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后的购物中心空空如也?它好像是个例外

放开后的购物中心空空如也?它好像是个例外

2022年12月初,随着各地疫情防控的全面放开,期盼已久的自由行被纷纷提上日程。各大购物中心翘首以盼,幻想着纷至沓来的人潮。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所有人的脸。放开后,身边人一一感染,主动居家成为常态。商场仿佛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街区、商店、马路人烟稀少,地铁乘客数量呈断崖式下跌,人都去哪了?
早在圣诞来临之际,购物中心们便早早开始花式整活,圣诞美陈、圣诞促销、主题活动应有尽有,最后却事与愿违。门可罗雀成为既定事实,回暖还需时日。
但偏偏有那么一个地方,当别的购物中心还在为客流绞尽脑汁时,它却毫无压力地收割到一大批人流。今天要讲的主角便是外滩中央广场的德国圣诞市集。

从12月8日开始,外滩中央广场便以一场温暖、热情、传统的德国圣诞市集拉响了年末人气战。开市以来,人流络绎不绝,与想象中的市场“寒冬”形成鲜明对比。

平安夜及圣诞当天,预售票早早售罄。有网友反映,现场黄牛票更是从预售的20元一张卖到了100元一张,足见人气。

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它在一众购物中心中脱颖而出?德国圣诞市集究竟是何来头?跟随美仔的镜头,一起亲临现场一探究竟。


*拍摄时间:2022年12月29日,周四


异域文化的新奇感


提到圣诞市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流行于欧洲并且在圣诞前夕举行的集市,起源于中世纪晚期的德国和奥地利。

其中又以德国的最具规模和人气。德累斯顿圣诞市场、纽伦堡“圣婴”集市、多特蒙德圣诞集市等都是德国久负盛名的圣诞集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圣诞市集的举办场地通常在市政厅、大教堂、广场空地或是街道,大大小小的摊位各自售卖着节日物品,如圣诞装饰、热红酒、德国香肠等等。

除此之外,属于圣诞节的特殊装置同样不可或缺,花样繁多的圣诞树、彩灯瞬间拉满节日氛围。
别样的异域风情带给人们一份独特的新鲜感。

因此,久久未能出国的失落感在这里得到短暂的弥补。区别于传统新春的节日文化,德国圣诞市集带来了新的狂欢盛宴,也让游客一秒穿越欧洲,体验异域风貌的精彩。

不同的饮食选择,不同的节日装饰,不同的社群对话,让这场热闹市集风靡开来。


节日特有的氛围感


早两年,作为沪上知名的德国圣诞市集一直落地于外滩源,今年是首次进驻外滩中央广场的内庭。


外滩中央广场由中央大楼、美伦大楼、新康大楼和华侨大楼这四幢历史保护建筑构成。现在的中央大楼、美伦大楼(东部)位置曾是过去的中央商场。


*中央商场由塞法迪犹太人埃兹拉家族所有的新康洋行投资建造。上世纪40年代,一些小摊贩在中央路、新康路摆摊,由于价格低廉,生意异常火爆。后来,慢慢发展起来兼有室内商场与室外摊头的“规模”,市民叫这里中央商场。
此前通过修缮改造,留了老建筑的欧陆风格,增加穹顶、拱廊等建筑元素,将4组商业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外滩区域有特色的商业体验综合体。

这其中的玻璃穹顶尤为亮眼。12000盏炫彩LED灯珠在近4000平方米的玻璃穹顶上交相辉映,亦梦亦幻。


市集中,巨型圣诞树与周围的胡桃夹子点燃圣诞气氛,精致的风车与旋转木马成打卡必备。

除了充满节日气息的美陈装置,热红酒、德国香肠、德国糕点、烧烤、南美风味塔可饼等各国小吃同样诱惑十足。各家摊位上的香水、手工制品、珠宝、水晶球等收获大批客流驻足观赏。

置身德国圣诞市集的另一感受便是身边来往的外国人群,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仿佛真的身处国外一般。

   

开放聚集的社交感


抛开市集本身而言,疫情三年,隔离成为日常,线下近距离的对话社交俨然成了奢侈品。压抑许久的社交需求在骤然开放间瞬间爆发。

面对面的亲切感,零距离的体验感,美食、游戏、交流,不考虑口罩,放肆沉浸其中,久违的聚集邂逅此刻的欢乐,德国圣诞市集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社交要求。

当晚,人们流连于各种摊位之间,或是驻足欣赏美景,或是站立品尝美食,或是闲坐寒暄你我,似乎所有人都忘却了烦恼,尽情享受市集带来的美好与欢乐。


 

德国圣诞市集火热的原因还远不止于此。在现场的游客反映,璀璨的屋顶光芒夺目,不止好看还能遮风挡雨,规避了活动暂停的风险;德国人认为这是比较传统、正宗的德国圣诞市集,值得一逛;具有稀缺性,受到疫情影响,上海很少有如此规模的圣诞集市……



热闹的市集氛围带动了魔都难得的烟火气,让人们看到属于圣诞市集的流量密码。


值得一提的是,紧邻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作为顶流步行街人气却少得可怜,部分商户甚至出现闭店的情况。


拥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中央广场,在时光的洪流中经历了人潮的退却与建筑的整改,渴望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曾经的中央商场已然停留在记忆之中,崭新的中央广场正蓄势待发。德国圣诞集市的入驻让人看到外滩中央广场生命力的迸发,是一时的热闹,还是长久的规划,还需时间的验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可否认的是,德国圣诞集市带来的新奇感、氛围感与社交感刚好在这个时间点迎合了大众的场景需求,也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间碰撞的可能性。


— E N D —


✎ 撰 文 | Ja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创新说”(ID:CHINA-VM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