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花十三
山西,東為太行山脈,北以長城與內蒙為界,西南為滾滾黃河,春秋之終又歷三家分晉,故稱山右、河東、三晉及表裏山河。壬寅仲夏,長浸於古代繪畫器物洞窟研究的吳地畫師林桐先生決意攜小徒自長居之地臨安城出發遠赴山西,完成夙願——一探表裏山河之佛光古跡……
第一日抵太原府,博物院內見晉侯鳥尊、侯馬盟書、廟底溝彩陶罐等鎮館之寶,驚異於其構思奇巧,形制絕倫,恍惚似見鳳鳥騰空。
漢彩繪雁魚銅燈
35.5cm×15.5cm
大美宋園晉祠正門東開,且位於中軸之上,全不似蘇杭名園正門南開,且遠離軸線。祠院見難老泉長流不竭、永錫難老,長生萍濃翠如玉,四季常青。林桐言於徒:人生易老天難老。自盤古開天以來,難老泉水湧注人間,奔流不息,《山海經》中「懸甕之山,晉水出焉」一句所載甚是。徒點頭稱是。二人再去圍觀祠中齊年古柏,此周柏距今 3000 餘年,當有「長生不老」之譽。
晉祠
34cm×35cm
古柏行
76cm×36cm
這侍女莫不是哭了?徒驚呼。林桐循聲探去,即見當年為伶人梅蘭芳癡迷三月的花旦女戲像。哭之笑之,林桐嘆曰,多是人前笑人後哭,藝者難為,非畹華先生這等梨園沉浮一生者不能解。
戲
34.5cm×21.5cm
於五臺最高點翻下,尋民宅夜宿一晚,忽雷聲震天,風雨大作。徒大喜曰:羅睺羅尊者顯了,一旁林桐則暗憂行路難。第二日放晴即行往金閣寺,旋即暴風驟雨,洶湧更甚前夜。山道上,車如船行於汪洋,地面水汽猛漲,煙塵滾滾似海浪奔騰而來,閃電如龍,人皆踏雲而行。徒曰:昔文殊菩薩騎青獅,如遇雨何得以避?林桐道:《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曾列普降甘雨法,如「以大麥、油麻、蝦、墓膏脂也,於龍池側作護摩三夜,天即降大雨」。既可降雨,當能止雨,民間又有誦「摩利支天心咒」止雨成功先例,或是巧合。究竟巧合還是心誠,佛緣到時不言自明。
待雲歇雨止,陽光刺破雲層,山體落斑駁陰翳。山坳內眾寺院積水深厚,甫一開門,黃泥漿滾滾而出似黃河奔湧,二人目瞪口呆,都道一生未見此奇景。
五臺遇雨
17cm×34.5cm
渡
72cm×38cm
五臺雪霽
34cm×69.5cm
林桐猶記梁氏言應縣有三寶,一為應縣木塔,二為淨土寺天宮藻井,三為淨土寺遼代石獅。淨土寺,塔院北門後村落中,雨後泥濘不堪,林桐二人跳水坑前行。未曾想到比起碩大釋迦塔,淨土寺竟小到如此不起眼,惟余迷你大雄寶殿及更小的遼金配殿。
自由的天空
17cm×17cm
林桐二人問村民:可是供奉淨土宗?村民答:非也。原往生超度之地。寶殿門開,有花貓躥出,審視二人。林桐與之對視後俯身問:可否帶我二人一探應縣之寶?花貓沉吟片刻,頷首示意二人隨其進門。花貓仰天,長嘯一聲,八門九星天宮樓閣現於師徒眼前,其精美絕倫縱是如今 3D技術也難實現,二人不由呆了半晌。而花貓卻消失了。井頂盤二條五爪三足龍戲紅珠,倒不似遼金所為。
聞法
17cm×17cm
徒問:遼獅有何特異?石獅稱寶,歷來罕有。林桐曰:聽聞該獅披頭散髮,全然不似漢地獅。寺內長久無人,二人四處尋獅不得,心有戚戚,突聽一聲貓語,似提供線索。循聲探去,終見兩只臉頰早被削平的石獅,委身殿中一暗角,仿若被遺忘。果然似白人美女波浪長髮,又似非洲族裔臟辮,只可惜眉眼全無,毀壞殆盡。卻見花貓蹲立於獅前,神情悲憫,欲言又止,似見過那對石獅被毀前的神氣。
庇法
17cm×17cm
赴中都故城雙林寺,不辨年代。惟一「姑姑之碑」可知造於北宋。林桐曰:若在江南一地得遇一宋碑,需舉市供奉。而在三晉一地卻很是稀松平常,這表裏山河之深沉,果然得了。二人陸續參見唐槐、明鐘、韋馱像、千手觀音像,繞至寺外,見石壁彈孔斑駁,不知可否當年為閻督軍練兵所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雙林寺十八羅漢
34cm×17cm×18
雙林寺韋馱菩薩
17cm×17cm
又至靈石唐資壽寺,終見傳說中明清水陸壁畫,線條粗簡豪放,色彩栩栩。元末風格粉本,衣紋藏頭露尾,其中天龍八部像四身精湛異常。
