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建筑设计|把艺术拉下“神坛”,设计才能走得更远

知了建筑设计|把艺术拉下“神坛”,设计才能走得更远

AIM意为"Architectsinmission——建筑师使命",旨在通过竞赛的方式,从年轻设计师中选拔优秀的人才,而更具意义的是,通过这一竞赛活动,希望能唤起更多的青年设计师对设计的热情和投入,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关照,积极去思考与行动。AIM始终将关注重点放在青年设计师的成长,不断发掘“蓬勃的生命”与“深刻的使命”碰撞后产生的故事。


2021年10月,AIM国际设计竞赛发起「潮玩乡村·石排创造」石排村镇新场景设计竞赛,选取了福隆村、埔心村和塘尾村3个村落5个空间用于参赛者探索空间与生活的关系,旨在秉持“乡村潮玩生活美学实验”的理念,借用设计的力量使石排镇成为展示“乡村与潮玩新业态如何建立关联”的示范区。


本文通过对话「潮玩乡村,石排创造」石排村镇新场景设计竞赛邀请赛团队之一——知了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进一步了解设计师们对于乡建的看法与实践,以及如何以年轻视角和玩法将古村落和现代潮流生活方式相结合,创造独一无二的石排IP,拓宽人们对于村镇生活的想象边界。




01

英雄梦

从家乡萌芽生长

“如果当时的房子就建成抗8级烈度的,就不会损失那么惨重了”

周玉蝉是知了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主理设计师,她是一位来自四川的90后女孩,曾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援建雅安雪山村彩虹乡村项目的一名优秀志愿者,她与AIM结缘于2013年的“震后重建·彩虹乡村,熊猫老家——四川雅安雪山村村落复兴国际设计竞赛,当时的她放弃了去澳大利亚带薪实习的机会,把自己最重要的实习期放在了雪山村,参与整村重建设计、驻场工作,也是驻场时间最长的志愿者。玉蝉根植雪山村的在地文化和实际情况,最终设计建成雪山村最美民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爱大自然和追求设计感的人们驻足于此。



田姐家新建成房屋及室内

她在雪山村也认识到,“真正的建筑都是以自然环境和场地特征为基础的地域性存在,在做到对当地地形、地势的尊重及对当地材料和建造工艺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的控制及对场地条件的应对,使雪山村重建之后形成具有独特场所精神的地域性空间才是最好的传承,也是我们在震后重建中需要去思考的。”


雪山村

2017年,周玉婵与田姐家再次合作。她以雪山村的运营经验为引擎,以南京溧水当地特色和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南京溧水区和凤镇诸家村创建了田姐家民宿,从设计到落地到运营全部由周玉婵及其工作操盘。在设计落地后,更是肩负起了诸家村的整村营造任务,营造了更多丰富内容,重新培育新时代的乡村社区文化。



玉婵与2021年联合南京溧水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起创建石臼湖艺术季,诸家村村落美术馆和溧水诸家康养小院项目。2022年,她更是和团队持续推进石臼湖东岸乡村旅游沿线打造,积极与基层村集体合作共赢,在沿岸骆山、张许村持续建设,引入智慧乡村、艺术家驻村、乡土非遗文创等业态助力乡村振兴。这些都已成为周玉婵实现英雄建筑梦想道路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项目都需要找到侧重点。雪山村和南京溧水虽然都是建筑学专业范畴内的事情,但由于服务的客体不同,经济的需求也会随之改变。前者需要考虑到当资本和扶持立场后,这个房子如何能帮助到房主解决实际的居住和生存问题,后者其实是尽最大的努力去保留古民居的原貌。“做建筑是现在对我来说是一个平衡点的寻找,千万种条件中找到一个设计可以成立的点。”



02

慢功夫

乡村建设慢下来做

“当时进场民宿只是一个起点,再继续拼赛道显然是不够聪明的,得奔着做一个区域大盘的目标。比如下象棋,你得先走一颗棋子,可能是马或者炮,但是你布的整个棋局,控制的是整个队伍。”

乡村建设这条路任重道远,民宿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但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依旧是最基础的反应——盈利。而文旅项目要取得盈利,第一,从高维度思考问题,以整村营造为例,我们团队在做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石臼湖沿岸这个维度,然后进行整体的布局和决策,并且脚踏实地去做;第二,培养人才,打造人才矩阵,因为在有了实体开始运转时,便需要给未来的运营搭建基础;第三,结合在地文化和实际情况进行乡建和创新,从项目立项到落地需要长久的实际调研。



石臼湖沿岸


乡建这件事,慢下来有慢下来的道理。周玉蝉认为,乡村建设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要针对设计空间进行点对点的梳理。同时,还需要和在地村委会、村民、施工方等人员的沟通交流,解决执行上的一些细节,考虑很多实际上的运营问题。比如,诸家村整村的基础目前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我们要做石臼湖环线,开发石臼湖沿岸的骆山、张许村,但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得视乎村书记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态度、资金投入多少、村里的合作和支持等等。


