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界面动效设计师的学习和成长路径【半周谈】091

游戏界面动效设计师的学习和成长路径【半周谈】091





这周随便聊一下,说的不一定对,欢迎一起讨论。  




 



最近有读者找我聊天,交流了一些关于动效设计师成长的问题。加上之前在公司里的一些内部交流,得知新手或者新人的诸多困惑,混合在一起,引发我诸多想法,虽然乱,但感觉挺有意思,分享一下,希望对你有用。  




 



不少新手小伙伴跟我讨论相关话题时,说过的最多一个词就是“迷茫”。我认为,本质上这个词指代的是对将来要走的路不太清楚,涉及到成长路径问题。  




 



按说并没有一条非常标准的路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内游戏行业本身存在的时间并不够久,少说是十年,往久了算可能也才二十年。这个时间不足以形成比较系统和经受各种考验的“打怪系统”;另一个就是“动效”这个岗位的存在时间更短,保守估计可能还没有五年。也许很多人做了很久类似的工作,但并不一直都被叫做“动效”。当然了,是不是被叫做某个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当下岗位的细分,对应着实际做的事差别比较大。比如以前做特效的、动画的、影视的,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被叫做各种名字,最终大家都汇聚到一个叫“动效”的岗位上,做界面动态相关的工作。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被叫互动设计师,有时候是多媒体设计师什么的,工作内容和现在所谓纯粹的动效是不太一样的。这个过程又因人而异,所以从这些经历里,根本提炼不出来个人应该走的一条规矩的,高效的成长路径出来。当下面临的是一个新的环境,经济、政治、人才都大不一样,即便有人还想照过去这些林林总总的路线成长,大概率也没法执行,没了环境作为考虑问题的大前提,说什么都是空中楼阁。  




 



不过,人的成长其实是可以脱离具体的事件的。你可能最开始是做快递员的,但某一天发现自己对动画比较感兴趣,做着动画发现,好像这个东西跟界面设计结合起来更有趣,甚至只是觉得游戏行业人傻钱多想要试一试。总之你有一个内心的驱动力去做某个方向的事情,并且逐渐细分垂直下去,加上好的机会和运气,或许就会有不错的发展。  




 



这整个过程里具体做什么事并不是驱动力,你想要实现的某个目的,满足自己的某个愿望才是主因,为了这个才去选择做某件事,而不是先问要做哪些事,然后再寻找人生目标。  




 



当然了,这里边还涉及到正反馈、生存需求等等比较复杂的因素。但这个道理总还是成立的,你的目标可能是抽象的,由这个抽象的东西去驱动选择做具体的事才是具象的。并且现实当中,具象的事情会被划分成阶段,而且某些阶段会持续很久,以至于有这么一句话“出发得太久而忘了出发的目的”被用来形容,因为沉入太久的细节而忘了整体目标的情况。  




 



所以,路径这个东西说到底还是得有个比较大纲性质的东西悬在头顶,有这个的帮助,你才能更有目的性的做事,获得更高的成长效率。
 




 



一些大公司有比较明确的职业体系。比如像鹅厂的职业通道以及职级划分系统。由初级到高级,再到专家以至于科学家,是个典型的打怪升级系统,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大厂,感觉如鱼得水如鸟投林如虎添翼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并且大部分情况下如愿以偿的话,按照这系统一步步打怪升级,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至少不用自己去规划,而是用很多人都验证过的系统,走歪路的风险要小很多。
 




 



但是绝大部分人并不在这样大厂,一厂有一厂的规矩,一厂有一厂的体系,似水浮萍逐浪涌,乱世江湖漂泊身,没有背靠体系的安全感,无头苍蝇,病急乱投医,还老容易被割韭菜,一整个比较迷茫。  




 



具体某个公司内部的路径可能因公司而异,有时候公司内部的特殊结构还会让每个新人的路径不尽相同,这属于比较特殊的例子,但当我们把视野扩大,放在整个市场上去考虑的时候,事情逐渐有些眉目。  




 



如果从刚毕业的实习生开始,可以大致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学者,这时候需要学习这个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软件的,硬件的,公司环境的等等,是一个萌新,大家都要照顾你;  




第二个阶段是熟手阶段,此时你就比较能够熟练掌握手上的各项技能,是个熟练工了,但这时候还不是“设计师”;  




第三个阶段才可称得上"设计师",这时应该能够创新,能够在某个维度内创造性的工作。对应在动效上就是能够从头开始定义一个风格,能够开始把控项目级别的工作;  




第四个阶段就会再进一步,会在创新的维度上进行横向扩展,能够熟练把握多个风格,有针对大量问题的对应解决方案,或者有快速找到解决方案的成熟方法;  




 



第五个阶段是专家级别的,这个阶段没有比较清晰的定义,但通常来说都要有跨公司级别的影响力,和在该领域中有权威性的研究深度。  




大部分人可能都在第二到第三阶段,可能会比较少能意识到“设计师”的概念。有时候是因为自我意识不到,更多时候是客观情况所迫。  




自我意识很好改善,站出来看看自己在做什么,这个事属于你规划的哪一步,有则加勉无则改之,自然就清晰很多。  




 



客观情况,可能就是所处公司的情况限制,比如有些公司会要求一专多能,又做界面又进版,又做动效又搞3D。这种情况可能就需要个人付出额外的努力,鉴定一下自己的实力,是安生的就这样做下去也挺好,还是说努努力换个自己喜欢的环境,都是一种选择。  



总结下来就几点:

1.目标清晰:最好有一个大纲式的大规划,然后按照大规划去分解做小的规划,对应到目前在做的事上,看有没有偏离。如果实在不清楚该干什么,参考第三条;


2.多做项目,多实践总结:所有的成长都来自实践,有一个比较好的引路人最好,没有的话多问、多聊,你总会有收获。定期复盘,总结经验,反复经历实践和总结的循环,多和人交流,你总会有收获;


3.视野开阔点,多学习:限制一个人的,归根结底是眼界。视野越开阔,往往事理越明了,你是做什么的,不一定就只关注眼前的或者圈内的,多跳出去看看,了解别的地方在发生什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你问题的答案或许不在眼下。


最后,你要觉得事情有点难,那就对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OTA五号”(ID:cota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