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循环往复的时间4」 德国艺术家在武夷

2022年12月「循环往复的时间4」 德国艺术家在武夷




   

前 言

世上有些事,执掌起来有趣,过后回想起来更是耐人寻味;世上还有些事,看似平淡,却寓意深长,且随时间推移更彰显意蕴之深邃;世上更有些事,完成之日即是又一开端之时,绵延似无尽期,影响所及,远非当事人所能料。我兀自思忖,所谓历史,盖由诸如此类之事件构成亦未可知。


2005年深秋,于闽北偏远之一隅,“意象武夷”——亦称“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庶几便是这样一次事件。来自中国和德国处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80余位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翻译家济济然聚武夷于一堂,同气相吸,同声相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相聚旬日,游目骋怀,吟诗作画,朝作夕息,寄情山水间,谈笑皆鸿儒,“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极尽酣畅淋漓之情状,大可圈点。

“意象武夷”寻本溯源,初议于2004年岁末,复议于2005年伊始。诸多好事者相约武夷,围炉夜谈,出谋划策。或娓娓道来,或慷慨陈词;突发奇想者有之,推波助澜者亦有之。于运筹帷幄间,活动渐露端倪。未几,便得以起步前行,犹如漫漫长途,一程兼一程,长亭复短亭。诸事掌理得有条不紊,不徐不疾。我则受命遴选邀约德国艺术家入围武夷事宜。是年,频繁穿梭于德国全境,数次往返于中德之间,为不辱使命,未敢稍有懈怠。犹忆某日,时值初夏,我正驱车疾驰于德国高速路上,忽接从万里之遥追来的电话,一连串被邀中国艺术家的名字蹦入耳朵,我则以受邀之德国艺术家名字一一告知,传来对方之惊呼声,料想当不亦乐乎。此一瞬间,不啻天涯咫尺,武夷恍若眼前。


及至200511月末,活动如期拉开序幕,逾旬日,诸事遂顺,功德圆满,皆大欢喜。箇中详情,本书已一一备述,兹不赘述。惟可记之,当于结束之后,我在上海浦东机场送别最后一位德国友人,欣慰之情自不待言,却也裹挟着几多惆怅。临别憬然,对我而言,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更具价值。明乎此,我便又有了今年初的德国之行。时值三月,德国汉堡,春寒料峭,银装素裹。匀净无痕的皑皑白雪,一如我的心情。于是,柏林、德累斯顿、慕尼黑……我又开始了新一轮奔波。好消息接踵而来,其间还不断有意外的惊喜。然后,将是中德艺术家的又一次相聚,并由此派生出更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前言”者,居全书之冠也。兹事体大,岂我所能胜任。但既固辞不允,只得从命。正如司马迁所云:“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感事兴言,聊表心迹而已,权充前言,敢有所辞。


苏笑柏
   
20065
   
于上海三闲画室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艺术家




杰瑞·切柳克



   
Jerry Zeniuk
 

1945年出生于德国巴道维克。1950年,他随父母移民到美国,在科罗拉多州长大。学习结束后,他搬到了纽约,1972年在Paley & Lowe画廊举办了他的第一个个人展览。

后来常住在慕尼黑,经常在昆美术馆展出。

1992年至2010年,他在慕尼黑Bildende Akademie der Bildende Künste任教。

1999年,他在慕尼黑伦巴赫豪斯博物馆、温特图尔艺术博物馆和卡塞尔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自己的作品回顾展。当时出版了一份全面的目录。

2004年,他的水彩画回顾展在卡尔斯鲁厄美术馆举行。

2005年 “意向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

2006-2007年 “碧水丹山——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中国上海美术馆、北京三尚当代艺术馆、德国吕贝克美术馆。