从文化角度来看,要重视在地文化的挖掘以及产品IP的打造,此外还应落实相关配套,根据当地的实际状态、实际资源进行研判和搭建。比如沿岸几个村的产业链也是要考虑进去的,比如张许村是石臼湖沿岸湖景最好的地方,那这里就是拼人流量的地方,配套营地、自然教育等等都是适合的;骆山有非常好的水面项目基础,可以导入赛艇、皮划艇等;所以这两个村就是负责活动和流量,诸家村负责住宿。城里人到乡村来,看到的是乡村的风景,但还是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体会到城里的舒适度,比如配套咖啡馆、看书的地方、健身房之类的。



诸家村新版地图

乡村建设更着重于在地性,在整村营造的过程中,需要融汇当地的文化和特色,寻找平衡点,学会变通。现在的周玉蝉对建筑的看法更加成熟,会更少地去谈论设计手法、或随意地评论设计的好坏。对于玉蝉来说,建筑是她看世界的窗口,设计是她与世界的另一种沟通方式,建筑设计是一项用心的“慢功夫”,乡村建设也不例外。



03

弄潮儿

潮玩乡村·石排创造

“我们的作品筹备目前进行得还比较顺利,在方案有了第一个点之后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思想碰撞,然后就顺下来了。”

以东莞石排村镇新场景设计竞赛为契机,知了建筑设计团队对石排镇当地的文化背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了解,包括其产业形态和非遗传承概况。


福隆村、埔心村和塘尾村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3个村落。首先,福隆村属于产业孵化园区,更趋向于城市的产业园区特色和结构,是当地向外延伸发展的重要窗口,其建筑性格和建筑功能鲜明。其次,埔心村地处石排镇中心,更具商业性,周围的业态相对比较完整,因此它主要服务于整个镇中心的形象塑造和IP孵化。最后,塘尾村属于一个古村落景区,它更多的是石排镇的宣传窗口,它作为石排镇村落代表,在其景观轴线上也处于重要位置。


在梳理和了解的过程中,他们还了解到,石排镇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城镇,原先是以盛产红石著名,得益于珠三角经济的发展,从一产向二产和三产转变,东莞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石排镇抓住了重要契机,结合潮玩产业和原先一产、二产的经济发展,包括这次竞赛也以潮玩产业作为特别抓手,将其与石排古建筑文化相结合,通过竞赛迸发出更多有想法的设计,让多元的艺术通过设计的力量得到广泛传播。


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遗址

周玉蝉强调,打造石排村镇乡村文化品牌的新空间形象,一方面需要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在中国乡村同质化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突出自身的亮点和竞争力,比如在这几个村落的一些场地上展示石排潮玩的IP形象和潮玩文化,形成一种场所效应。



04

活力派

建筑空间的艺术语言

“吸引年轻人选择去振兴自己家乡的可能是因为岗位,可能是因为城市的压力,但真正能留住年轻人还是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年轻人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乡村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否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艺术不应该是小众的,它是多元的。乡村独有的特质,为艺术的呈现和设计师的灵感表达提供了空间场所;在地村民的观光和涌入,为艺术的传播和灵魂的碰撞带来了磁场。在石排村镇,潮玩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它打破了艺术的壁垒,打破之前艺术所带来的阶级隔阂或者人群隔阂。



石排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其服务内容和产出内容需要去承接乡村和城市的共生关系,比如,“怎么通过建筑与艺术装置、艺术行为或是其他的东西相结合,进而打开其中的互动性;对于如何注入年轻的活力,这是相对更上层的问题——如何做顶层的策划思路,比如中山古镇的灯具产业、佛山的家具产业,石排的潮玩产业等等,但当在购买这些产品时,其中只是买卖关系,体会不到任何的文化、产品IP属性、品牌价值等等,所以这就需要去做策划定位,也是参赛团队为之思考和实践的方向,需要团队实打实地展现基本功,提升顶层策划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周玉蝉认为,建筑空间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实体建筑,为更多人提供心灵和精神的安放场所。「潮玩乡村·石排创造」石排村镇新场景设计竞赛和意义和价值是非凡的,它为设计师群体和参赛团队提供了在乡村的拼搏和创新空间,不仅具有行业价值,同时也发挥着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在这次竞赛中,除了希望作品的落地,还希望能更进一步与石排进行合作,比如通过此次竞赛,与潮玩达成一些联名,和石臼湖艺术季也能进行联动等等。


当一颗颗小石子汇聚成数百颗石子,它将连成一片涟漪,甚至可能形成一场骇浪。当对乡村建设和建筑设计展开高维度的螺旋性的探索和追求,靠着一点一滴实打实的努力付诸实践和坚持,那么结果将是值得期待的,未来也是看得见的。乡村建设是如此,此次竞赛也不例外。“我对这次竞赛的期待还是比较大的,毕竟这次竞赛是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希望能在这次竞赛中,借由IP文化这个容器和契机,迸发出更大设计力量,助力石排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M competition”(ID:AIMcompetitio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