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吕晓:北京画院两个中心十年 跨学科带来齐白石研究新突破

雅昌专稿|吕晓:北京画院两个中心十年 跨学科带来齐白石研究新突破

2022年是北京画院建院六十五周年,亦是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

11月28、29日,一年一度的北京画院学术年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9位学者相聚云端,以齐白石的诗歌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话题包括齐白石的诗词风格、学诗经历、诗集出版与流转,以及齐白石的题画诗、诗歌交游故事等多个议题,线上话题持续两天。

2022年北京画院两个中心工作年会,29位学者相约线上
回望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以来,每年度的北京画院两个中心年会都汇集多位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给业界带来诸多关于齐白石和传统中国绘画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在中心成立十年之际,雅昌艺术网邀请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吕晓,谈谈2022北京画院年会的学术话题讨论情况,以及两个中心十年来的工作。
雅昌艺术网:2022年是北京画院两个中心成立十周年,本年度的年会主题围绕齐白石的诗词,能否结合画院关于齐白石的研究谈一谈本年度为何聚焦于这一主题?
吕晓:北京画院的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十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持续推进齐白石的研究和展览。
成立之初,每年年会的主题性还不是特别明确,主要是划分几个栏目,大家随意投稿的方式。后来王明明院长提出,每年要讨论不同的问题,画院每年会推出齐白石不同主题的展览,与此相配合,我们每年的年会也会提出不同的研究主题。
《齐白石研究》有三个栏目,分别是:大匠艺事、丹青心印、馆藏掇英,“大匠艺事”一般关注齐白石的生平和交游,“丹青心印”主要关注齐白石的书画、篆刻艺术;“馆藏掇英”主要介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馆藏的齐白石作品。

2013年北京画院两个中心工作年会现场

2015年北京画院两个中心工作年会现场
过去几年我们聚焦过齐白石的山水、人物、花鸟、交游圈等,但齐白石的诗歌始终是不太敢触碰的话题,对于美术史研究者来说,诗歌是一个和美术史完全不同的领域,隔行如隔山,一些研究齐白石的老师对诗歌的了解并不是特别深入。
但是,北京画院收藏了很多齐白石的诗稿,这些诗稿上留下了很多推敲涂抹的痕迹,可以感受到齐白石诗歌创作的过程。北京画院收藏的很多齐白石书画作品中也有很多题画诗,甚至齐白石的一些印章也是以他的诗歌入印的,因此,北京画院关于齐白石诗歌的研究和展览资源是非常丰富的。2010年,我们出版《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将这些诗稿第一次公开出版。只是限于研究者的学科的局限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如果缺乏对齐白石诗歌的研究,对于齐白石书画艺术的研究就不全面,不深入,因此,这一研究主题终究是要开启的。所以,我们将2022年齐白石研究的主题确定为齐白石的诗歌,去年年底就发布了征稿函。
另外,诗词文化在当下的确非常式微,虽然近几年全社会对于古文诗词的关注度很高,中小学课程中也加大了古诗词的分量,家长也注重孩子们背诵古诗词,《诗词大会》等节目也很火,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全民对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但是总体来说,当下能作诗的人还是蛮少的。
我觉得此时我们启动齐白石诗歌研究,对于唤醒民众对于诗歌的喜爱,思考中国诗画结合的传统,传承诗歌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齐白石
雅昌艺术网:这一主题的研究的确能够给予当下带来新的启发。其实很多喜欢齐白石的人喜欢齐白石的绘画、书法,但是对于齐白石的诗词并不是特别了解,您能否对齐白石的诗词进行一个总体的背景介绍?比如他的诗词成就,在当时社会的传播情况是怎样的呢?
吕晓:齐白石学诗比较晚,他早年只读了不到一年私塾,27岁拜胡沁园为师时,胡家有一个诗词老师叫陈少蕃。胡沁园说,画上要有题诗才算是文人画,提高画的意境也要学习书法和诗歌。齐白石就跟着陈少蕃学诗,他学诗虽晚,但很用功。
不久,齐白石第一次参加老师家的雅集,就写了一句:“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一举获得老师们的交口赞赏,后来他又与同乡的青年才俊结诗社,相画切磋。又拜经学大师王湘绮为师,王湘绮也是一位大诗人;后来齐白石经历了“五出五归”,回乡后又苦读不懈,做了不少诗。定居北京之后,他的交往也很广泛,结识了很多诗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齐白石的诗文就陆陆续续刊登在民国的报刊上。