2012年5月,他的作品展在奥格斯堡博物馆开幕。

在2013/2014计划在威斯巴登博物馆和许多其他相关机构,如奥格斯堡博物馆,威斯巴登博物馆,波恩艺术博物馆,布雷玛艺术博物馆,安堡艺术博物馆,路易斯安那博物馆,胡勒贝克国家博物馆等等,在同一城市,里士满的弗吉尼亚美术馆和沙弗顿的马斯洛收藏馆都展出了他的作品。

杰瑞·切柳克在上世纪70年代成名,当时他参加了1975年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基础绘画”展览。

从那时起,他的绘画已经从单色平面,其中几个色彩层被叠加,发展到并置对比色彩平面的组成。色彩对切柳克的绘画是必不可少的,而“美”在哲学上和视觉上都是他绘画的终极目标。他认为,颜色不仅是情感的载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反映了一般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他最近的油画作品使用不同颜色的圆或点或形式来创造颜色的互动,创造出一个特定的绘画空间。它们漂浮在白色或原始的画布上,但表明空间被保留的光所占据。这些点的边缘在某些情况下是锐利的,在另一些情况下是模糊的。

我们通过抽象看到的,都是色彩的排列,并且只有当这种排列在空间中产生出某种意义时,它才与像墙那样的平面区分开来。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感觉,同时又避免沦为它的牺牲品。色彩富含情感,但是它们必须得到排列,否则它们只是浪漫的、敏感的——更坏的是——装饰性的。然而,色彩经过排列以后,它们将可以触及到我们最不可思议的情感。比起自闭和嫉妒来,和谐和宁静是更好的情感……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

 

《绘画·武夷,2005 ,水彩,152 × 1080cm





   

 


   


吕笛格乐·拉斯特



   
Rüdiger Last
 

自由视觉艺术家,

杜塞尔多夫艺术家协会主席。


1946年出生在哈茨山麓的塔勒;

1973年埃森大学;

1974年以来担任自由视觉艺术家;

1974 -1986年埃森工作室;

1986-1992年科隆工作室;

1984-2013年贝都因/沃克卢兹工作室(F);

1995-1996年LAST/ZIVK,埃森当代艺术画廊;

1996年以来工作室Düsseldorf,艺术家工作室Sttarder Straße 5;

2004- 2011 Düsseldorf艺术家协会主席。


在他那被分为四部分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是不完全的、粗略的。它们以碎片的形式出现,渴望自身所欠缺的完整的外形容貌和细节的内部描绘。这是由纯粹的绘画所衍生出来的本质,其完整的特征是缺乏的。它和以运动和速度为特点的绘画的精神风格相符合。它们在那儿——又在同时的那一瞬间——消散逝去。它们是丙烯颜料和其他各种不同的绘画材料生成的瞬息短暂的有生命之物,这些有生命之物在还没有具体形成的时候就已经烟消云散,不知去往何处了。这些现象是这些画作的真正原本主题,即出现和消逝只在瞬息之间,绘画中间的相互交融和覆盖的部分,在一种情形下能够很快就转向另外一种情形。在这里,没有静止,没有一秒钟会稍作停留,你是如此美妙。这里只存在这样的认识:所有一切都屈服于短暂和易逝的本质,一种事物在瞬息之间就会演变为另外一种事物。在某些人看来,这种艺术使人们想起水彩画的技术。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无题一,2005 ,布面综合材料,100 × 100cm





   

 


   


马克思·乌里克



   
Max Uhlig
 

汉堡艺术学院、徳累斯顿艺术学院教授。德国最有代表性的表现派艺术家之一。

1937年生于德累斯顿,毕业于德累斯顿美术大学,在德国艺术学院读硕士。1998年,马克斯·乌里克获得了萨克森艺术学院的汉斯·西奥·里希特奖。德国艺术家协会的成员。1995年至2002年,任教于德累斯顿美术大学。

