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DISCO竟然取材自《山海经》?

野狼DISCO竟然取材自《山海经》?

“来 左边 跟我一起画个龙 在你右边 画一道彩虹”和山海经有啥关系?

《山海经》我们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对它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当然是猎奇志异的“怪物之书”。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各种稀奇古怪的怪物,是我们对山海经的第一印象。

△人头兽身之“怪兽”

然而实际上,山海经可能不只是一本玄幻的志异之书,也可能是一本正正经经的科普书。如果我们不是把眼睛仅仅盯着书中那些长相诡异的怪兽、怪鸟、怪鱼,而是全面了解此书的内容和结构,尤其是注意到此书的记述体例,你又会发现《山海经》的另一个面相。

那么到底是谁,给山海经扣上了“怪物之书”的帽子?另外,野狼DISCO和山海经到底有啥关系?

在解答这两个问题之前,先给我们的重磅新书《山海经:插图珍藏版》打个广告:

国内首本“传统丹青版”《山海经》,毕业于中央美院的90后青年艺术家任才峰基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创作;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神话学家、《山海经》研究权威刘宗迪全本注译

△点击图片,参与众筹!

基于传统,水墨丹青,还原东方山海应有的样子。围观古人关于世界的记录与想象,见证今人关于现实的考证与还原。

△点击图片,参与众筹!

本书收录150幅任才峰的山海经绢本设色作品,选取山海经中比较经典的形象,按文本顺序,均匀排列。绘画作者任才峰是90后青年艺术家,创作风格为中国传统工笔画,期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魔幻瑰丽的一面,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正在创作的任才峰。

古时《山海经》是有图的,所以又叫“山海图”,其中《海经》部分就是先有图后有文字的看图说话,但古图已经佚亡了。所以,任才峰老师的山海经神怪图系列绘画,不仅是简单的摹古,也是现代青年去体会、提炼对传统中国画认知后的再创造。

△点击图片,参与众筹!

从大学本科开始画到今天,任才峰一直在不断研习思考古人看待自然和世界的方式,最终才能有这样一本图文辉映,弥补遗憾的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的作品《山海东倾》登陆北京地铁14号线东管头站

本书的文本注释由刘宗迪完成,刘先生不仅是文学、民俗学、神话学近年来最有影响的专业研究者,更是对山海经有过专业、系统的研究,保证了原文文本的准确性和阐释的前沿性、启发性。

△刘宗迪教授

《山海经》一直被视为上古时代各类神话传说的源头,我们熟悉的女娲、夸父、后羿、精卫、西王母等古老神话,还有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的故事,都集中汇聚在书中。这也是华夏文明尚处于孩童时代的时候,对世界的想象,也是原始初民心中的远年历史。

当世界还是一片陌生的混沌与未知,一切都是新奇和绚烂的,创世史诗也由此诞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神话史诗,正是由于对所见所闻原始质朴,带有现实的记录,成就了这部独一无二的奇书。

千年以后,我们身处随时可以查询到一切信息的时代,围观古人关于世界的记录与想象,见证今人关于现实的考证与还原,既能感受中华文化的源流演变,也能找回孩童般的想象力,在书中畅游远古世界。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重磅新书,国内首本“传统丹青”版《山海经》,异兽来袭!



怪物之书?

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的张骞回到都城长安,向汉武帝详细禀报了他在西域的见闻。张骞说他在出使西域的路上,曾到达黄河源头,黄河源自于阗国的一座高山,那座山上盛产玉石。汉武帝闻言,根据古代图书的记载,将位于黄河源头的这座山命名为“昆仑”。汉武帝依据的“古图书”,肯定是《山海经》,因为《山海经》是最早提到昆仑的古书,并且明确说“河出昆仑”,而且《山海经》原本是有图的,故称为“古图书”。

△昆仑山——万山之祖。图/视觉中国

这件事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 • 大宛列传》中,但是,司马迁却并不相信张骞的话,他在《大宛列传》的结尾写道:“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肯定读过《山海经》,而且知道书的内容荒怪离奇,难以置信。

这是《山海经》的书名第一次见于记载,这个书名刚一问世久就被司马迁打上了“怪物之书”的烙印。太史公一言九鼎,从此以后,《山海经》就戴稳了“怪物之书”这顶帽子,一直戴了两千多年。

从司马迁到鲁迅,古往今来的大学者都把《山海经》看作一本怪物之书,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如此认为,里边出现的各路异兽都是想象而成的怪物。