白石诗草(庚午至壬申) 齐白石 1930-1932年 北京画院藏
1916年,齐白石曾经把自己中年的诗歌抄录下来,请大诗人樊樊山删改并提意见;樊樊山给他的诗集作了序,还回赠了一首诗,这就是齐白石的第一本诗集《借山吟馆诗草》,直到1928年才出版。同时他也在整理其他诗稿,1933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白石诗草》(二集)。《白石诗草》(二集)也请樊樊山筛选,又请王仲言删定,这两位都是古诗文功底深厚的诗人,删改较多,齐白石又请语言学家黎锦熙校定,黎锦熙又选回了一百多首,最后由张次溪负责出版,并向当时诗坛名家征集诗序,这本诗集出版之后在当时影响力还是挺大的。
1963年出版《齐白石作品集》的时候,黎锦熙就把以前出的所有诗集和齐白石后人收集整理的诗稿又进行整理,编成了《白石诗草》“续集”和“补编”。后来,1996年出版《齐白石全集》的时候,王振德老师又增加了一部分诗词联语,我粗略计算齐白石发表的诗歌超过2000首的。再加上他早年还曾经丢失过诗稿,其中包括1000多首诗,他一生创作的诗歌超3000首是可以确定的。
北京画院收藏齐白石的诗稿大约有10本,从1902年前到1932年之间创作的诗稿。作为画家,齐白石的诗多为题画诗,题在画上,起到画龙点睛,可以拓展画的意境,深化画的立意,更鲜明地表达画家的喜怒哀乐、理想愿望和感情状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933年后,特别是建国后,齐白石作诗就比较少了。

齐白石《有兽诗之一》  29x35cm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有兽诗之二》  29x35cm 北京画院藏
雅昌艺术网:那么齐白石的诗歌在当时画坛、诗坛的认可度又是怎样的呢?
吕晓:当时的诗坛的确有一些人对齐白石的诗词评价不是很高,比如齐白石早年还在学诗阶段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王闿运评价为“薛蟠体”;但胡适却比较喜欢齐白石的诗,胡适说:“王闿运评价齐白石的诗为‘薛蟠体’太刻薄了,齐白石的性情和身世是学不会他那套假古董的。”黎锦熙也提及齐白石说自己诗词第一,认为自己诗比画好,但是齐白石生前的一些好友都不同意这个说法,觉得他的诗词中经常有欠妥之处,而且也喜欢把口头语入诗,但这就是齐白石诗歌的特点。所以这也是为何现在我们再重新对齐白石的诗歌进行研究,重新认识齐白石的特点、价值和成就。
雅昌艺术网:刚刚您谈到了齐白石对自己的评价中,诗文是第一的,此次年会的演讲中,包括薛永年先生、刘墨先生等数位老师都提到了这个点,齐白石的自我评价是“诗词第一,刻印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您如何看待齐白石对自己的诗词的评价?
吕晓:齐白石称自己诗词第一,刻印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一方面是齐白石的自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画属于杂艺、小道,地位远远无法跟诗文的悠久历史和崇高地位相比,齐白石必定也会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这应该也是他为什么称自己“诗词第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刘墨老师的发言主题《苦吟一似寒蛩号——齐白石的诗词情结及其传统背景》最初的题目就是:“诗词第一?”谈及的观点是,即使很多人认为齐白石的书画是最好的,但齐白石也会标榜自己诗词第一,这是文化传统的影响。当时的画坛背景也是如此,画家都努力地去出诗集,凸显自己文化人的身份,诗歌对于文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作诗也是文人之间交往的一种途径,文人之间的对话通过诗词传达。