1968年,开始创作版画,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马克斯·乌里克以平面艺术家的身份出现。1978年,马克斯·乌里克在德累斯顿美术馆首次展出了他具有个人色彩的画作。1994年至1999年乌里克参与重建马格德堡哥特式圣约翰教堂的玻璃窗。2014年,乌里克开始在陶努斯坦的德里克斯工作室在玻璃上作画。

展览

2014年“在自然面前成长”,艺术博物馆,马格德堡修道院

2013年“人与风景”,Käthe Kollwitz博物馆,科隆

2012年“纸上作品”,利奥波德宫,慕尼黑

2011年“马克斯·乌里克,克劳斯·魏登斯多夫纸上作品展”,勃兰登堡大学,科特布斯

2010年“GDR时代的艺术:三种非传统”,Loeper画廊,汉堡

2009年“与自然对话”,Klose画廊,埃森

2008年“画廊艺术家——安吉丽卡·巴特尔、马克斯·乌里克联展”,汉堡冯·洛佩尔画廊

2007年“绘画”宁波美术馆,宁波(中国);和莱昂哈迪博物馆,德累斯顿

2007年“风景”,赫克美术馆,开姆尼茨

2006年“此岸·彼岸——中德当代艺术家11人联展”,三闲艺术空间,上海

2006-2007年 “碧水丹山——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中国上海美术馆、北京三尚当代艺术馆、德国吕贝克美术馆

2005年 “意向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

2005年“头像.人物.风景”,Loeper画廊,汉堡

2003年“肖像和风景”,克洛泽画廊,埃森

2000年“头部研究+景观”,谢菲尔画廊,巴特霍姆堡

1999年“肖像”,斯特凡·罗普克画廊,科隆和加勒里亚·阿尔内斯·罗普克,马德里

1996年“普罗旺斯风景·新肖像”,Loeper画廊,汉堡

1995年“四十年”,莫斯布鲁克博物馆,勒沃库森

1994年“1945年后的德国画家”,布希·赖辛格博物馆,剑桥

1993年“头像与人物”,贝多芬大街画廊,杜塞尔多夫

1992年“图片、水彩和绘画”,Loeper画廊,汉堡

1991年“绘画和水彩画、绘画和图形”,莫斯布鲁克博物馆,勒沃库森

1989年“13位来自民主德国的画家”,昆斯塔尔·埃姆登

1986年“从博伊斯到斯特拉-国际图形”,Kupferstichkabinett,柏林

1985年“今日德累斯顿-1945年后的绘画和图形”,Döbele画廊,拉文斯堡

1984年“马克斯·乌里克-德累斯顿画家”,布鲁斯堡画廊,柏林/汉诺威

1981年“民主德国的绘画和图形”,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

1980年“绘画和图形”,中央核研究所,德累斯顿

1977年“德国艺术家精选水彩”,Sachsenplatz画廊,德累斯顿

1974年“民主德国25年的图形”,阿尔特斯博物馆,柏林

1972年“东德当代艺术”,西武美术馆,东京

1964年“8位年轻艺术家”,Centralne Biuro Wystaw,华沙

获奖

1987年获得民主德国艺术学院凯绥·珂勒惠支奖;

1991年第21届圣保罗国际双年展二等奖;

第10届挪威国际格拉菲克双年展弗雷德里克斯塔德金奖;

1998年Hans-Theo-Richter-Preis 和撒克逊勋章;

2003年州府德累斯顿艺术奖;

2006年杜塞尔多夫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艺术展艺术家艺术奖。

收藏

阿尔布斯塔德美术馆、阿尔滕堡州林德瑙博物馆、密歇根大学安娜堡美术馆、巴塞尔艺术博物馆、美国伯克利艺术博物馆、柏林艺术学院、新国家艺术学院,、土耳其博物馆、德国联邦议院、安东·乌尔里希公爵博物馆、不来梅美术馆、布达佩斯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美术馆、德累斯纳银行萨克森自由州(艺术基金)、德累斯奥斯萨克斯银行、德意志银行、大众银行、杜塞尔多夫荣誉院艺术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艺术馆、国家机构和个人收藏。

