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破土动工
📌 X美术馆迁址,新馆预计2023年4月落成
📌 “印度现代建筑之父”巴克里斯纳·多西逝世
📌 卡普瓦妮·基万将代表加拿大参加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
📌 约翰·亚康法将代表英国参加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
📌 格雷格·波多维兹担任惠特尼独立研究项目主管
📌 犹太家族后裔就两亿美元毕加索画作起诉古根海姆博物馆
📌 施博尔画廊宣布代理艺术家孙一钿
编辑 / 黎扬扬、Freya、武颖
图片致谢相关艺术机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破土动工
故宫北院区鸟瞰效果图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2022年12月30日,立项筹备近十年之久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正式破土动工。项目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西北旺镇的西玉河村,距离故宫博物院30多公里。故宫北院项目总用地面积11.56公顷,总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整体建筑南面临水,北面叠山,金顶建筑形成一条轴线,作为整个建筑体量的中枢,红墙黄瓦的故宫元素凸显。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宫殿群,占地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据了解,目前故宫博物院共有文物1863404件。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表示,过去很多文物因为展出的环境、条件不够,都没能在故宫展出,必须建立一个现代的博物馆来展示这180多万件文物。新博物馆建成后,有12个展厅,约350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展览展出条件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提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故宫北院区拟建成文物展示中心、文物修复中心、文物展厅、文物周转库房以及宫廷园艺中心,并将设立国际文物修复平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目前故宫北院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在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
02
X美术馆迁址,新馆预计2023年4月落成
X美术馆新馆效果图
图源:X美术馆
X美术馆将进行整体搬迁至北京市朝阳区半截塔路53号朗园STATIONE1栋(10号库)。新馆空间建造由不也设计工作室建筑事务所担纲设计,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外部空间将全面升级,预计于2023年4月落成。
与原馆相比,X美术馆新馆扩大了展览空间面积,也预留了充分的公共活动空间。除了美术馆自营商店外,品牌咖啡厅和餐厅也将同步入驻。设计团队结合老厂房的线性体量,提出“游谷”概念,在室内创造了一条直通天光的“峡谷”作为参观主动线,串起两侧错落“山体”内的展厅等功能空间。在“峡谷”与“山体”间的往复穿梭会给观众带来一种仿若置身户外的感受,在充分利用原建筑丰沛自然采光的同时,也为展览与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可能性。
X美术馆搬迁后的开馆首展将呈现粉色主题的馆藏展“少女的收藏 101” (X PINK 101),囊括来自尼古拉斯·帕蒂 (Nicholas Party) 、克里斯蒂娜·夸尔斯 (Christina Quarles) 、张子飘等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
此次开馆展呈现的部分作品来自于女性藏家的收藏。展览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当代艺术发展史中近百年的脉络并行一一从二十年代的当代先驱女性艺术家海蒂·布赫 (Heidi Bucher) 到千禧世代的克里斯蒂娜·夸尔斯,展览触及纺织面料与女性劳作,躯体、性別、种族与身份,以及超现实景观等话题。X美术馆新馆展览将通过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和其相关的个体及民族记忆出发,探索这个时代的多元文化形态。
03
“印度现代建筑之父”巴克里斯纳·多西逝世
巴克里斯纳·多西
摄影:Gauri Gill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印度杰出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巴克里斯纳·多西 (Balkrishna Vithaldas Doshi) 于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当地时间2023年1月24日逝世,享年95岁。
巴克里斯纳·多西1927年出生于印度浦那,祖父辈两代人均从事家具业。多西从小展露出对空间比例非凡的理解力。1950年从孟买的Sir J.J.建筑学院毕业后,多西在巴黎勒·柯布西耶的工作室工作。1954年回到印度,多西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Vastushilpa(意为“环境设计”)。1962年,多西与建筑师路易斯·康 (Louis Kahn) 一起合作设计了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之后他们又持续合作了十余年。