姚茫父(姚华)
雅昌艺术网:经常能看到观众熟悉的徐悲鸿、梅兰芳、樊樊山,他的老师胡沁园等,这次主题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此前比较少提及,多位嘉宾的演讲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姚茫父,这个人物可能是听了年会观众们一个新的好奇点,能否谈一谈为何在诗歌主题中提及姚茫父?他和齐白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吕晓:姚茫父(姚华)是近代著名的书画家、词曲家、艺术教育家、篆刻家、藏书家。民国时期有很多在当时社会地位很高的人,后来随着历史的推进,有的人被遮蔽了,姚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民国时期北平文坛和艺坛都举足轻重的人物,陈师曾去世之后,姚华算是一个中心人物。近年来,对于姚华的研究还是比较热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杜鹏飞馆长编过姚华的年谱。
在今年北京画院年会上,杭春晓、王碧蓉、陈雅婧几位老师的发言都与姚华相关,他们的演讲主题都围绕齐白石和姚华之间的交往。王碧蓉老师正在写作关于姚华的专著。王老师在澳大利亚工作了十几年,最近几年到贵州工作,姚华也是贵州人,因此,王老师对姚华本来就有非常深入的研究;陈雅婧老师曾做过日本收藏家须磨弥吉郎,须磨提到姚华也是齐白石的恩人,因此她也关注到姚华的研究。杭春晓老师的演讲关注齐白石与旧精英文人交往的心理机制,姚华肯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齐白石和姚华的交往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著名的牵牛花公案,梅兰芳去日本演出的时候,带回来很多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其中有一种就跟碗口那么大,齐白石去梅兰芳家看到了这种牵牛花,就在画中画了出来,遭到姚华的嘲笑。

牵牛草虫 齐白石 68cm×34.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和姚华的交往中能够看出文人之间交往的特点,在公共场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他们在日记中体现出来的内心真实想法也有一种反差,比如齐白石晚年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讲有人背地里骂他粗野、俗气,但是他没有点名说是谁,很多人猜应该是姚华,姚华在《再复邓和甫论画书》中批评:“然一言突破藩篱,以不美为美,则犷悍、粗豪、恶作皆可托之以雄一时,如时人齐山民之流是也。”姚华以“齐山民之流”讥笑齐白石,对他的绘画格也讥为“恶作”。但是北京画院收藏的姚华写给齐白石的书信中,用语又显得很客气。姚华的外甥熊穆也曾经在回忆录中提及齐白石去请教姚华的时候是毕恭毕敬的,所以文人之间表面的表达和内心的想法会有一些反差,这都是很有趣的话题。
像姚华这种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当年跟齐白石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历史总是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要复杂和多彩得多,通过这些研究,对于还原齐白石当时真实的状态,以及他跟当时画坛的交往,他内心的心理状态的揭示,都能让我们去充分了解一个丰富、多面的齐白石。
雅昌艺术网:那么经过年会29位专家老师围绕齐白石诗词的研究,您认为从哪些角度能够给齐白石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吕晓:通过多年的工作感受到,齐白石研究一定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吸引一些跨界的学者加入。比如今年研究齐白石诗词,我们邀请到几位对诗词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如刘墨、郑雪峰、谷卿、程羽黑等,他们懂诗词文学,有的人还会作诗。因此,他们读齐白石的一首诗,就知道哪一句话出自哪里,这首诗中用词是不是合适,是否有不合韵的情况。
又比如年轻学者韦昊昱,正在中国社科院攻读历史学的博士后,他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齐白石,从一些旧的材料中获得新的突破。
雅昌艺术网:多位老师也谈及了近些年来齐白石研究的专业性和透彻性,相对于其他近现代艺术大家,北京画院每年都有新的齐白石研究成果发布。您能否分享一下北京画院在齐白石研究中的经验分享?有哪些方法可以分享给同行?
吕晓:首先,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学术标准,我们出版的《齐白石研究》不一定每一篇论文都是精品,但是一定要坚持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学者们都是真正站在学术的立场上去研究,尽量研究公藏单位的真迹。
第二就是应该尽可能团结更多的学者,“齐白石研究”一方面是北京画院自己的研究课题,另一方面我们成立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团结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者一起来研究,为学者们服务也是中心的重要工作。