黑白或彩色,线条在其叠加的表现节奏中描绘了一幅广泛而清晰的作品的图像模式和简洁,这是一项发现。今天,马克斯·乌里克是150年前开始的现代艺术露天绘画时代的最后代表之一,但他的作品将其提升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

马克斯•伍里克的绘画介于抽象和形象之间。他的自然风景作品,如“Le Souten (grand)”和“de Col de Propiac的大风景”利用色彩形成了多个层次。不太引人注意的主题自然色调在伍里克的作品中几乎是单色的,蓝色背景、有力的黑色线条非常突出,表现了极强的书法特点。伍里克是以自然为主题的,但是这些画的特征却是对认识起主导作用的版画因素。自然或风景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但他有意识地避免接近平淡的自然主义,他的方法是用他的版画特点把画面的主题抽象开来,使这些画成为自然过程及其内在生命力的相似体和意象。无论是构图的版画元素和层次感,还是主题的无轮廓,都使得整个画面似乎在颤动、在召唤生命,表现出了一种隐藏在每一个主题内的运动和生机勃勃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同时又平淡深刻地题解了绘画过程。这正是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如此令人佩服的地方:这需要极敏锐的观察力和炙热的情感。他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在许多方面具有某些中国传统画的特点。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武夷系列之二,2005 ,布面油画,100 × 170cm



   

 


   


H·埃贝斯巴哈



   
Hartwig Ebersbach
 

新表现主义画派,当代最重要的信息主义代表之一。

1940年出生于德国茨威考。

1959年至1964年,在莱比锡美术学院(Hochschule für Grafik und Buchkunst)师从伯恩哈德·海西格。今天,他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信息主义代表之一。

1979年,开始在莱比锡美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

1981年至1983年,他是实验艺术家团体“37.2”的成员,也是莱比锡Freie Akademie der Künste(莱比锡独立艺术学院)的创始成员。自1996年以来,他一直是萨克森艺术学院和柏林艺术学院的成员。

哈特维格·埃贝斯巴哈(Hartwig Ebersbach)曾获得许多奖项和奖项,如1985年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奖(Kunstpreis der Künstler Düsseldorf)和2006年的鲁特林根杰格·拉特格布·普雷斯(Jerg Ratgeb Preis),2017年的马克斯·佩奇斯坦奖(荣誉奖)。

展览(选择)

1986年: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帆布屋安装他的莱比锡公寓

1992年和2002年:马格德堡艺术博物馆《亲爱的女人修道院》举办了大量展览。重要作品属于该博物馆的藏品,如《埃尔德布利茨二世》(2002年)

1996年:莱比锡美术博物馆回顾展

2005年 “意向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

2006-2007年 “碧水丹山——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中国上海美术馆、北京三尚当代艺术馆、德国吕贝克美术馆

2006年:莱比锡制造。来自城市的图像,埃塞尔博物馆-当代艺术,克洛斯特内堡/维也纳

2007年:《艺术激情》,埃塞尔博物馆-当代艺术,克洛斯特内堡/维也纳

2011年:焦点:抽象——埃塞尔收藏作品,埃塞尔博物馆——当代艺术,克洛斯特内堡/维也纳

2017年:面具背后,波茨坦巴贝里尼博物馆,GDR艺术家

埃贝斯巴哈的意图是有意避开形象与抽象之间的痕迹,给观察者的想象力以相应的发挥空间。

他那表现主义的、半抽象的、涂得非常浓厚的表达方式饱蘸着油彩,画作在总体上表现力更加强烈,极富表现主义和行为绘画的生命力。多层次浓厚的、雷酸盐的色块占据了整个画面结构,背景为亮色,明显是以书法为蓝本,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影响。色彩光亮,笔法激烈,看上去与哥本哈根、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画派有关。