多西对建筑的社区意识十分强烈,“我的使命就是为社会最底层人群提供适宜的住所”,多西表示。1982年,受印多尔发展局的委托,多西帮助成千上万流落街头的人解决住房严重短缺的问题,开启了阿冉亚低造价住宅计划,为经济弱势群体提供了居身之所。房子的基本结构非常简单,约占地30平方米,用砖块打造地基,有厕所,能通水、通电。正因其形态简单,所以留出了变化的可能性。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房屋进行扩建,满足自家需求以提高生活质量。
多西的职业生涯留下了100多个建筑遗产,包括桑伽事务所、CEPT大学建筑学院、侯赛因画廊、泰戈尔纪念馆等。多西在塑造整个印度和国际上的建筑话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探索了人类生活基本需求,个体与文化、社会传统之间的关系。多西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印度建筑师;2022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皇家金奖。多西改变了印度建筑的面貌,被称为“印度现代建筑之父”。
04
卡普瓦妮·基万将代表加拿大参加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
卡普瓦妮·基万
摄影:© Bertille Chére
艺术家卡普瓦妮·基万 (Kapwani Kiwanga) 将代表加拿大参加2024年举行的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她将是第一位在加拿大馆展出的黑人女性艺术家,也是继斯坦·道格拉斯 (Stan Douglas) 之后,第二位入选加拿大馆的黑人艺术家。
卡普瓦妮·基万1978年出生于加拿大,现居巴黎。她的实践通常来自广泛的档案研究,通过表演、影像、声音、照片、雕塑和装置,基万的极简主义作品揭示了被忽视的记忆和不对等权利的内部运作。在过去的作品中,基万关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十八世纪美国北部城市为限制黑人流动而实施的“灯笼法”,以及外交活动中涉及非洲独立相关的花卉装饰图像。
加拿大馆策展人加埃塔纳·韦尔纳 (Gaëtane Verna) 说,“基万对艺术作为催化剂的功能很感兴趣,它能够揭示和解决我们共同的历史中另类的、经常被沉默和边缘化的社会政治叙事。”她相信基万的项目“无疑会超越她所选择的材料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基万赢得了许多世界级艺术家奖项,包括2018年的索贝艺术奖 (Sobey Art Award),2020年的马塞尔·杜尚奖 (Prix Marcel Duchamp),以及2022年的苏黎世艺术奖 (Zurich Art Prize)。她曾在纽约的新美术馆 (New Museum) 、鹿特丹的梅利艺术学院 (Kunstinstituut Melly) 、慕尼黑的艺术之家 (Haus der Kunst) 、多伦多的发电厂 (Power Plant) 、南伦敦画廊 (South London Gallery) 和巴黎国家影像美术馆 (Jeu de Paume) 举办过个展。去年,她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
05
约翰·亚康法将代表英国参加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
约翰·亚康法
加纳裔英国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约翰·亚康法 (John Akomfrah) 将代表英国参加2024年举行的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亚康法以其围绕帝国主义、移民、奴隶制、种族不公正和气候变化等主题的电影装置而闻名。
亚康法于1957年出生于加纳的阿克拉 (Accra) ,儿童时期跟随家人躲避政治动荡而来到英国。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黑色音频电影团体” (Black Audio Film Collective) 的成员首次崭露头角,他的作品重新定义了英国黑人在媒体中的地位。亚康法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紫色》(Purple, 2017),一部围绕气候危机的沉浸式六屏影像作品;《迷魂海》(Vertigo Sea, 2015),将捕鲸业及其伴随的暴力与移民危险渡海的悲惨经历进行了对话;三屏视频装置《未完成的对话》(The Unfinished Conversation,2012) 讲述了英籍牙买加文化理论家和活动家斯图尔特·霍尔 (Stuart Hall) 的故事;以及聚焦战后英国移民经历的《记忆女神》(Mnemosyne, 2010)。2017年,他被授予英国艺术世界奖 (Artes Mundi prize)。今年年初,他被封为爵士,以表彰其对艺术的贡献。
亚康法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次邀请是对过去数十年来与我一同合作的所有人的认可,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是他们让我的工作成为可能。我很高兴有机会探索威尼斯双年展及其所代表的国家的复杂历史和意义。”
06
格雷格·波多维兹担任惠特尼独立研究项目主管
Gregg Bordowitz
摄影:Justin Bettman
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宣布,自2月1日起,其备受推崇的独立研究项目 (ISP) 将由艺术家、作家、活动家、教育家格雷格·波多维兹 (Gregg Bordowitz) 担任主管。自1968年来,独立研究项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艺术史家和批评家。项目提供纯艺术、策展、艺术史和批判性写作的讨论性课程。波多维兹曾是此项目1985-86年的项目成员,也是项目多年的客座教授。前任项目主管罗恩·克拉克 (Ron Clark) 即将退休,他已担任这一职位超过50年。
