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是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和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我们这里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等很多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来看,景观设计着重于具体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即狭义的景观设计。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规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同时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
|
|
|
|
|
|
|
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尽端安排的景物称为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局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对景一般指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物。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
正对:在道路、广场的中轴线端部布置的景点或以轴线作为对称轴布置的景点。
互对:在轴线或风景视线的两端设景,两景相对,互为对景。
1、借景的类型
①远借
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颐和园远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庄借憎帽山、留锤峰;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为使远借获得更多景色。常常需登高远眺。要充分利用园内有利地形,开辟透视线,也可堆假山叠高台,山顶设亭或高敞建筑(如重阁、照山楼等)。
是指利用居高临下俯视观赏园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所借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
2、借景的方法
①开辟赏景透视线
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②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
③借虚景
如借时借光,借声借香等。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苏州拙政园的”闻木樨香轩”,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则是借了鸟语花香。
表现在景区划分、植物配置、建筑景点、假山造型等方面。如利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现手法。用树木造景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利用山石造景者有扬州个园的春石笋、夏湖石、秋黄石、冬宣石作法。运用意境造境的有柳浪闻荤、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进行大环境造景的有杏花村、消夏湾、红叶岭、松拍坡等。南京有春登梅花山、秋游栖霞山、夏去清凉山、冬登覆舟山的赏景习惯。画家对季相的认识,对造园甚有益处,如园林植物上”春发、夏荣、秋萧、冬枯”或”春莫、夏荫、秋毛、冬骨”。”春水绿而潋艳,夏津涨而弥漫,秋潦尽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滞”。”春云如白鹤,……夏云如奇蜂,……秋云如轻浪,……冬云澄墨惨翳,……”。总之,按照四时特征造景,利用四时景观赏景,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
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景物称之隔景。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
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隔景有实隔与虚隔之分。实隔后视线不能透过,造景上便于独创一格。虚隔则视线可以透过,增加联系及风景层次的深远感。
园林景观布局中多用分隔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有道可通,景断意联。如颐和园人口区用宫墙将空间分离层次,又用牡丹台(自然式台岗)隔挡视线,但隔而不断。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北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障景(抑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凡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均为障景。障景的设置可达到先抑后扬,增强主景感染力的作用。同时可有意屏挡不美观的物体和区域,在选景和纯化景色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戛然而止”,给人以良好的空间体验。