这位艺术家有时用脚作画。所谓“脚书法”的事实说明,在他的作品里始终蕴藏着自由的、巨大的力量:

……如同梦境/我画她,显现她/呼吸,画样、符号/如同珍珠一般滴下/我的色彩/不要涂鸦,不要触摸/不用毛笔,不用手、脚/不敢触及/我要表示崇敬/神圣的。

埃贝斯巴哈曾在著名博物馆举办过全面的个展,如Kunstsammlung Zwickau(2015年)、莱比锡美术馆(2010年)、Städtische Kunstmuseum/Spendhaus Reutlingen(2006年)或马格德堡美术馆(2002年)。例如,他的作品可以在德国联邦议院、亚琛的路德维希国际艺术论坛、柏林国家博物馆、达姆施塔特黑西斯堡国家博物馆、奥地利克洛斯特内堡的桑姆隆埃塞尔博物馆或北京的日尚收藏馆找到。拥有真正的埃贝斯巴哈(Ebersbach)而引以为豪的著名机构和著名私人收藏的名单还在继续。

此外,莫斯科的丽思卡尔顿酒店和法兰克福的朱美拉广场酒店的房间都装饰着他的作品。在他的早期,这位艺术家主要以老大师的风格处理古典绘画。在20世纪60年代,一种色彩浓烈、令人欣喜若狂的绘画方式得到了发展,在整个80年代,这种绘画方式被视为对“新王尔德”(新王尔德)的欧洲风格的一种期待,在其对主题的示意性消解中,这种风格甚至被认为是民主德国艺术的一种独特的个人主义立场(Kunstpreis der Künstler Düsseldorf)。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武夷-跨上彩虹的骑士之二,2005 ,布面油画,180 × 150cm



   

 


   


HD·司拉德



   
Hans-Dieter Schrader
 

德国雕塑家、画家。


1945年出生于前东德图林根州的巴特克洛斯特劳斯尼茨。1965年至1969年,他在前汉堡应用艺术学院(Werkkunstschule Hamburg)学习(除其他外)建筑设计(在Max Herrmann Mahlmann的指导下)。司拉德于1969年在波恩的城市建设部画廊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展示了他的第一个系列作品Quadratreihungen(正方形序列),包括用有机玻璃制成的图纸和浮雕图片。次年,他继续创作他的Kubusreihungen(立方体序列),包括物体,丙烯画,素描和丝网印刷品。1972年,司拉德在安特卫普共同创立了艺术家团体国际建设性艺术工作组(AIFKG),其成员包括艺术家Ewerdt Hilgemann,Richard Paul Lohse,Marcello Morandini和François Morellet。直到1986年,他参加了国际土著联合会工作组在欧洲各国举行的六次专题讨论会。1973年,司拉德的作品Kugel im Kubus(立方体中的球体)引起了更多的兴趣,他在赢得汉堡艺术家的公开竞赛后受汉堡市委托创作;该作品安装在汉堡艺术协会的前院。1974年,司拉德参加了法国第10届芒通国际艺术双年展。

自1986年以来,Schrader一直在多特蒙德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设计系担任排版教授。他获得了多个奖项,例如 1990 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 Kultur aktuell(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当代文化)奖,以表彰公民行动小组的工作,该小组致力于保护雕塑 Kubus-Balance(立方体平衡);或者,在1991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立艺术奖。他受基尔州政府的委托,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德国馆展出他的装置作品Kubuskoog(立方体圩田)。2005年,司拉德应邀参加了在中国武夷山举行的中德绘画研讨会。次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北京奥运会景观雕塑大赛国际评审团成员。

展览:

1969年 国家体育场画廊,巴特戈德斯堡

1974年 Galerij Vecu, 安特卫普 (比利时) [与皮埃尔·德·普尔特尔]

1975年泽潘画廊,盖尔森基兴 [与皮埃尔·德·普尔特尔];贝克曼画廊,汉堡;贝尼亚米诺美术馆,圣雷莫 [与皮埃尔·德·普尔特雷合作]

