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千重 波涛万倾
——郑云涛的漆艺水乡
沿海亚热带的区位,让福州成为最适宜漆艺长足发展之地,一城孕一艺,也于一艺中诞生了诸多技艺精湛的艺人,福建省级非遗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云涛便是其中之一。
闽江水,万里流长,百里宽广。八闽大地,风景优美,民熙物阜,人文殊胜。
在这一方水乡长大的郑云涛,对这闽山闽水,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水中的生灵、岸边劳作的人民,在他的画中不难看到这水乡的身影。
“于生活中做漆,将漆融入生活”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于漆中,可见他独特的生活理念与经历。
漆器干泡台《一品高升》郑云涛 作
鸟类漆画的创作 令人喜爱的美丽生灵
闽江入海口处烟波浩渺,水雾朦朦,百鸟啁啾,芦花漫天,这里是位于长乐区闽江河口的国家湿地公园。
穿上防晒衣,戴上遮阳帽,清晨六点抵达湿地公园,这是郑云涛第六次到湿地公园观鸟。只为了学生提的一句,“让大家关注鸟类保护。”一年多来,他跟随观鸟协会,数次踏上了各个地区的观鸟旅途,用自己漆艺创作的方式,描绘了诸多濒危的鸟类图像。
“观测过冬候鸟,也看过繁殖羽。鸟儿是天地的精灵,好美!亲身在野外观测野生鸟类有种震撼感,强烈感受到天地之美,万物有灵,触发了许多创作灵感。”在户外郊野观鸟的经历,令郑云涛沉醉。他于天地自然之美中诞生的作品,也打动了许多人。
郑云涛与友人观鸟
今年十月,正值福建省第32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福建省首次举办鸟类生态主题艺术展,主题是“遇见最美的黑脸琵鹭——兴化湾鸟类生态主题艺术展”,里面展出了郑云涛的作品《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等,令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国家保护动物的倩影。
郑云涛在兴化湾鸟类生态主题艺术展
《黑脸琵鹭》所画是郑云涛在夏天时看到的琵鹭模样,琵鹭正处在繁殖期,身上的羽毛蓬松打卷,作品在写实中又带有漆艺独特的创造夸张的部分,一个个蜷曲的毛流,与背景水天一道,仿若一个关于琵鹭的梦境,如梦似幻。
《黑脸琵鹭》郑云涛 作
郑云涛的新作《涉江》,画的是水鸟反嘴鹬,“反嘴鹬姿态卓尔不群,色彩黑白分明,像屈原《涉江》所歌颂的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君子。那天在闽江口的晚霞中,水波上的反嘴鹬平添几分妩媚、旖旎,又让人不禁想到席慕容笔下的‘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这幅画画的就是这个场景。”
《涉江》郑云涛 作
在创作过程中,郑云涛逐渐迷恋上了鸟类的漆艺创作,也爱上了这天地间的精灵。“近来的生活基本上在创作,有时会用一整日去生活,有时什么都不做,就与鸟儿厮守在一起。”这是展览圆满结束后,郑云涛描述近来的生活状态。
在我们找到郑云涛老师的时候,老师正在沉心作画,细致地为羽毛贴蛋壳,每个蛋壳只有两毫米左右的大小,平直的刻刀游走于蛋壳边缘,带走的也是微末,在这精细的较量中,图案逐渐丰富清晰。空气里弥漫着檀香的味道,一道玻璃门之隔,外面是喧嚣的城市主干道,里面却一室宁静,一室芳香。
郑云涛在工作室作画
意料之外,我们并未见到郑云涛养的鸟,环顾一室,到处是以另外一种形式无处不在的“鸟儿”。方知,他与鸟儿的厮守,是指在户外郊野的遥远眺望;是指脑海中留存的灵动倩影;是指在自己的创作中,与鸟儿的交流相伴。
水乡的坚韧勇毅 震撼人心的惠安三部曲
闽江奔腾而过,沿海的海浪翻腾着卷上柔软的土地。闽南水乡,人民靠水劳作,有温柔小意,也另有一番蓬勃向上、奋勇拼搏的朝气。
《舞步》是郑云涛惠安三部曲的第一幅画,成作于2015年,在途径惠安见到此地风景时,这颗创作的种子就深深埋下。“惠女妩媚多姿,柔中带刚,是一种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闽南女子靠海而居、勤劳勇敢的特性和博大胸怀,很能体现福建‘海纳百川、爱拼会赢’的城市精神面貌。”惠女身上体现的精神,深深打动着郑云涛,之后郑云涛更是多次赴惠安采风,陆续完成了其他有关惠安的画作。
《舞步》郑云涛 作
在《惠女魅影》中,惠女在晒盐的身姿,画出了如镜的海水;《舞步》中,惠女的身影与水天融为一色,“她们在收网的时候喊号子,如同歌声,在这歌声中,她们的步伐就如同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得益于郑云涛的生活体验,有关水以及水边劳作的人民,都会刻画出独特的水的质感,着墨于人民内里的精神气质。
《洪荒之力》是一幅表现战士们面对险滩激流的瞬间迸发出力量的画,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奋进之美、团结协作的和谐之美。此作对筋骨的刻画,展现了众人拼搏有力的特点,与自然的水较量,也能看出水的蓬勃涌动,刻画了闽南水乡人民坚韧勇毅的精神。
