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立鹏艺术—创作—教学案例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生态艺术特色工作室导师。川美“愈园计划”生态艺术教学项目发起人。川美社区堆肥生态艺术中心负责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当代艺术学院博士。国际生态艺术家目录(The Ecoart-list)成员。全球生态教育联盟顾问。出版专著有《生态艺术》。目前进行生态与社会介入性艺术的创作、研究和教学。
他的跨领域艺术实践旨在以系统思维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结。他曾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当代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宁波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在英国、意大利、韩国、中国北京、重庆、成都和天津等地参加群展。曾参与策划“DLAF2018复归——重庆第二届国际现场艺术节”,2019年“未来·世界·花园”重庆南川黎香湖生态艺术季,2020年重庆大学城生态艺术季活动。
1
综述
以生态艺术方式培育生态素养
朴门永续教学
1
创作教学案例
案例一:愈园计划(Healing Garden)
生态与系统思考
《愈园社区堆肥与培土项目》
焦瑞雨、保哲容、王恩祯等
课程与工坊案例:
参与同学:王恩祯、陈俊锋、汪旭冬、余先舜、郭虹妙、阚依依、张巧鸿
多种媒介、参与式艺术,2021年
七号楼是距离愈园最近的师生宿舍楼。它的楼道是一个长久被遗忘的灰色空间;楼道墙壁污秽,已经多年没有被清洁和维护。在该项目中,同学们将墙壁粉刷,将其转化为一个介绍与堆肥和垃圾清理有关艺术史的艺术空间。在布展完成后,我们举办了国内第一家楼道美术馆的开幕式,同时组织了7号楼居民和美院同学参与“7号楼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社区讨论,从而让艺术回到日常,同时促进社区生态系统思维的启蒙。
竹编非遗落叶堆肥装置,王倩、孙潼、王政雄、冯玉、杨鸿铭、韦雪韬、周末
导师:刘丽芳,2021年
参与同学:牟双渝、贺心宇、邱威尔、杨珺璐、焦如墨、何尊昱等,2022年
参与同学:李雪、赵彦、王瑜琪、黄芷萱,2021年
5. 可食校园
参与同学:史书颖、王梓翊、胡丹丹、王柯钦、周晓梦
有蛞蝓爬行痕迹的车前窗
用废弃布料、衣服为座椅缝纫的靠垫
疗愈车站小组成员:李雅琳、李雅倩、陈曦娆、陈虹桦、徐杰超
参与同学:吴桐、覃绍文、刘莹巧、霍城宇、周宇轩
参与同学:殷梦雅、李叶乔、卢莹玲、曾凯敏、屈佳丽、赖颖,2022年
小结:
我们每一个个体面对今天的生态系统危机都看似是渺小而无助的。然而最大的危机不是生态与社会危机本身,而是我们以麻木的态度对危机的回应。贝特森式的广义美学(aesthetics)是感知我们与世界万物联结的方式与状态,而它的反面恰是“麻醉”或“麻木”(anaesthetics)。因此愈园生态艺术行动是以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使万物与他者的苦难与“我”相连,并以万物互联的系统思考介入公共空间,生成不同形式的创造关系的艺术。
系统危机的确会给未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受到美国生态哲学家乔安娜·梅西(Jonna Macy)的“积极的希望”(active hope)思想的感召,我们并非依据行动是否有效的预测,而是将对万物福祉的考虑作为进行持续修复的“意愿”,并使这一修复的“意愿”成为形塑思考、环境与社会的动力。因此对修复的选择是“我们通向未来的桥梁”,代表了我们对所期待世界的企盼。愈园生态艺术行动希望以系统、整合和联结的思考,超越支离破碎的现代思维,将为未来的艺术与教育开辟新的范式。
案例二、“消失的河流”虎溪河生态艺术行动
行走、感知、观察与对话
课程与工坊案例:
参与同学:柳芳敏、李柳燕、施凡、王佳欣、王怿达、王恩祯、焦瑞雨、赵子睿、王颖、白东林、秦鸿源、邱原野
参与同学:柳芳敏、李柳燕、施凡、王佳欣、王怿达、王恩祯、焦瑞雨、赵子睿、王颖、白东林、秦鸿源、邱原野
参与同学:柳芳敏、李柳燕、施凡、王佳欣、王怿达、王恩祯、焦瑞雨、赵子睿、王颖、白东林、秦鸿源、邱原野
导师:Basia Irland、袁嘉,合作方:艺所儿童当代美术馆。
图文:靳立鹏
排版:杨珺璐
海报设计:唐瑀琪
执行助理:王军军
✦ +
+
支持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生态艺术特色工作室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重庆同门艺术中心”(ID:gh_686d5e8c73f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