1976年 Galleria Dei Mille, Bergamo  [與Pierre de Poortere合作]

1979年 广场画廊,瓦雷泽 [与皮埃尔·德·普尔特雷合作]

1983年斯坦朋克。汉堡艺术馆

1992年 多特蒙德奥斯特沃尔博物馆;威廉哈克博物馆,路德维希港

1994年 现代艺术博物馆,亨菲尔德

1995/1996年 立方体裂缝。埃姆舍塔尔博物馆,赫恩,弗洛特曼-哈伦,赫恩和赫恩各种公共场所的大型钢雕塑立方体裂缝 / 英戈尔施塔特艺术博物馆/ 汉塞斯塔特吕贝克艺术与文化博物馆和吕贝克博格洛斯特博物馆

1998/1999/2000年库布斯艺术中心。理查德-海兹曼博物馆,尼布尔/布伦斯比特尔市立画廊/基尔市立美术馆/盖尔森基兴市立博物馆/伦茨堡文化博物馆

2000年立方体和树木。阿加森堡宫;德国馆

2000年世博会,汉诺威(庭院)

2002年普隆宫艺术协会

2003年戈斯拉尔门切豪斯博物馆

2005年 “意向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

2006-2007年 “碧水丹山——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中国上海美术馆、北京三尚当代艺术馆、德国吕贝克美术馆

2006年 当代,奥伯比利格/特里尔(综合回顾展)

2010年 HD路德维希美术馆,科布伦斯,与今日美术馆合作(北京中国)

2014年立方体和裂缝,拜罗伊特美术馆,新拜罗伊特市政厅

公共空间

1973年 Kugel im Kubus(立方体球体),钢,汉堡艺术协会前院,汉堡美术馆,汉堡(至1990年);自1994年以来,安装在汉堡-哈尔堡的汉堡考古博物馆前

1977 立方体,不锈钢,汉堡

1978-80 Gestaltung eines Schulwegs(学校路径设计),白色,红色和黑色铺路石,由黑红色漆钢制成的立方体骨架,在汉堡Kurt-Tucholsky体育馆

1981 Steinspirale(石螺旋),花岗岩,在学校奥斯多夫体育馆,汉堡

1985年 Viereck und Viereck(四边形和四边形),Hünfeld市政公园。

1986 《维埃雷克与维埃雷克》,克莱因萨森美术馆;Viereck und Viereck,石勒苏益格宫国家博物馆外的钢铁雕塑公园

1987 Viereck und Viereck,Nortorf雕塑公园

1994 Viereck und Viereck, steel, Ingolstadt

1996 Kubuskoog(立方体圩田),木材,布伦斯比特尔Vorderdeich地区历史悠久的港口;立方体裂纹1-6号,钢,赫恩;立方体裂纹 4 + 5,钢,吕贝克

2000 弹性立方体,盖尔森基兴美术馆

2003 库布索奇泽特(立方体婚礼),钢铁,应用科学大学霍夫;斯特罗蒙根(流),不锈钢,希夫法尔察姆特(航运办公室),罗斯托克;立方体裂纹2,钢,由Sche授予宁基金会,拉梅尔斯贝格伯格鲍博物馆,戈斯拉尔(“年度戈斯拉尔雕塑”2003)

