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青年设计之光 | Top12 陈林:不拘于建筑形式的表层逻辑,追求最真实地做设计!

亚洲青年设计之光 | Top12 陈林:不拘于建筑形式的表层逻辑,追求最真实地做设计!


             

亚洲青年设计之光是一项以传媒的视角对亚洲范围内具有出众设计思索和实践的青年设计翘楚展开观察的媒体计划。世界瞬息万变,设计与时俱进,唯有推陈出新,设计力量才能不断崛起与发展。我们相信,青年设计师拥有大胆的想法、更智性的设计思维、领先的表达工具,以及创新型的设计方式。“亚洲青年设计之光”,正是着力于发掘亚洲各国家(或地区)青年设计的领先者,借由媒体联合发声,让领先引领更多领先。

自10月17日“2022亚洲青年设计之光(中国内地)Top100”榜单公布起,组委会联合2022亚洲青年设计之光媒体观察团、特约观察员等人员组成评议小组,依据“项目原创性、创新能力、设计表达、行业影响、个人影响”等多项评审标准,对“中国内地Top100获奖设计师”进行综合评选,最终遴选出“2022亚洲青年设计之光(中国内地)Top12”。


                 

                 

尌林建筑事务所主创建筑师——陈林先生便是在众多优秀青年设计师中脱颖而出其中一位,并获得“2022亚洲青年设计之光(中国内地)Top12”的荣誉奖项!



                 

同时,他将与其他中国内地Top12获奖设计师于广州设计周期间角逐出唯一的“亚洲青年设计之光(中国内地)”,与另外来自十个国家(地区)的“亚洲青年设计之光”共同代表青年设计新兴力量,为亚洲青年设计发声!


               

亚洲青年设计之光是联合了30+设计行业内顶尖媒体机构共同发起执行的一项媒体计划,其中建筑档案是为纪录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的一个文化品牌,立足专业视角,以视频对话和文字纪录为主要工作手段,秉持传承建筑文化为己任的社会使命感。


               


                 


                 

邵兵建筑档案创始人/主编、城市记录者出品人。



                 

由邵兵先生在2016创立并担任主编的建筑档案,至2018年开始迈进平台构建阶段,以此,以此,建立了建筑档案的网站、微信小程序和APP平台,为更多的建筑师提供传播和传达自我的机会。



                 

“有故事、有思想、有作品”是建筑档案阐述与链接建筑与大众语言体系的价值大纲。以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的记录方式,致敬中国建筑师,致敬中国建筑。今日,组委会特邀联合发起机构建筑档案创始人/主编、亚洲青年设计之光媒体观察团成员邵兵老师为陈林先生进行媒体点评赋能,助力青年设计前行!


                   


                   

邵兵老师评语:建筑师陈林,身在杭州,有细腻而质朴的建筑表达,不拘泥于建筑形式的表层逻辑,而是构建属于本地生活的的建筑,关注“身体尺度与温度的即刻表达”,淬炼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空间日常性。


                   


                 


               

             

陈林,尌林建筑事务所主创建筑师,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师从王澍教授。读研期间工作于导师的业余建筑工作室,2014年毕业后在绿城GOA设计院工作一年。随后组建成立了尌林建筑事务所,并担任主创建筑师,开始独立做项目和建筑研究。

事务所从小规模的项目开始做起,关注乡村建构学、类型学,尊重建造的真实性和在地性,研究自然和建筑、人与环境、新与旧的相互关系,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新的建筑学领域。始终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富阳·阳陂湖湿地接待中心

尌林建筑事务所
               

△ 富阳·阳陂湖湿地接待中心  © 陈林

接待中心位于阳陂湖湿地公园南侧停车场附近,靠近富阳市中心,人流量较为集中,有很强的集散和接待性功能,建筑里面需要配套接待、咨询、售票、管理、办公、医务室、同时具备洗手间、母婴室、水饮售卖、休息等功能。



               

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功能的复合型很强。附近也设有游船和观光小火车停靠点,是阳陂湖湿地公园的重要集散地点和接待中心。