波多维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录像/电影艺术家集体Testing the Limits和Diva TV,旨在通过纪录片和影像艺术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支持。他的作品曾在惠特尼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等机构展出。在接受惠特尼的职位前,波多维兹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任教,在进入此学院后的二十五年后,他成为了电影系系主任,而后于2013年成为学院低修业纯艺术硕士项目的首位主任。
惠特尼博物馆馆长亚当·维恩伯格 (Adam D. Weinberg)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让一位艺术家来担任独立研究项目主管是十分重要的,此项目一直以来专注于针对下一代创造者的项目。格雷格是一个理想的继任者,他能用他丰富的批判性理论、艺术史和策展知识帮助项目进入新的篇章。”
07
犹太家族后裔就两亿美元毕加索画作起诉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加索,《熨衣服的女人》,1904
图片来自古根海姆博物馆
逃离纳粹德国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卡尔·阿德勒 (Karl Adler) 和罗西·雅各比 (Rosi Jacobi) 的后代于1月20日在曼哈顿最高法院对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提起诉讼,要求后者归还一幅价值2亿美元的毕加索画作《熨衣服的女人》 (Woman Ironing,1904)。这是一幅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画作,自1978年以来一直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示。
阿德勒和雅各比的曾孙托马斯·本尼格森 (Thomas Bennigson) 在诉讼声明中称,阿德勒曾经营一家皮革公司,他于1916年从慕尼黑画廊主海因里希·坦豪斯 (Heinrich Thannhauser) 手中买下这幅画,但在1938年和家人离开纳粹德国时以约九分之一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海因里希的儿子贾斯汀·坦豪斯 (Justin Thannhauser) 。本尼格森认为,阿德勒是在1935年颁布的反犹太法律《纽伦堡法案》和剥夺移民财产的“逃亡税”的极大压力下,才以微薄的价格卖掉这幅画。而后,坦豪斯把画先后借给了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并于1963年承诺在他去世后将画作捐赠给古根海姆。自1978年以来,该作品一直由古根海姆博物馆收藏。
2021年,阿德勒和雅各比的后人根据国会2016年通过的《大屠杀期间被掠夺艺术品归还法案》(Holocaust Expropriated Art Recovery Act) 的规定,要求博物馆归还该作品。古根海姆则认为阿德勒和坦豪斯之间的交易是一次“在有长期稳定关系的两方之间的公平交易”。
08
施博尔画廊宣布代理艺术家孙一钿
孙一钿
摄影:© 杜宇宙
施博尔画廊 (Esther Schipper) 宣布代理艺术家孙一钿,并将于2023年柏林画廊周 (Gallery Weekend Berlin) 期间,为其举办在施博尔的首次个展。目前,孙一钿由施博尔画廊与上海BANK画廊共同代理。
孙一钿1991年出生于中国浙江,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18年获得油画系硕士学位,目前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于北京生活和工作。
孙一钿擅于在绘画中表现各种批量生产的物品,作品通常基于艺术家自己拍摄的照片,充气玩具和被割断的玩偶头部是常见的主题,在斑斓的丙烯颜料之下,物品的表面闪闪发亮,时常带有因闪光灯照射而产生的光斑。作品的美学有关绘画过程的特质:细节处,摄影的精确性消失了,呈现出娴熟技法描绘出的色彩效果,在精巧的安排之下有意地引诱着我们的凝视——当中的细微与敏锐使作品存在于具象与抽象持续角逐的领域之中。
画面的图像与孙一钿的处理手法完美契合:玩具的塑料外壳、摄影的再现和画布的扁平融合在一起,在个体表达和独特性息息相关的传统媒介中,以柔和的方式描画量产之物。孙一钿对比例的运用进而令人关注作品中感染力与平庸滥调之间的内在张力:物品在画面中被放大到与人相若的比例,它们用巨大的眼睛凝视着我们,仿佛被眼前新发现的富丽堂皇所迷惑。
施博尔画廊于1989年成立于德国科隆,以瞬息性和时间性的概念项目而闻名,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与众多跨领域艺术家长久而持续的合作。施博尔画廊于1995年在柏林开启项目空间,1997年将全部业务转移至柏林,2017年春搬入新址,并于2018年在空间中创立书店。2019年,画廊成立三十周年。施博尔画廊现代理45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及艺术家遗产,包括:罗莎·巴尔巴 (Rosa Barba) 、史蒂芬·波塔兰艺术遗产 (The Estate of Stefan Bertalan) 、马丁·博伊斯 (Martin Boyce) 、藤原西芒 (Simon Fujiwara) 、瑞安·甘德 (Ryan Gander) 、普遍概念艺术遗产 (The Estate of General Idea) 、 皮埃尔·于热 (Pierre Huyghe) 、加布里埃尔·库里 (Gabriel Kuri) 、雅克·雷纳 (Jac Leirner) 、刘野、弗罗林·米特洛伊艺术遗产 (The Estate of Florin Mitroi) 、罗曼·昂达克 (Roman Ondak) 、菲利普·帕雷诺 (Philippe Parreno) 、乌戈·罗迪纳 (Ugo Rondinone) 、茱莉亚·谢尔 (Julia Scher) 、提诺·赛格尔 (Tino Sehgal) 、黑特·史德耶尔 (Hito Steyerl) 和陶辉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t Ba Ba”(ID:Art-Ba-B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