2005 Kubushochzeit, steel, Stormarn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Bad Oldesloe

2006 立方体裂纹 Nr. 8, 钢, 当代, 奥伯比利格/特里尔

2007 库布索奇泽特,钢铁,弗尔克林根

司拉德尤其以名为“立方体裂缝”的系列作品而闻名,这可能归因于混凝土艺术。

凭借其不寻常的棱角或尖锐形式,Schader的立方体裂缝最初被认为是外星人 - 无论是在城市环境中还是在乡村遇到。他们的影响因他使用信号红色而得到加强。

自1974年以来,Schrader一直致力于绘画,绘画,物品,装置,动画电影和雕塑,以探索“立方体作为艺术空间”的想法。某些雕塑(例如石膏中的雕塑)在艺术家的手塑造过程中生长,而其他雕塑(例如大理石制成的雕塑)通过用锤子和凿子凿成直到达到最终形式而减少,而施拉德的立方体裂缝则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出现。他将长方体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是立方体形状的空心钢体)解剖成单独的部分。施拉德于1995/96年在赫恩,英戈尔施塔特和吕贝克等城镇展出了他的第一个立方体裂缝所使用的长方体,应该被想象成三个2.5米的立方体,一个堆叠在另一个立方体上。施拉德将这些长方体形式切割成十二个部分:在每个城镇,他在各个公共场所分发了十二个部分中的六个,鲜红色,而其他六个则在每个城镇的博物馆展出。观众将它们视为不同的实体,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的活力和直接的象征性存在。但人们很快感觉到,这些物体必然是一个整体的独立部分,虽然在物理上不再存在,但仍然隐含地存在于它的每一个单独组成部分中。正如施拉德所评论的那样,“当然,决定每件作品的是被遗漏的内容。

采用植根于建设性具体艺术的方法,当施拉德开始构思一件艺术品时,他将自己置于规定的规则体系之下。在他的立方体裂缝的情况下,这相当于指定每个单独的元素都应该来自解剖长方体表面的系统过程。Cubecracks系列生动地说明了,虽然随之而来的形式语言可以合理地解释,但它不能从简单的演绎中发展出来。事实上,单个立方体裂缝当然不是偶然的产物:相反,艺术家有意识地选择他的剪裁,以创造让他印象最有趣的形式。它们是主观决定或他的艺术本能的产物。因此,钢体不仅仅是作为整体一部分的碎片形式;相反,每个人都发展了自己的美学影响和意义。

几乎不可能用单一元素或单个作品来定义施拉德的艺术。尽管如此,例如,对于名为Viereck und Viereck(四边形和四边形)的系列作品,出发点是一系列描绘两个下落立方体变化的图画,由两个四边形代表。“因此,活力不是形式的表达,而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安杰伊·图罗夫斯基)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6年,该系列的变体就已经安装在几个地方(东黑森州的Hünfeld,Hofbieber和Hilders),作为展览Kunststrasse Rhön(Rhön地区艺术小径)的一部分。

1999年,Schrader开始制作名为Elastic Cubes的系列作品。每个钢管都由八个方形截面钢管组装而成,足以让观众想象立方体的框架。在立方体的八个角上,两个方形截面钢元件通过轴或轴固定在一起 - 就像骨架上的接头一样。由于完全构建立方体所需的十二条边中的四条缺失,因此该边框架可能会扭曲或扭曲。因此,每个弹性立方体都假设自己独特的面貌,如果不是个人运动风格的话。“作为'人物',它们使我们几乎忘记了它们的构造方法,或者至少将其置于背景中。(克努特·尼弗斯)在描述弹性立方体的效果时,克劳斯·里(Klaus Reeh)写道:“氛围最终是施拉德的风格,与建筑师不同,他创作的雕塑在周围的空间中散发出强大而持久的存在感。凭借他的弹性立方体,他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特别的美学氛围,通过使用几乎不可能更简约的手段,并作为其简单性让我们感到惊讶的过程的一部分。"

2000年,施拉德在阿加森堡宫公园展出了一组名为《立方体和树木》的作品。在这里,立方体和长方体被简单地设想为由木材或铝制成的裸露骨架模型。可以看穿物体并减少物体的物质性。同时,鲜红色的框架将自然界中以前不起眼的场地变成了有机形式与几何抽象的纯度和清晰度之间具有挑战性甚至诗意的相遇的舞台。这些物品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进行摄影。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碧水丹山之一,2005 ,丙烯、油画棒/木板



