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出炉背后的创作历程和故事
两年前的冬天,回忆中的天空总是像浸满水的灰色棉絮般阴沉。市中心路上的行人们习惯性地把脖子缩在羽绒服里,撑着雨伞行色匆匆,与之相对应的是永远在拥堵着的道路。那时的我正在很艰难地做一个抉择:是否要辞去工作,转行做个全职文字工作者。还在策划阶段的《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是我犹豫时的一道光束,安抚着我的怯懦。
第二本书、深度选题、节日民俗、文化厚度、实地勘察,这些都是驱动我要去完成它的核心原因。全身心投入尚且可能失败,更别说如第一本时的兼职写书了。“想要更踏实的内容,就要有断舍离啊”,我这样和自己说,继而以自由之身投入了创作新书的历程。
若以倒叙的方式去看当时的决定:人到中年,微薄的天赋都没能阻止继续写书的热忱——我庆幸自己的勇敢。首先要感谢的当然是我两本书的幕后创始人:北大社第七事业部的出版人魏雪萍先生与策划兼责编刘沈君女士。四年来,他们对我严厉却有爱,信任我并引导我拓展更多文学的可能性。我这几年文字的进步都是基于他们两位的高要求与我对这份信任的不忍辜负。
有意思的是,由于我想写一本有趣的节日书,2021年4月,我交上去的三万字初稿是小说文体。刘沈君责编一边咬着牙觉得这写得太烂,一边还认真指导我改稿,委实是份宠溺。稿子到出版人这儿,他反复看看作者的名字,以为还有一个作者也叫黄元琪,给错样稿了。直到5月,在魏先生的办公室中,长谈后我才骤然明白历史溯源、古俗回顾、旧时传统结合实地、目见人们是如何过节的、穿什么、吃什么,又发生着什么样的故事,这般如此还是可以把新书写得很有趣,同时也将文化浓度与可读性用新的笔法做到了平衡。
作为一个热爱旅行的作者,行万里路是骨子里的痴念。除了大量翻阅论文资料,请教专家们,车轮滚滚带我去远方过节。Miumiu女士是陪伴我远行取材时期最久的闺蜜。她怀揣着对中国村镇的热爱,发起了百镇计划。这与我要勘察原汁原味的民俗不谋而合,于是我们结伴而行。她开着车,我们彼此曾迎着星月穿过了广袤苍凉的塔莎古道,也曾误入布朗千年古寨,无计划地留宿。除了出版社知晓这个项目,长久地创作保密内容难免孤寂,她是前行道路上相信相依的拐杖。我的另一位取材旅伴是我的父亲。父母与先生并不放心我偶尔的独自出行,于是父亲陪我在溽热的秭归过了端午,也在湿冷的贵州见证了侗年。
还遇到了很多贵人。很久以前,便听过一位作家说的话:“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我想我便是那个被全世界帮助的幸运儿。虽然经历了节日活动被频繁取消、灵感枯竭等挫折,但哪怕表演类活动取消,也能遇到淳朴热情的当地人带我去他们家过节。
犹记得去年寒冬,已经闭关写书七个月的我即将完成最后一个侗年章节,就差最后两千字的时候我的大脑再也无法组织语言,情绪几近奔溃。大晚上,我的责编刘女士陪我打电话闲聊说有趣的事情,直至我神经完全放松下来一鼓作气地交稿。我当时便写下一句话作为记录:“如果这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她是搀着我跑完最后八百米的人。”今年酷暑,质检已过的《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迎来了额外的审核。我硬着头皮请几位专家审读。没想到,但也毫不意外的是,每位专家都特别爽气和热情地帮助我,并给出专业的意见。一个曾让我彻夜难眠的小困难就这样被轻易克服。
八月底,拿到样书时,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常规胶版纸并不能很好地还原照片配图的颜色,这样的话,我现场拍摄的人文摄影便大为失色。若重新开版印刷实在损失不起。责编刘女士花了一周和各部门协调沟通找到了可执行的方法。我们换了比铜版纸更贵的镀膜纸作为内页纸张。这种镀膜纸有个很好听的名字:超滑樱花。
在这样一路磕磕碰碰下,《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我的新书终于在九月底面世了。
从来没有一本书能随随便便被出版,就像没有一个梦想能随随便便被实现。我本来想列举一份感谢清单,却深怕漏了任何一人,那样太过于失礼。我的贵人们都收到了我的私下感谢,我会铭记这些帮助一生。
最后,希望读者们能喜欢这本书,我相信阅读它会给你带来愉悦的感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七七摄影艺术社”(ID:sevenphoto77)。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