此行要旨為一見傳奇的十八羅漢塑像真容。林桐猶記三十年前資壽盜寶大案,當年十六尊羅漢及兩尊童子之頭顱悉數被販至海外。輾轉數年,再被愛國臺商尋回完璧歸趙,為大匠人郭成保修復。郭家手藝世傳,有清朝道光年間資壽寺維修時遺留舊礦彩,與十八羅漢顏色完全吻合。
小徒初聽此奇聞,再看兩童子脖頸處,絲毫不見曾有斷裂之痕,一時感慨無言。
橫屏欣賞效果更佳
資壽寺十八羅漢
34.5cm×188cm
再赴郝洞村鎮國寺,直奔萬佛殿見十一尊五代彩塑原作。僧介紹:除莫高窟尚存少量五代彩塑,此鎮國寺彩塑已是絕版。而這萬佛殿,也是世上佛寺中現存唯三五代建築之一。
橫屏欣賞效果更佳
鎮國寺四大天王
35cm×138cm
二人又於碑亭見五代半截碑,文字殘缺,隱約辨識,大抵記了些北漢小朝廷的宮鬥往事。而紅磚鐘樓內懸一金代皇統千年鑄鐵古鐘。傳聞鐘聲起,數十里可聞。現下供為文保,只可仰觀,擊之不得。
萬佛殿大門口,一隻三花貓兀自玩著顆紅棗,兩只胖爪撥來撥去,欲捧不得,全然不在意往來香火客步履匆匆。
護法
69cm×44cm
最後一日,至「民間故宮」靈石王家大院。太原王氏後人王實自元朝遷入,鬻豆腐白手起家,由農至商,由商至官。大院經明清兩朝、歷 300 餘年修成,五巷六堡一街依山而建,當初 88 座院落群各具特色,無一雷同。長幼尊卑,男女有別,官宦門第,宗法威嚴。經清朝末戰亂飢荒,部分祖宅變賣,惟余高家崖、紅門堡院落與王氏宗祠。
徒曰:簡直一座小城池。門外大紅燈籠高懸,想必生活在此多有壓抑,電影里的故事怕是真的。林桐道:電影小說,不可盡信。當初晉中喬家大院,原本並無懸燈習俗,拍電影選了那一處場景,要添置視覺符號,紅燈籠最中國最隱喻。誰料這一掛上就再沒摘下來。或許是屋因戲紅,覺掛紅燈亦無不可,久而久之也便成了風景。誰知這王家大院可是也受了啓發,難說又是「天下大同」。
景區旅遊資料上,各大影視劇組在此取景照片,戲雖播了,只是再無當年之影響。二人四處轉轉,想此等煌煌大邸,後人也都如鳥獸散,一時唏噓。往日榮光終成遺跡,輝煌難復。
八千里路雲和月,無論江南中原,終究人來人去人不見,不能一瞬,又有何分別?而惟此表裏山河,蜿蜒宏灌,天地萬物逆旅,光陰百代過客,伴湟水奔流浩浩湯湯,綿延無有終時……
雪夜訪君
76cm×36cm
松風引
76cm×36cm
坐忘雲天
76cm×36cm
禮佛圖
76cm×37cm
以上圖文內容節選自展覽畫冊《表裏山河錄——成軍山西圖跡》,更多精彩內容於書中繼續⋯⋯
实拍書影
展覽音樂
點擊CD播放音樂
山河跡
詞:花十三
曲:易 軍
唱:易 軍
編曲:易 軍、花十三
錄音:易 軍
混音:易 軍、花十三
女聲:花十三
採樣: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小青馬》、晉劇《日月圖》
點擊下方顯示歌詞
關於藝術家
成軍
Cheng Jun
成軍,字林桐,號煮石齋主人,1971年生,江蘇淮安人。擅山水、人物、花鳥,兼工書法。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碩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國際美術家協會理事、杭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學院訪問學者、麗水學院中國青瓷研究院客座教授、河北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作品曾獲:紀念葉淺予誕辰110周年“瀟灑桐廬”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中國美協)、“悲鴻精神”全國中國畫大展優秀獎(中國美協)、“寫意·蘇州”中國畫雙年展入會資格(中國美協)等獎項。
多次在南京、杭州、上海等地舉辦個展。有《唯美新視界——成軍水墨人物畫精品集》(福建美術出版社),《藝術家工作室·成軍卷》(古吳軒出版社),《當代中國畫庫》山水卷、花鳥卷、人物卷(河南美術出版社),《名家教你畫蘭花》等個人專輯出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履道堂”(ID:yiziru666)。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