△ 富阳·阳陂湖湿地接待中心  © 陈林

在阳陂湖湿地项目中选择运用了装配式的建造方式,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是建造速度的需要。



               

普通框架结构建造方式周期较长,建造工序复杂,而装配式建筑属于可移动的轻型建筑,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架构,用地性质不受限,建造工序流程清晰,施工工艺好把握,精准度相对较高,关键是大幅提升了建造速度。

△ 富阳·阳陂湖湿地接待中心  © 陈林

其次是对环境的可持续的考量。



               

常规的建造方式在施工时对土地破坏较大,建筑拆除时耗费人力物力,而装配式建筑架空的形式不破坏土地,建筑拆走之后马上可以复绿,拆下来的材料也可以二次利用。

△ 富阳·阳陂湖湿地接待中心  © 陈林

最后是对传统建筑智慧的提取。接待中心与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的呼应不仅仅是在形式上,也在于建造的内部逻辑上。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所有独立的构件都用隼卯的方式连接,可拆装重组,可更换翻新,可修复迁移,属于最纯粹的装配式建筑。



                 

建筑与大地的连接方式也是轻巧的,直接放置在大地上,房子被拆除之后,原来的宅基地就可以变成自然地,耕种作物。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级的智慧。

拾云山房书屋

尌林建筑事务所
                 

△ 武义梁家山·拾云山房书屋  © 陈林

南边多山,山有深林。拾云山房位于浙江省金华武义县一处山林古村之中,村子保留了完整的夯土民居面貌,村中建筑依山势高差而建。

△ 武义梁家山·拾云山房书屋  © 陈林

为了把书屋的一部分空间留给村民,我们将一层设计成一个开放的架空空间,村民们可以在此喝茶聊天,同时首层与道路之间形成退让。



                 

书屋的二层则和儿童戏玩区在同一空间层面上,兼顾儿童玩耍与家长照顾。

△ 武义梁家山·拾云山房书屋  © 陈林

天井作为空间核心被安放在书屋中,尺度怡人。下雨时,雨水从天井落入书屋水池,在书屋就可以听到滴滴答答的声音;晴天时,阳光可以直接照射进来,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

△ 武义梁家山·拾云山房书屋  © 陈林

在书屋二层设计了两圈回字形的书架,一米左右的宽度,由首层结构架空悬挑而出。同时,书架上打开了很多洞口,让视线穿透,空气流动。

林语山房民宿酒店

尌林建筑事务所

△ 张家界马儿山·林语山房民宿酒店  © 陈林

远山作为关键要素,在空间中希望被以不同的方式观看感受:在建筑的下部分空间,山体是隐隐约约在树干间透出来,越往上行走,视野开阔的同时,连续的山屏也逐渐展现。



                 

同时通过客房的不同开窗方式,远山被引入的状态也不同,有长条卷轴式,有框景片段式,有连续断框画幅式,对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类型进行呼应。

△ 张家界马儿山·林语山房民宿酒店  © 陈林

建筑的立面材料我们更希望能具有在地性,回到自然与建造的关系上, 充分的利用当地有的材料,既控制建造成本又能方便地找到当地工匠施工。

在结构的选择上,我们希望结构本身就是建筑空间和墙体体系的一部分,可直接被感知。用木模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既是剪力墙结构,又是内外空间墙顶面,木纹和水泥质感即纯粹又能被直接触摸。



                 

建筑的上半部分使用纯木构,与剪力墙结构体系咬合,木构杆件在室内空间中直接裸露,无二次装饰面层,结构材即空间面材。所有电线都走在屋顶保温层空腔里,极致的结合建筑结构和室内效果。

△ 张家界马儿山·林语山房民宿酒店  © 陈林

这次是一次相对综合的一体化设计实践,涵盖了项目定位策划、区域规划、建筑、室内、软装、景观、灯光、结构、水电暖、智能、标识导视全专业、全系统、全过程的整体设计,全盘考虑,一体化设计落地。



                 

