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艺术圈大事件,“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必定榜上有名!开幕当日,艺术工作者从全国各地聚集广州,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回归。大家都在感慨:这样热闹的场面久违了!
开幕式现场
作为“广州三年展”的老观众,小编对上一届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看不懂”,或许在当年的语境下,带着科幻式的图景,思考科技加艺术的命题,揣摩未来的样子,对观众而言确实有点“烧脑”。
跨过特别的“三年”,语境发生转变,“变”“不确定”成为当下大多数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再次回归的“广州三年展”总主题“化作通变”的设定,正是直面这个现实。展览邀请来自更加广泛文化背景之下的超过5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及团体,试图立足广东、思考当下,拉开一个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在历史维度中“思变”,当代观察中“应变”,构想未来可能的“转变”。
一个以“变”为特征的时代意味着什么?当时代的“变化”强烈而快速,成为当下社会无法回避的语境,我们置身其中,与其共振,又当如何推演与思考?我们一起去这场从全球回眸本土,从历史展望未来的展览中找寻答案。
展览现场
走过二十载的广州三年展
注定是一次特殊的记忆
2018年第六届“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
策展大咖云集
本届“广州三年展”怎么看?
看展览有无限角度,也有无限路径。面对摆满美术馆三层十二个展厅的展品,作为观众的我们应该如何看懂本届“广州三年展”?跟着策展人的思路和线路总是最省功夫的。
第一部分:“边缘”
策展人:吴洪亮
小编推荐观展关键词:烟火气
流行歌曲、美发厅、民营小企业、火车站台、周日的动物园、在城市空间中游走的cosplayer(角色扮演者)……走进展厅,你会不由地在内心打个问号:“我走错了吗?”
没走错,这就是展览的“边缘”版块。这一版块的部分参展艺术家也自诩为“边缘”,比如导演贾樟柯、诗人西川、音乐人五条人、艺术批评家尹吉男均在参展艺术家之列。
五条人乐队《梦幻丽莎》
他们歌中“发廊”在展厅中重现,各种复古摆件、杂志、电视机、五条人相关的海报……年代氛围感十足,展示出南方的生活。
尹吉男《说说我的鸭绿江》
以手稿的形式叙述了作者曾经生活过的鸭绿江畔的城市变化和个人经历,从中观众能感受到东北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衰败。
“地缘中的边缘往往是对外交流的最前沿,思想与艺术的生发之地。以广州为例,在其多元的文化土壤中,个体特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与包容,但广州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地域的整体形象因而被弱化,显得相对‘边缘’,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策展人吴洪亮在采访中分享。
这个版块不再集中于对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梳理与呈现,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看起来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边缘的事件与创作,并且把关注的时间点向前扩展,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观察有关群体与个体、大众文化与亚文化、成长与追求等问题,撷取出其中闪烁的片段,并尝试将这些“碎片”的光辉连缀到整体的图景之中。在该篇章中,艺术家、诗人、导演等不同身份的创作者一起探索着新的艺术表达,并且其中不乏大众潮流的力量。他们或是徘徊,或是喃喃自语,不断讲述着各自在乡间或在城市,与亲人或与陌生者互动的故事,并基于现实重新建构出光怪陆离的想象乐园。
第二部分:“慢板”
策展人: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
小编推荐观展关键词:避免俗套
全球化的进度,让我们被潮流裹挟着前行。“极力避免落入寻找下一位炙手可热的年轻艺术家的俗套,反对当前全球化的艺术界大为推崇的商品化现象。”正是这一板块的策展重点。
在第二部分“慢板”中,策展人对于全球化之下的市场经济、商品化、加速度、技术决定论等方方面面主流叙事中的“变化”进行反思。无论是梁绍基的蚕丝、刘建华和埃德蒙·德瓦尔的陶瓷,还是照屋勇贤的纸艺、尹秀珍的纤维编织,他们的作品都回归到材料的本体语言,回归到创作与手作的经典关系,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尝试给出一种应变的可能。
正如策展人菲利普·多德说:“世界已经被掏空了,我们需要所有世代的人一起表明,艺术不必受制于全球化和商品化的需求。”
梁绍基(中国)《残山水》
蚕丝、蚕茧 500cm×150cm 2009
作品由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提供
刘建华 《迹象》
第三部分:“触屏”
策展人:艾墨思(Thomas Eller)
小编推荐观展关键词:数字化
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嵌入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比如近日大火的Chat GPT、AI机器人……当数字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如何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物质与非物质间变化的伦理中自处与相处?