包括栽植各样植物、堆山叠石、理水、设建筑小品等,包括造景、组景。从庭园布局到树木花卉形象的塑造,都需要在保持自然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酒店的室内绿化设计应根据场所本身的性质,从维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以植物为主进行布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新造景。
1、采用开放式空间形态,将室内空间向大自然延伸。
2、自然光的引入,使大堂、中庭等室内空间内外景互相融合。
3、水体与植被的运用:
(1)植物,绿化用植物主要有乔木、花木、藤蔓和水生植物。其中乔木大多是常绿观叶乔木,一般都运用在高大的空间内,其树冠能形成一系列伞形小空间,从而有效地弥补大尺度空间的荒凉感,并提高内部环境的自然化效果。
(2)动物。常用的动物有鸟、鱼、龟和昆虫。
铺装的尺度包括铺装图案尺寸和铺装材料尺寸两方面,两者都能对外部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尺度感。
图案尺寸是通过材料尺寸反映的,铺装材料尺寸是重点。室外空间常用的材料有:鹅卵石、混凝土、石材、木材等。混凝土、石材等大空间的材料易于创造宽广、壮观的景象,而鹅卵石、青砖等易于体现小空间的材料则易形成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的形式趣味。
鹅卵石的尺度较小,适合于小范围的地面铺设或者宽度较小的游步道,施工方法多样,可组成图形也较多,观赏性较强。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用处就是水泥印花地面,是一种造价较低,但形式活泼的地面处理形式。适合于大范围的广场,可塑造多元化的地形。石材主要是指花岗岩。花岗岩的主要尺寸有300mm×300ram、600mm×600ram等,没有500mm×500ram、900mm×900mm等尺寸。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应用相当广泛,各种主要出入口或者重要景观节点都采用花岗岩。木材的尺寸随需要自行处理的,在廊架、座椅、平台中使用最多,风格休闲,易加工成形,与其他景观可以很好的结合。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不同的材料结合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更有内涵和趣味。
装饰材料作为界定空间的物质,不仅有实质内容,更有视觉审美内容,这种视觉审美主要体现在装饰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等属性中。在商业空间设计过程中,合理的配置各种材料,充分发挥每一种装饰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等属性就是为了得到美的视觉和触觉效果。以满足商业空间室内装饰的各项需求。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
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诗歌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加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就是韵律的运用。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有规则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使之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称为韵律。有韵律的构成具有积极的生气,有加强魅力的能量。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以相同的见个排列,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
1、形成韵律的基本要素
1.1 点的运用
点在花卉装饰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指单体或数个单体的零星点缀,其手法有:自由、陈列、旋转、放射、节奏、特异等,不同点的排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插花构图中的点主要是焦点和散点,焦点一般位于横直两条黄金分割线在画面中的交叉位置,可以利用特殊花材或醒目的花色突出焦点,突出创作思想和表达的意境;散点是多散于周边或填充空间的位置,能使插花作品画面活泼生动。总之,点是一种轻松、随意的装饰美,是花卉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线的运用
在这里所称的线也就是指用植物栽种的线或是重新组合而构成的线,例如:装饰绿化中的绿篱。线可分直线、曲线两种。要把绿化图案化、工艺化,线的运用是基础,线的粗细可产生远近的关系,同时,线有很强的方向性,垂直线庄重有上升之感,而曲线有自由流动、柔美之感。神以线而传,形以线而立,色以线而明,绿化中的线不仅具有装饰美,而且还充溢着一股生命活力的流动美。
1.3 面的运用
花卉绿化装饰中的面主要指的是绿地草坪和各种形式的绿墙,它是绿化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面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形,例如:任意的、多边的、几何的;把它们或平铺或层叠或相交,其表现力非常丰富。
2、韵律的基本形式
2.1 连续韵律