同时一体化的设计过程保证了设计语言系统的完整,材料体系的贯穿,实现室内外自然过渡,创造了空间的完整体验,最后呈现完整统一的空间效果。

奉化栖霞坑发电站改造的溪边餐厅

尌林建筑事务所
                 

△ 奉化栖霞坑发电站改造的溪边餐厅  © 陈林

餐厅作为整村文旅民宿综合体配套公区的一部分,位于进村就能看到的溪边,由一个发电站改造加建而成。


进村道路不宽,只有3米多,一侧是高起来的地形石坎,为保持街道的整体性,我们将建筑的外边界线控制在老建筑的边界内。

△ 奉化栖霞坑发电站改造的溪边餐厅  © 陈林

餐厅的正立面朝向村道,建筑的一层用整体的大玻璃面向街道打开,沿用老房子的界面往里退让。



                 

大玻璃面让建筑的一层空间和街道之间发生更多紧密的关系,里外互动,空间渗透。同时过往的路人也能轻松的关注到餐厅水吧空间,很自然得被吸引进来。

△ 奉化栖霞坑发电站改造的溪边餐厅  © 陈林


               

发电站是村里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个符号。如今发电站已弃用多年,失去了功能性的使用价值。而将其改造成一个小酒吧与餐厅串联起来,保留的发电机则作为一种凝结时间的象征。

△ 奉化栖霞坑发电站改造的溪边餐厅  © 陈林

记忆的留存是乡村永恒的话题,没有了记忆便没有了文化。我们经常讨论文化传承,修复传统建筑保留其外壳或许是保留了物质遗产,但生活的记忆应由更具象征性的方式传承。


乡村未来或许会进入预制化建造、节能环保、社区集中规划等发展模式,但同质化、产品化是需要警惕的。因地制宜,制造差异化生活方式的场所,保持在地特征,是我们认为的更优的建设乡村、传承文化记忆的方式。

△ 奉化栖霞坑发电站改造的溪边餐厅  © 陈林

我们希望餐厅的一层是一个无柱的大空间,为保证空间通透完整,结构上采用了结构柱错位的方式,保证有两个面是完整的。


建筑二层的外立面是通透的木框玻璃界面,结构和立面体系分离,门架式的钢结构体系内退,落在一层的梁上。屋顶上钢木结构混合搭接,实现钢结构与木结构的融合与转换。

△ 奉化栖霞坑发电站改造的溪边餐厅  © 陈林

从老房子到餐厅再到半室外露台空间,不同的空间状态应生出不断变化的身体体验:人的身体从被包裹的状态转变成释放的状态,同时也契合了不同空间的使用属性。



                 

建筑时常触发着不同的身心体验,空间所表达出来的状态不光是空间本身,也影响着人的感官体验和行为经验。

留坝环山体景区多功能接待中心

尌林建筑事务所
                 

△ 留坝环山体景区多功能接待中心  © 陈林

接待中心位于汉中留坝景区入口处,处于山坳一处台基之上,紧邻一个小型停车场,主要功能包括:景区接待咨询、配套卫生间、文创产品售卖。设计将建筑的基本要素清晰地拆分为:屋顶、结构、墙体、地面。


墙体的设计逻辑也沿着屋顶的走向展开,竹模混凝土现浇墙体顺应屋顶的长边方向水平设置,短边则是用半透明的玻璃砖墙体填充,一道斜向的毛石墙体转折穿插进入空间内部,形成一种有趣的交织关系。

△ 留坝环山体景区多功能接待中心  © 陈林

木结构柱网体系与墙体之间形成三种不同内外交接关系:接待中心木结构柱网全部在墙体内侧,公厕的屋顶木结构柱子则全部裸露在墙体外侧,开放公共空间屋顶则是与墙体同一轴线,咬合在一起。



                 

这几种关系并置让空间关系变得很有趣,同时也是在探讨建筑最基本要素的组织逻辑。


               

△ 留坝环山体景区多功能接待中心  © 陈林

建筑中多条路径也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游走体验,场地的高差关系让几个空间处在不同的标高上,很自然的形成了坡道、台阶上下的体验。

