一环接套一环,建筑从业者的生活不可能像《房子》里那么悠闲,手边的项目也不可能总像《梦改》中那样引人入胜——不仅需要掌握手绘和设计方法,各种建模、渲染、后期的软件也需要一样不落地学会,更有甚者还要掌握参数化、机械臂、CNC技术等先人一步的技能,好在这个又累又卷的专业中出类拔萃。





当然了,“卷”一直是建筑专业的常态:就像offer4的面试环节中,有人没有带作品集,有人匆忙准备,有人打印了四份精装。





建筑界的前辈们乐于在新生代中挖掘出具有大师天赋的青年才俊,董功也在offer4开头时说,“行业放缓的状态下,年轻人还可以对这个专业有兴趣,这也是一种勇气。”





每一个选择建筑的人最初都有些勇气在身上,但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处理好空间关系,也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可以熬夜的好身体——学好建筑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位来自天大的实习生在节目中被问到有关高强度工作的问题时,说“在做一个被人记住的东西时,必须付出更多”,但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情况在建筑学科或行业中大概才是普遍现象。





一直感觉,每个建筑人都像是埋头赶路的行者,随着社会的需求与政策来回颠簸,能够表达自我的建筑师才是这条路上的幸存者,得到了一些仰望星空的机会。不知道offer4中几位优秀的建筑新人未来将何去何从,暂且在这里祝他们身体健康,快乐设计。








04
所以,为什么选建筑?

所以,我们为什么选建筑?
记不记得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因为总要前行的,是不是?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  任广宁
责编  匠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可持续景观研究院”(ID:yushuijief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