连续韵律一般是以一种或几种要素连续重复排列,各要素之间保持恒定的关系与距离,可以无休止地连绵延长。往往可以给人以规整整齐的强烈印象。一般在构图中呈点、线、面并列排列,犹如音乐中的旋律,对比较轻,往往在内容上表现同一物象,并且以相同的规律重复出现。如用同一种花朵,或相同大小的同一色块的连续使用和重复出现。花坛、花台、花柱、篱垣、盆花设计中应用较多,相同形状的花坛,种植相同花卉或相同花色的花卉连续排列,形成整齐规整的效果。图1左图表示连续排列的透视图,右图表示弧形形式的连续排列韵律,结合了起伏曲折韵律表现手法。
2.2 间隔韵律
间隔韵律在构图上表现为有节奏的组合中突然出现一组相反或相对抗的节奏。对比性的节奏可以打破原有节奏的的流畅,形成间断,就像音乐旋律中忽然加入一级强音符,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节奏。在花坛、花台、花径、花柱、篱垣、花墙、盆花等装饰应用中应用较多,避免呆板。比如,盆花放置时利用变叶木和散尾葵两种质地、颜色、高度等完全不相近的盆栽间隔摆放,形成既有分割空间作用还不至于隔断空间、增强通透性的效果,还能打破一种盆栽的单调、呆板的氛围。图2表示间隔韵律。左图表示中间间隔另一种不同的植物,结合连续韵律表现。右图表示同种植物间间隔不同的植物并且间隔距离渐变,形成间隔韵律,结合渐变韵律共同表现。
2.3 交替韵律
交替韵律与间隔韵律相似,交替韵律是运用各种造型因素做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相互穿插等手法,形成丰富的韵律感。运用形状、大小、线条、色调等多种因素交替变化,产生韵律形式美,规律而又多样。
交替韵律与间隔韵律相似,并结合表现,在花坛、花台、花篱、盆花等装饰中应用较多,打破单调形成活泼动态的韵律美。
2.4 渐变韵律
渐变韵律是各要素在体量大小、高矮宽窄、色彩深浅、方向、形状等方面作有规律的增或减,形成渐次变化的统一而和谐的韵律感。
2.5 动态韵律
有规律的增加或减少间隔距离、弯曲弧度、线条长度等,可以形成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具动式的旋律作品的构图,有强烈的动态节奏感。
3、韵律在插花中的应用
插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以其自身的特点与韵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在插花构图中,倘若只注意协调与均衡忽视了韵律感,花枝一样高、花朵同样大、花色皆相同,结果必导致构图呆板无生气;枯燥无味,久看生厌。在插花艺术中,韵律运用非常广泛,有的非常明显、典型,有的比较隐蔽、含蓄,如台阶式构图就比较明显。所谓插花构图的韵律,就是通过花材或花器表现出的一种有组织有节奏的变化。正如绘画中的色彩依次变化,音乐中的抑扬变化一样,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要创作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插花作品、必须掌握插花构图中的韵律的表现特征及其创作手法,遵循宾主分明、相互呼应。有虚有实、有藏有露、简繁结合、疏密有致。
3.1 宾主分明
插花构图中必须强调变化与统一的原则,尽管花材各具姿态,但必须做到宾主分明,突出构图中心,即突出主题花材。儿陪衬花材只能是陪衬烘托主体花材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因此,陪衬花材的变化程度不应超过主体花材,要受主体花材的制约。例如,陪衬花材一般不应长于主题花材,花朵大小及鲜艳程度也不宜超过主体花材,主体花材的色彩宜艳丽,而陪衬花材的色彩应趋于淡雅。
3.2 色彩韵律
插花构图中色彩的韵律感是所选用花材的色彩综合效果,要使插花构图富于色彩韵律感则必须注意花材色彩配置的艺术性。其中,如同一构图中选用二三种颜色不同的花材时注意色彩选择的合理性;当同一构图中选用同一种彩色的花材时,则应注意其浓淡变化,从而取得色彩上的节奏感。
3.2.1 补色对比、色彩活跃
“三原色中的一色与其他两种原色混合成的间色的关系称为互为补色关系,例如,红色与绿色、黄绿色、蓝绿色,橙黄色与紫色、蓝紫色、蓝色;黄色与紫色、蓝紫色与红紫色等均为补色关系。其中,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是最常见得三对补色。当真为补色的两种色彩的花材同时配置时,则对比强烈,有使双方鲜明度增加的效果。俗话说:“红搭绿,一块玉”,就是指互为补色的红与绿相邻配置时,对比鲜明的突出效果,关于对比色的应用,在我国古代装饰艺术和民间工艺美术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古代民族建筑物,常可见到大红色柱廊与屋檐下青、绿色为主的工整细密的彩画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体建筑物的色彩鲜明而活跃。同时为缓和调红与绿之间的直接强烈对比、又在屋檐下的红色、青色、绿色彩画部分都勾以金线,基本设有汉白玉栏杆等。在插花构图中合理运用补色关系,可使构图色彩明朗、生机勃勃。
通过配事物间的摆设,也可以增加构图的变化的韵律。配件一般多选用陶瓷或玻璃制的小动物。但必须注意物件所摆放的位置要适宜,避免过于造作而失去自然。配件要和插花主题相和谐。
利用组合的插花构图也是增加韵律感的一种手法。组合式插花一般采用两个体量和形质相同或不同的花器,进行适当的组合搭配并分别插入相同或不同的花材。当两个组合花器大小不同,一般以较大的花器为主体,每个花器的花材配置均成完整的插花构图。而主体花器中的花材较多:辅助花材较少且体量较小,而两个插花体既相互对应又相互呼应,共同形成一个插花组合体。这种插花构图形式气氛活泼,别具风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设计之家”(ID:jianzhu7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