△ 留坝环山体景区多功能接待中心  © 陈林

为了看到远山我们设置了一条可以上屋顶平台的路径,这条路径穿插在三个屋顶之间,空间中路径被有意的限定和引导,但又多种选择同时出现,空间在游走的状态下转化成了时间。

△ 留坝环山体景区多功能接待中心  © 陈林

材料的运用上主要选择了暖色的木头和灰色的水泥,毛石则作为一种调和色。暖色出现在建筑的上半部分,灰色出现在建筑的下半部分。屋顶使用小尺寸的胶合木结构体系、花旗松望板、红雪松木瓦形成整体的暖黄色。


墙体和地面则使用竹模现浇混凝土、水洗石台阶、老石板室外铺地、水磨石室内地面,形成比较相近的灰色基调。关系既整体又有细微的变化,质感触感也有层次变化。在建筑中我们构建了粗糙和细腻的对比,暖和灰的调和,轻和重的穿插。

△ 留坝环山体景区多功能接待中心  © 陈林

公共性在我们的作品中一直被关注和探讨,在这个建筑中,公共开放的属性也被充分地考虑。



                 

建筑纯室内的面积很少,大部分空间处于一种开放灰空间的状态,人们可以选择随处坐下休憩聊天,也可以随意穿梭游走。

△ 留坝环山体景区多功能接待中心  © 陈林

傍晚时分,很多周边的居民都驻足在这里聊天休憩。这样的场景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创造地,不是一个呆板凝固的空间,而是一个被能被高频使用的公共性空间。


                 

为更走近“亚洲青年设计之光”,组委会发起“对话获奖者”特别访问策划,将话筒传递给亚洲青年设计,讲述他们的设计价值观,与其共探未来行业趋势。本期对话嘉宾——陈林先生

Q:谈一谈您的设计观。

陈林先生我希望我能真实地做设计,这个真实体现在设计思考的过程、施工建造的过程。建筑建成之后,我们可以从建筑上清晰的看到设计的思考逻辑、材料的构造原理、所有构件的交接关系和不完美建造痕迹。

我认为“真实的建造”是我非常重要的设计价值观,对于建筑师来说价值观很重要,每个场地都有其独特的场所精神,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的在地文化,每个地域都有其自身气候环境。真切地感受场地所带给建筑师的感觉,用真实去回应建筑建造的过程、材料本身的属性、工人熟悉的技艺和建筑所呈现出来的气质。

我不喜欢炫技,我更喜欢有内涵的建筑;我不喜欢装饰,我更喜欢克制自己的表现欲;我不喜欢固化,我更喜欢突破和实验;我不喜欢太自由,我更喜欢有限制性的设计。

Q:请用三个标签形容一下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三个标签呢?

陈林先生“乡村文旅”、“民宿酒店”、“青年建筑师”。

选择这三个关键词,其实是想概括我自己目前阶段的一个基本情况,事务所自2015年创办以来,今年已经是第七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就进入了创业的阶段。

建筑设计我认为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行业,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的起来的,所以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根本就接不到什么像样的项目,就只能从乡村的改造项目做起,慢慢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从乡村这个点也延伸到了度假类的民宿酒店项目,这类项目需要很好的了解在地文化,乡土材料建造,传统民居研究,这正是我最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

作为一个已经是两个小孩的父亲,我自认为我已经不年轻了,但是跟同行业的建筑师朋友想比,总会有朋友说:“你还年轻,有这么多作品已经非常不错了”,好吧,那我就接受我还年轻这个说法吧,继续保持年轻的心态去做好设计。


               

Q:您认为未来五年是怎样一个设计趋势和潮流?