德国策展人艾墨思(Thomas Eller)策划的“触屏”版块延续上一届广州三年展对于科技的思考。不过,讨论的重点不是技术的历史,而是提出了更加“切身于肤”的论题:“人们可以把技术的历史看成是对人体的一种增强,随着每一次科技的进步,我们都变得更强大、更快速、更有效;但同时人体也必须不断“进化”以适应更新的技术。所以,我不能只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待“变化”,还要从人体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身体不能适应超出自身范围的速度和运动质量,我们就无法驾驶汽车。”
策展人选择了一系列与“物质性”相关的作品——包括物理的物质性与虚拟的物质性。例如由动作捕捉获得数据并运用算法塑造出的人体雕塑,似乎对应着同样被数据和算法塑造的现代人类本身;生物艺术最典型案例荧光绿兔“阿尔巴”诞生后,从被谴责到融入社会的“走红”故事;被注视着的手与某种宁静的倾听;以及陶工拉胚制碗时不断“触摸”的瞬间,让每个观众都产生了将黏土拿在手中的内在联觉…… 这些涉及触感的艺术作品皆是或多或少的由数字化媒介参与,而人类物理身体的亲身体验与基于媒体的诗意冥想可触及到的感官极限在此交织。
第四部分:“内生”
策展人:姜俊
小编推荐观展关键词:本土
最后的“内生”版块试图转变视角,从全球回眸本土。姜俊认为,“在过去很长时间,中国当代艺术都在试图融入世界,通常是外部观看的视角。而如今是基于内部的观看,这种循环关系是一种艺术的变革。”
如果说1978年以来,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艺术话语中,中国当代艺术长期的“走出去”和“全球化”导向形成了某种自我“东方化”和“自我异域化”的“中国特征”和“中国情调”。那么40多年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本土观众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本土性”,而是期待一种深入本土文脉中,能和当下生活和当下意识产生对话和强烈共鸣的艺术创作。该版块将试图转变视角,从“外部性”转向“内在性”,从全球回眸本土,并基于本土的现实展开反思,发现以中国为中心的“内生动力”。
所以在这一版块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和思考,比如令小编印象深刻的黄一山的《楼宇》系列,这是艺术家2022年最新系列作品,最大限度地将视频与绘画融合,运用其特有的语言技法,用综合材料复刻楼房的立面和具有代表性的商品楼样式,勾勒出现今中国城市居民的居住场所。还有12号厅的范西《跟连续有关的线索》,通过拍摄—篡改—打印—塑造的过程后陈列了作为图像后的变量。
平行展
联动大湾区艺术生态对话
“广州三年展”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并最具影响力的三双年展之一,是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盛事,自第六届开始,“广州三年展”尝试通过分展场、平行展的方式,重新整合广州周边的各个当代艺术机构,使得机构和机构之间,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能够形成交流,并达成长期有效的协作关系,构建“地区美术馆群”联盟机制。不仅推动了本城乃至本地区当代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艺术的方式推动地方性和全球化议题的交流,实现大湾区乃至东南亚艺术生态的对话和融合。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选取了四个艺术空间举办平行展,分别是广州天河区与亨美术馆的“再寻‘他者’”、广州VLAB181创意园+觀空间的“孤独剧场——张钊瀛、薛扬个人项目”、东莞21空间美术馆的“此时我刻——刘庆元的艺术实践”、顺德盒子美术馆“共识宇宙”。
与亨美术馆:再寻“他者”
展览时间:2023/01/10—04/10
展览地点:广州市天河科技园思成路18号
“他者”(the Other)在西方哲学体系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它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泛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从经典哲学到后现代哲学,他者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也在这种论述中逐渐从融洽走向了不平等,最终迈向对立。尤其是在后现代哲学中,由于他者概念中暗含的边缘、压迫和边缘属性,使得其在反殖民,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后现代文艺批评体系和政治经济的论述中被广泛的引用。
VLAB+觀空间:
孤独剧场——张钊瀛、薛扬个人项目
展览时间:2023年2月10日—5月10日
展览地点:
张钊瀛项目:广州白云沙太南路VLAB·翌方181创意园 翌当代艺术空间
薛扬项目:广州天河员村一横路VLAB壹号大院 觀空间
本次展览立题“孤独·剧场”,再喧嚣的剧场也有落幕之时,在跌宕起伏之间,或高潮退却之时,人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聚光灯之外那一小撮默默无闻却坚持初心、守望孤独的人。薛扬、张钊瀛作为新锐艺术家,尽管属于宏大的社会剧目中的小配角,他们游离于社会边缘状态,并以边缘角色参与到激变的社会发展潮流中,他们的艺术表达是微弱的、孤独的,但谁能否认,以他们为代表的非标准的、个性化的、有独立思考及艺术表达能力的边缘角色,不是一股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呢?本次展览分别在觀空间及VLAB翌当代艺术空间两个展场同时进行,共展出薛扬、张钊瀛的架上绘画、综合材料、雕塑、装置、影响等作品约50件。
展览时间:2022/12/09—2023/03/12
展览地点:东莞21空间美术馆一楼1/2号展厅、三楼3/4号展厅
刘庆元的艺术实践极具个性,特征鲜明。其“复合性的工作方式,日常性,穿插于多层级的系统,与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和行业身份的人共同协作的意义”是其长期践行的艺术状态。此次“此时我刻——刘庆元的艺术实践”展览分为多个主题,分别是“街头故事会”“木刻剧场”“10幅木刻”“失控”“值班室”“在和谐印刷厂”“竹林七贤”。展出作品由剧场装置、影像和摄影、视觉设计、现成品、木刻原作等组成,创作跨度从2000年至今,呈现出艺术家刘庆元多元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以综合性媒介的方式共同构建了独特的社会剧场意象。
盒子美术馆
白皮书:共识宇宙
展览时间:2022/12/09—2023/02/12
展览地点:盒子美术馆,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山公园(南门)
白皮书最早源于一种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就某个专门政策、专门提议、专门产品首次发表的正式文件。这种文件为了凸显权威性,往往行文规范、文字简练,讲究事实清楚、确定。其物理文本通常以白色封面装帧、白纸黑字印刷,不作任何装饰,故俗称“白皮书”。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在一个隐秘的密码学讨论组上贴出了BTC系统的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在这份文件里,中本聪完整地阐述了BTC的原理以及虚拟货币的理念。BTC白皮书被视为区块链技术首次公布的标志性文件。区块链技术所催生的价值传输互联网,预示了Web3.0元宇宙的新纪元。
编辑|余一
校对 | 嘉琪
资料、图片|广东美术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收藏拍卖杂志”(ID:scpm200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