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Inspire2022 揭幕,寻找快乐因子,巧用网红跟风打卡,重塑城市公共空间

DesignInspire2022 揭幕,寻找快乐因子,巧用网红跟风打卡,重塑城市公共空间

疫情之下,「距离」和「宅」成了常态

旧式设施和老地方在繁荣都市沉睡

让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逐渐走远

为公共服务设计新的空间艺术

重聚都市中的「快乐流量」

DesignInspire2022已揭幕

带你进入「流量」空间艺术

这些作品或许能给你灵感与机遇

探索疫下都市的「流量密码」



空间魔术师

美丽都市的建设离不开擅长物尽其用的「魔术师们」。香港海滨原本只是纯粹的观海步道,历经两年,摇身变成公共游乐空间,同时成为年轻设计师的作品展示厅。


这些改变出自一个非常「年轻」的机构ARTA Architects(成立于2021年5月)。两位创办人黄鋈晖(Arnold)和黄达礼(Tat)同是建筑师,近年共同创作出大量公共艺术装置作品,「艺术重视感受,建筑讲求功能,两者相辅相成,足以建构触动人心的空间。」


黄达礼(左)和黄鋈晖(右)共同创立 ARTA Architects,公司名称除了取自二人名字,还包含 Art 和 Architecture,代表结合艺术与建筑的愿景。


他们的作品能触动人心,而且屡屡获奖,为这对年轻建筑师大大提升知名度,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参与大型建筑规划。

短短一年内,ARTA Architects赢得多个海滨设计比赛及项目,作品见于香港不同的地区,包括大角咀、炮台山、北角、湾仔,以至未来的启德海滨长廊。

化「闲」为宝,变身热门打卡点

位于炮台山的东岸公园原本是中环湾仔绕道工程用地,如今已改造为24小时开放式主题区。区内最热门的打卡点之一要数「香港之光」,由十五个英文字「VICTORIA HARBOUR」组成,利用灯光呈现维港的五光十色,字体采用空心设计,让市民可以从远处欣赏作品之余,还可以亲身走进作品之内,进行与作品互动「打卡」。


有趣的作品能让「静」生活「动」起来,黄达礼表示「疫情下大家很多时都留在家,看到一家大小出来活动,既与作品互动,又会晒晒太阳、散散步,为我们带来很大满足感。」

喇叭传声器拉近人与人

北角海滨历经岁月而渐成城市的迟暮老人,纵使「她」与闹市近在咫尺,年轻人也不愿踏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只有老人家聚脚。直至ARTA Architects的出现,创作了「北角交响乐」为这个老地方带来新气象。

「北角交响乐」以多个纵横交错的喇叭传声器连接成一座声音交流装置,年轻人可以用作街头表演,长者和小孩可以通过喇叭互相认识和沟通。

早上还会见到婆婆利用金属管拉筋,伯伯用拐杖敲打节奏。这件公共艺术装置像拥有魔力,让不同年纪的街坊邻里凝聚起来,也让这个老地方重拾年轻。



创造社区生命力

旧社区旧街角容易被空置和遗忘,在寸金寸土的香港能让闲置的地方或对象被重新利用,将是一大福祉。当空间被合理规划后,自然变成有流量、有经济的「风水宝地」。

从人出发 活化旧设施

除了海滨的艺术装置,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需要照顾。位处九龙的启业运动场原本是篮球场,位于商场停车场天台,附近大厦的居民俯视可以看到这里,但甚少能使用上。于是业主民坊找到一口设计与街头篮球文化组织SLAB联乘活化运动场。

篮球场以往是青少年专利,长者妇孺甚少踏足,重新设计后设计师加设太极区、缓跑径、三人足球场等,室外部分铺上黄、红、橙色软垫,居民从家中往外望,会看到鲜艳的「LAUGH」(哈哈笑)字体图案。

翻新后的运动场外观鲜艳夺目亦富实用性,引来极大回响,设计充满特色,吸引附近从未踏足的居民、篮球爱好者及公众人士使用及打卡,成为社区聚脚点。

连接人与地

社区设计不一定是实体设施或建筑,一口舍群(One Bite Social)期望创造人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变化,因而他们组织了多个社区计划,包括二手文具赠送、发型师义剪等,善用社区闲置空间服务居民。

数近年最深入民心的项目,首推与香港环保署合作的「6仔」回收便利点。「以往旧式废纸厂、回收站的环境较为杂乱,卫生情况欠佳。这个项目我们着重为回收站建立正面形象和提升服务质素。」


现时全港共有三十二间「6仔」回收便利点,简约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香港环保署曾在今年初报喜,指「6仔」的回收量远超上一代的社区回收中心,去年每月平均回收量较前年上升超过四倍。

建筑师张国麟(Alan)七年前创立一口设计(One Bite Design),他的设计方案着重人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我们的任务是透过设计将用家与空间连结起来。」


永续创意空间

公共空间或服务不止发生在户外,室内的公共空间也值得人们关注,尤其是疫情下「宅」经济的兴起,人们对室内空间的细节与功能也变得越来越讲究。

室内设计师余昭谊(Christina)与设计伙伴 Justin Wolter 共同创立工作室 Wolter + Yu,「我们没有太大野心,只想保持设计质素,承接一些有趣的项目,为客户打造实用及风格兼备的设计。」

穿透未来的农场

Full Nature 是位于一个工厂大厦的室内鱼菜共生农场,近三百平方米的空间包括办公室和种植区。

客户想重新打造陈列室,方便向他们的客户展示种植技术、收成之余,亦为员工建立更舒适的工作环境。

Christina以打破惯有传统改造出一个富有未来感、有格调的陈列室。

她先以活动式玻璃趟门分隔会议室、办公室和种植区三大空间。


种植区则参考图书馆的书柜,以活动种植架安装一排排垂直的自动化种植系统。

同时关注到没有窗的办公室感觉阴暗,因此借用种植区的 LED 灯弥补光线不足的问题,「从办公室向外望,玻璃门的另一边全是绿色植物,为封闭的工厂大厦带来户外感觉。」

项目完成后大获好评,先后赢得 iF、MUSE、Asia-Pacific、SBID 等多个设计奖项,也为 Full Nature 和 Wolter + Yu 赢得曝光率和知名度。

疫情下功能设计

「疫情下大家留在室内的时间变得更多,客户都更愿意花钱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设计趋势追求更人性化的细节和功能。

Christina举例说:「二十年前选择度假酒店,首要考虑因素一定是地点,但现在客户更着重其他配套设施,所以近年酒店房间的面积越来越小,但房价却成反比,原因正是现今的住客不单着重空间,更着重功能。」

Christina 在 Studio HBA 担任设计师期间,曾参与香港奥华酒店•南岸的餐厅设计。


香港红山半岛的家居设计项目走天然简约风,着重将室外的自然景致带入室内。

Wolter + Yu 最近正为一间产品设计公司进行空间规划,五千多呎的空间需设置机器车间、货仓、工作间、会议室,还有员工共享空间。香港压缩般的空间难倒不少设计师,Christina 却视之为乐趣。她认为「空间细小的优势正是功能多变,同一空间可以庄重,也可以充满玩味,从不同变化中带来惊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