   

 


   


D·冯·博依斯伯爵



   
Detlof Graf von Borries
 

1945年出生于德国莱法州。

艺术家,德国莱法州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莱法州艺术家协会主席,德国美茵兹艺术博览会主持策展人。


2005年应邀参加了“意向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2006-2007年 “碧水丹山——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中国上海美术馆、北京三尚当代艺术馆、德国吕贝克美术馆。


其作品大都为综合性绘画,材料多样。以风景、动物等自然形态为主现实性题材。作品展出和销售渠道周转于德国、荷兰、英国皇室或上流社交圈内,以及一个极小的世袭贵族圈內。


D.冯·博依斯伯爵在武夷山创作活动中采用了中国传统风景画的表现手法。艺术家把这种方法理解成德国式的意译,因为这些画使人感到它们是中国式的,而事实不是。之所以称之为意译,是因为画家在作品中像一个翻译那样努力把中国思想转换到德国现代的语言中。尤其是如果人们看到主题与自由、开放的画面之间的关系,这点就特别的显著。没有三维的深度空间感,但具有层层的排列,从中产生出某种如同空间或风景的印象。他那使人感到陌生的作品是以拼画的形式出现的,所用的材料有象征着不存在的棉花。在中国传统中,曾经以云或雾表示对不存在的理解,这样他的想象力也包含了现实世界部分。现实部分结合着画中的局部成了变化莫测的风景感觉,使日常平庸的东西成了有趣的、令人惊奇的诗情,画中的局部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魔力。正像前面提出的艺术家一样,勃伊斯在他的作品中也是把两组传统线,现代绘画成就和中国水墨画的传统遗产以一种符合原来精神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发展成了完全新的东西:我试图特别着眼于占据所有中国风景画和水墨画的道家主题:存在与不存在,即人们熟知的阴与阳。我当然不能解开这个题目,因为它们是不可解开的,中国人自己也解不开。不存在总是以隐喻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以自己的方式作这方面的努力,因为这是一个迷人的思想,对我们西方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但对理解中国文化却又是绝对必要的。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九曲江上之促进中国旅游业,2005 ,综合材料,180×80cm



   

 


   

M·吕佩尔茨



   
Markus Lüpertz
 

德国第三代表现派领军人物,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授。1987年起任该艺术学院院长。

1941年出生于德国波门。

1956起在杜塞尔多艺术学院学习,

1961年起作为自由艺术家。

1962年迁居柏林,开始绘画生涯。

1966年发表-二十世纪艺术宣言;

1970年获罗马艺术大奖;

1970年获德国艺术评论家大奖;

1973年德国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大展;

1974年任德国卡尔斯厄尔艺术学院教授;

1977年组织第一届柏林双年展,退出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

1981年参加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

1981年萨尔斯堡艺术学院教授;

1982年纽约 出版纽约日记;画展-和海涅在一起;

1983年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授;

1987年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院长。

1988年获科林特艺术大奖。

1933年拒绝与巴塞里茨和基弗共同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全部作品由世界级大画廊Werner代理。

自1990年起在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举办画展。至今生活和工作在柏林市、杜塞尔多夫市。

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1941425日-)是一位德国画家、雕塑家、平面艺术家和作家。他还出版杂志,弹爵士钢琴。他是德国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主题具有暗示性的力量和古老的纪念性。吕佩尔兹坚持用他存在的原型陈述来捕捉表征的对象。他的艺术作品与新表现主义有关。世界顶尖级大画廊(科隆 Michael Werner画廊)是唯一代理M.呂佩尔茨艺术作品的一家画廊,作品藏于世界各大现代美术馆。世界财富杂志(Kapital)连续十五年把M.呂佩尔茨排在世界前一百名最优秀艺术家名单上。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吕佩尔茨在武夷山,2005 ,海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尚当代艺术馆”(ID:sanshang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