△看看这奇怪的鸟,确实很像怪物。

然而实际上,《山海经》讲的不仅不是虚幻离奇的东西,反而可能正儿八经是套百科全书。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包括《山经》和《海经》两部分,这两部分原本是两部书,其性质、体例和成书年代都不相同。

其中,《山经》记录了近 447 座山峦、200 多条河流,以及生活、蕴藏于这些山峦河流中的数百种野兽、飞鸟、水生动物、近百种草木、数十种矿物、数百种药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记述极有条理,像记流水账一样按部就班,一一道来。这根本不像是独出心裁、异想天开的志怪或神话,而更像是一部精心规划、一五一十地记录各种自然资源的账本。

综上来看,刘宗迪认为《山经》极有可能是本自然资源调查报告,也可以称作自然博物志。


而《海经》则更复杂一些,《海经》又包括《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三部分,简单来说《海经》是一部将时间与空间、岁月与山川、天文与地理融为一体、绘于一图的“宇宙图志”。(书中有详解)

那么那些怪物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山经》中出现的奇形怪状、不伦不类的怪物异兽,都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鸟兽,只是我们不了解古人的博物记述体例,少见多怪,才把它们当成了怪兽。而《海经》中出现的身体畸形、长相怪异的远国异人,则是表示物候、农事、岁时仪式的场景,被曲解成异人而已。

𤞞):这是一种形体像老虎、身体为白色、脑袋像狗、尾巴像马尾、颈部或背部长着鬣毛的野兽,其为现实中何种动物,待考。

可能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上却非常容易理解。下边就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让你瞬间明白《山经》和《海经》中的怪物是怎么回事。


野狼DISCO与《山海经》

“来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 在你右边 画一道彩虹”是歌曲《野狼DISCO》中的一句歌词,乍一看和《山海经》八竿子打不着边,实际上却有很大的联系。

歌词中的两个关键词“龙”和“彩虹”就是《海经》中的一个经典“怪物”实例。

《海经》的《海外东经》里有一个怪兽叫虹虹,其形象是“各有两首”,这是一个前后各长着一个脑袋的怪兽这个双头怪兽就是彩虹,甲骨文中的“虹”字就画成一条弧形的龙,弧形的两端各有一个龙头。古人将雨后彩虹想象成一条两头朝下的双头龙,龙垂下脑袋在河里饮水,就变成了雨水。

△《海经》中的很多异兽都是自然现象的异象化。图/视觉中国

这就是《海经》中的一个怪物的真相,不过以上只是粗略解释了一下,实际上的分析要更复杂一些(都在书里)。而《山经》的另一个例子可能更好理解一些:

《南山经》记录了一种生活于祗山中的怪物,原文是这样说的:“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

它虽然被称为鱼,却长着牛的身体、蛇的尾巴、鸟的翅膀,两肋(胠)还长着羽毛,这是一种一身兼具鱼、牛、蛇、鸟数类动物特征的“缝合怪”,而且这明明是一种鱼,却住在山上,还能死而复生,冬天死了,到了夏天又活了。

自然界中怎么可能有这样完全违背动物分类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动物,这分明就是一种凭空杜撰的怪物嘛!

其实,这种怪物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熟悉的——穿山甲。

△就是这货?图/视觉中国

《山海经》关于鯥的长相的描述,乍看十分怪异,其实正是对穿山甲的真实写照。

穿山甲像鱼一样浑身长着鳞片,还喜欢游泳嬉水,故被视为鱼类;穿山甲的个头很小,远远无法跟牛这种庞然大物相比,但穿山甲小头高背的体形,却跟牛的体形有几分相似,故说它“其状如牛”;穿山甲的尾巴很长,像蛇一样蜿蜒摆动,故说它“蛇尾”;穿山甲身上鳞片重叠,就像鸟的翅膀翎毛重叠,且披向身体的两边,故说它“有翼”;穿山甲的鳞片之间长着像鸟的绒毛一样细细的硬毛,身体的两边硬毛尤其密集,故说它“羽在魼下”,“魼下”即肋下;此外,《山经》的记述还谈到穿山甲的习性,穿山甲住在山上,故说它“陵居”,穿山甲善于装死,还有冬眠习性,仿佛冬天死了,天暖和后又复活了,故说它“冬死而夏生”。

如此一解释,相信你能够豁然开朗,瞬间理解了那些奇异怪兽是怎么回事。而书中有更多关于《山海经》的有趣实例。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摩点众筹即将推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