《洪荒之力》郑云涛 作
这些有关水画作中,清淡的水色,似乎将海边的潮气也一并带入画中,浓郁到化不开的水乡风情,又不似大漆一直以来的厚重之感,有着像玻璃、水晶般的质地。“水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难以将画面定格在哪个瞬间。我也是经过来不断观察,反复尝试,最后以白色漆入画,用堆漆技法以漆的特性完美诠释了水的流动性。”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郑云涛用特殊的髹饰技法,用漆色着墨、修光、堆叠,再用不同颜色表达晕影、水面的反光,对水的诠释是突破性的,惠安系列之作就是代表,体现了鲜明的个人漆艺术语言,展现了独有的表现手法。郑云涛的作品也受到大众的喜爱,多次在国内外参展,被国内外收藏家及美术馆收藏。
家学传承:执一事 终一生
郑云涛的一乐漆缘斋工作室位于福州漆艺基地,这里聚集了众多的漆艺爱好者。除了临街的工作室外,郑云涛在其中还有一处展示空间与一间创作室,同时也是郑云涛教导学生之处。
一乐漆缘斋一角
郑云涛收徒并非传统的师徒制,来到他这里拜师学艺的,不拘年岁,不拘职业,只因热爱,汇聚一堂。郑云涛更看重兴趣与热爱的力量,“手艺学习阶段,是一个重复练习过程,有热爱支撑,就不会觉得枯燥。”正是因为热爱才能不断琢磨,深入创作,以一艺贯彻终身。
不同于大部分后来选择漆艺的学生,郑云涛的父亲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漆艺家郑崇尧,郑云涛从记事起就看父亲做漆画,十几岁时正式跟着父亲学艺。独特的成长经历,令他对于漆有更深刻的认识。郑云涛高考时考上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就读于漆器髹饰专业,接受了院校专业、系统的美育,在继承传统的技术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表现手法有别于传统的形式。颇感戏剧性的是,他的任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郑崇尧。
郑云涛至今仍称呼父亲为“老师”,老师常对他说“坚持”二字,也身体力行地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告诉了人们“执一事,终一世”的道理,郑云涛也传承了老师的精神,“做一件事,就是做漆。我也会一直做下去。”
郑云涛与父亲郑崇尧先生一起作画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一辈已经很少接触到漆器,作为传承人,郑云涛心中也有这样一份责任。郑云涛坚持将漆艺融入生活,意在创作自然又透出古雅气韵的生活用品,以自然美学来引领生活美学。“近几年非常可喜地看到全社会都在为推广福州传统艺术而努力,我也在尝试以简单直观的形式让大家在活动中就能感受到大漆的美,感受到漆的特性。”近期,郑云涛也被福建工程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为学生们指导教学。
“世间万物皆是美,人间百态皆为好。”郑云涛眼中的漆包容万物,万物亦是自然美好的状态,手中的画笔落下时,便带了包容沉静、温润内敛的诠释;他可以用上一年的时间积累创作,让人们关注到鸟类保护,是他的赤子之心;在他的漆画中感受的山水诗情,则是他的艺术震撼人心的美学意蕴。看过他关于水的画作,也算是到过这云水千重,波涛万顷,风景无限的水乡了吧。
introduce
郑云涛艺术简介
1963年出生,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漆器髹饰专业,现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第六届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级名艺人,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州市漆器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漆艺研究会理事。
代表作品《杵歌》一九八四年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枝繁叶红》荣获“创新杯” 2015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惠女风情》荣获2015中国(厦门)漆画展优秀奖并被收藏,漆艺作品《小趣》荣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舞步》福建省第七届漆画大展优秀奖等荣誉奖励。
—END—
新媒体责编 |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 邹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化生活报”(ID:wenhsh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