陈林先生其实我不太关心潮流,但是我会关注趋势。

在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或者更久,我认为环保健康会是未来的大趋势,现在全球面临地球变暖、资源匮乏、疫情传染、空气变差、基因变异等等问题都是跟环保相关的,新能源研发、环保整治、垃圾分类、乡村振兴、回归乡村、鼓励耕种种种措施都是在回应这个全球性问题,我们都不希望地球毁灭,更不希望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毁灭。

那么未来一定会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资源利用问题、节约能耗问题,更是鼓励乡村振兴,回归农村。中国这近几十年飞速的发展,变成了全球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乡村空置、农民进城的趋势非常普遍而且越来越严重,城市的负荷也原来越高,问题也随之出现。

然而“返乡”在近几年变成了一个大趋势,尤其在三年的疫情之下,乡村振兴,回乡创业,发展文旅,变成了大趋势,更多的城市人希望能够去到乡村,呼吸新鲜空气,吃有机蔬菜,看夜晚星空,当自然变成一种奢侈品的时候,乡村自然山野变便成为了稀有品,所以我认为在这种大趋势之下,乡村建设健康发展肯定大有可为。

Q:对于“元宇宙”的场景体验热议,将引发空间设计的新一轮变革或冲击,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陈林先生这个话题也是一直在关注,可能我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人,我始终认为线下真实的交流和体验才是未来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部分,虚拟世界虽然可以很便利的满足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了解和体验,但是这种虚拟的体验取代不了人们向往真实的心。

很多设计师在“元宇宙”创作了很多很好的虚拟空间设计,可以作为作品被收藏和售卖,空间设计的价值在“元宇宙”被体现出来。与真实的空间营造建筑作品呈现相比,这种天马行空的虚拟空间创作显得更加愉悦轻松大胆也更加快速刺激,不必在意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不用思考建造问题,不会遇到土地问题,更不用关注真实环境问题,就像是艺术品,只要自我创作就行了。

我始终认为建筑可以成为艺术,跟绘画是不同的,建筑师不光有自我,还有各种限制性的条件,还有业主,还有场地等等。很多时候我会想,当建筑设计没有条件限制,这个空间他真实存在吗,他能够带给你深刻的记忆和感动吗,我想这会变成一个很好问题,供大家思考。

Q:分享一句对您最有影响力的话,为什么选择这句话呢?

陈林先生“人生就像踢足球,也许整场都踢不进去一个球,但你还得玩命踢。”这是我听葛优说过的一句台词,印象非常深刻。我很喜欢踢足球,我经常踢的位置是边后卫,参与进攻的机会比较少,很多时候都是在做防守工作,不停的奔跑,不懈怠,这是一个球队非常的重要的精神品质。

我从小就学习绘画,后来考入中国美院建筑系,才开始了我的建筑设计生涯。建筑设计是一个不容易的活,相比绘画要复杂太多,不光是自我的表达,还需要关注各方各面各个阶段的种种问题。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持续坚持,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可以做出一个特别被认可的作品,但是你还是会一直坚持的做下去,我相信,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有那么一份坚持,我自认为我不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也不是很聪明,我只能更加勤奋一点,多学多看多做。

踢足球赛我最希望的就是进球赢下对手,但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进球,是否会进球,但是你还是要拼命的坚持踢到最后一刻。这个时候你是有目标的,朝着这个目标一直前行,所有我坚信,坚持对的方向做下去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Q:推荐一本您最喜欢的书,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

陈林先生最近在回看一本建筑学的书籍《透明性》,是一位建筑师朋友推荐给我的,这本书在学生时代就看过,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现在我推荐给青年设计师们,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Q:您相信光吗?成为亚洲青年设计之光后您最直接的想法是什么呢?

陈林先生这个名字取的还是挺有意义的,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包括价值观、人生观。我一直相信酒品如人品,建筑作品也是同样会体现设计师的性格和价值观。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有正能量的,能透出生命力和温暖气息,可以抚慰人心。我认为好的建筑作品是有力量的,能够通过建筑空间跟使用者对话和共鸣。有光就有希望,我希望我能一直跟着光前行。

(*图文内容版权归嘉宾所有,侵权必究)


             

再次衷心祝贺陈林先生获得本年度亚洲青年设计之光(中国内地)Top12”,并希望陈林先生在设计道路上步履不停,带领青年设计新力量,站上国际的舞台,传递亚洲青年设计价值观。


               


             

精彩永不落幕

亚洲青年设计力量永不停歇

敬请期待2022广州设计周

我们不见不散

让我们一起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