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解读仇英《辋川十景图》

一画|解读仇英《辋川十景图》

《辋川十景图》是中国明代画家仇英的国画作品。该画为长卷。纵28厘米,横428厘米,《仇英辋川十景图卷》名为写唐代王维隐居蓝田别墅的诗意,实际上正是明代的园林生活为粉本。屋舍界画的工整,花木杂树的精微,青绿设色的细丽,真称得上穷工极艳。
《辋川十景图》
手卷,绢本
青绿设色
纵28厘米*横428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辋川十景图》局部
请欣赏完整高清图

 
 
 


仇英《辋川十景图》
 

     

       


      《辋川十景图》十景各自独立成章,但又联贯为统一的大画面,随着画卷的展开,移步易景,引人入胜,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对于中国画的创新,具有不容低估的积极意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







    


   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 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他长于临摹,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 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存世画迹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 之,种种臻妙”。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后继仇英画法者,有沈硕、程环、尤求、沈完等。







   


《辋川十景图》名为唐代王维隐居蓝田别墅的诗意。实际上正是以明代的园林生活为粉本。屋舍界画的工整,花木杂树的精微,青绿设色的细丽,真称得上穷工极艳。创作这样的画卷,需要才情,更需要平心静气而又千锤百炼的功力,逸笔草草的翰墨游戏,与之是不能相容的。







     


 《辋川十景图》十景各自独立成章,但又联贯为统一的大画面,随着画卷的展开,移步易景,引人入胜,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对于中国画的创新,具有不容低估的积极意义。







      





























仇英

(约1497年-1552年)

字实父,号十洲,汉族,江苏太仓人

后移居吴县

中国明代绘画大师,儒客大家,吴门四家之一

其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

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

又善水墨、白描

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

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



   
版权为创作者所有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画一”(ID:HuaY-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