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NJOY
专访
感谢您能抽出宝贵时间接受 designcola 的专访,首先,请介绍一下不亦乐乎当前的团队构成是什么样的?
不亦乐乎目前是一个不超过10个人左右的年轻设计团队,虽然团队大部分成员都是平面设计师出身,但是分工各有擅长,有设计愿景的共性,也有独当一面的个性,在不同的项目设计和落地执行上都有不趋同但实在的精神面貌。
这几年似乎“同质化”这个词是国内设计行业谈资里避不开的一个话题了,我倒是不会太过刻意去在意这个现象,其实本质上回归到项目设计初衷的时候,什么是解决项目所需求的要点便一直是我们首当其冲最为关心的,这是目前大部分我们能够讨论设计的基础前提,而解决好项目的设计需求我相信是任何一位能力优秀或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可以也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举一反三谁都会,再差一点便是以平替的方式也不算不行,从这一点而言,只要一不剽不抄,二看得过去,就也算是合情合理。只是在这样所谓的供需关系上,不亦乐乎更愿意追求的是不仅能为客户解决需求还能够带来新的尺度和思考,这是我们所向往并为之努力的。所以是否避免“同质化”,其实我认为都毋需过份忧虑,但有一个观点和所见是我发觉市面上蛮多确实使用大同小异的视觉语言和编排手法去标榜自己是“新潮新锐新鲜”的现象,有时候这也让我想起大概十年前左右某种商业风格的普世化或满目堆积的素材感却能让许多人以为那就是“设计”,我反正觉得挺叹息的,但是终究与我无关,我也没有义务为这种现象矫枉过正,反倒可以更加清晰验证自己的道路。
f(u) = formule CAFÉ ↓
FIL Gallery买手店
大部分我们的客户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一样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因为能谈到一块去的多半是对当前工作部分的价值目标有最大公约数的期许,当然这是大部分,也有遇见比较所谓难以“搞定”的情况,说得实在点,遇到了就遇到了,从委托合作上来看,该解决的还是得解决,就事论事地把遇到的问题逐一消解是我们当下无二心的心态,说得客观一点,这世界上不是所有设计公司都可以百分之百完全搞定客户,能对症下药就是缘分,而暂不能适配就彼此欣赏,然后继续潜心修炼,也互不耽误时间。
一部分回答可以参考以上“问题2”,其它我想说的是我认为通常在翻阅各类年鉴或媒体平台的时候,大部分人(包括我)的雷达在一定的时间内会将接收到以自我为主观的图形讯息回波并放大形成印象信号,但我有时候也在想那些不被我们所关注甚至讨巧的内容为何也有一定选登或推荐的理由,背后巧思是否有我未曾洞悉的内容,是审美语境的见解差异还是内容结构的独特视角?我不愿站在“JPG”的角度进行单一评价,不对口味的内容不必刻意牵强去理解,有所猎奇的设计自然会做探索来学习,当今自媒体时代,我并不认为每一件经常看到的“缩略图”作品真的厉害得多深入,只是时代的流量选送,大家可取所需就好了,不用过分迷信也不必过分自信。
其实大概两年多前我身边的朋友们早已建议我们入驻小红书了,但是身为主理人的我认为如果没想明白而盲目投入也挺消耗时间的,当然了,上述这些理由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但实话说我今年才开始留意并花点时间刷小红书,也经常刷到一些搬运号搬运了我们的作品并收获了很多流量(本来也没关系反正都习惯了),直到我发现一些现象不太合适,轻者就是没署名我们,重者就是不仅不署名还在评论区里不承认是我们的
,我们的作品不仅被没打过招呼的搬运号用来误导咨询者以达到自己接案子的目的之外,甚至也看到一些人在评论里“截胡”咨询者,现象多了以后,我发现这是对我们的客户和我们曾经所付出的努力不太负责,于是我们才开始决定入驻小红书为自己发布和证明。因此,我们的摄影师朋友也开玩笑地称呼我们是“不亦乐乎”的官方搬运号,哈哈。
“安迪·沃霍尔”在福州 ↓
自己制竹 ↓
希望能每年都保持进步,希望能和更多优质项目实现双向奔赴,希望能把设计的价值更落地到有意义的环节里,综上所述,希望我们都能对自身与社会带来正向发展。
更多作品及创作背景请访问:
不亦乐乎工作室官网 www.by-enjoy.com
小红书号 536801641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signcola”(ID:designcol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