《白石老人自述》
为了促进齐白石的研究,2010年,北京画院就把院藏的所有齐白石的书画、手稿、诗稿、印章,甚至齐白石所有的藏品和遗物都公布了,这对于齐白石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公开出版齐白石的日记尤其重要,因为日记是一种比较私密的记录,他会将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记录下来。而且日记也很准确。以前很多研究者都会引用齐白石的《白石老人自述》,但这本书是他晚年的回忆,这几年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自述中有不少错误。这些差错可能是因为齐白石晚年记忆的错误,也有可能是他的有意回避,经过了重新筛选和重新讲述。因此,齐白石留存的日记,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等都成为研究的一手材料。真正做研究必须要掌握一手材料,这是很重要的。
总之,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之后,我们持之以恒地做研究,坚持学术标准,已经形成一个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真正做学术研究的学者加入,助力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以上这几点感受分享给大家。

2022年北京画院两个中心年会线上论坛
雅昌艺术网:今年我们看到了现在甚至有90后年轻学者的参与,想问一下北京画院年会在邀约专家方面有怎样的聘请机制和邀约机制?
吕晓:我们一般会在年底发布下一年研究主题的征稿函,通过北京画院的官方微信发布。一些老作者如果有新的想法,都会针对这一年度的主题撰写文章,征稿函还会吸引一些新的投稿者,我们的作者队伍逐年壮大。
投稿稿件我们会邀请专家进行评审,选择的标准就是学术水准,我们不会对学者年龄做限制和选择。近几年我们发现,很多中青年学者会特别注重在史料挖掘上下功夫,在编《齐白石研究》的十年中,也见证了一些年轻学者的成长。
比如90后的韦昊昱,他第一次参加北京画院年会的时候还在四川大学读本科,后来又数次投稿并参加年会,他在这些论文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主要关注齐白石和四川人文历史的关联,后来到清华大学读硕士,将相关研究深化之后出版了《峨眉春色为谁妍——齐白石与近代四川人文》。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涛老师,最初并不认识,我在知网上看到他的博士论文,其中有一部分谈及齐白石,便找到他鼓励他多做齐白石研究。10年来他有9年参加了北京画院年会,每年都有高质量的论文,而且还出版过两本齐白石专著:《草头露与陌上花:齐白石北漂三部曲,1903-1949》《君是人间惆怅客:齐白石京华烟云录》,这两本书都是他在《齐白石研究》发表的论文基础上进行扩展、增补而成,很受读者欢迎。
四川文物管理局的刘振宇老师也每年都给我们投稿,因为工作原因,他对四川文博单位的收藏比较熟悉,他对四川文博单位收藏的齐白石作品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撰写文章给我们投稿,后来他也将系列文章集结出版了《齐白石艺事琐考》。
通过齐白石研究,我们始终保持着和这样一批年轻学者的联系,不断激励他们进行齐白石研究,发表学术成果,我们希望给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学术平台。
对于年长的专家和老师们,他们可能不会每年都撰写研究文章,但是我们也会邀请他们来做点评,对年轻学者给予指导,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齐白石研究》第十辑
雅昌艺术网:基于本次工作年会,本年度的齐白石研究出版也会聚焦于诗词主题吗?研究作为北京画院最重要的三项工作之一,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2022年度北京画院的研究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果?
吕晓:北京画院2022年的学术出版一方面包括既定的延续性学术项目,《齐白石研究》、《大匠之门》等,今年也会基于本年度的研究主题出版一本关于齐白石诗歌的论文集;另一方面,我们会配合画院本年度的展览进行研究和出版,今年出版了陈子庄、古代园林等图书。
雅昌艺术网:北京画院两个中心今年十年,如果请您总结一下这十年,您有怎样的感想?
吕晓:今年年会开幕时,谈到两个中年十周年的话题时,我的确挺激动的,也很感慨,十年前,王明明院长独具慧眼成立了两个中心,尤其是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得到文化部的支持,十年来,作为秘书长,我一直从事中心的工作,跟学者们联络,编《齐白石研究》和其他系列出版物,每年都能取得一些成果。转眼中心已经成立了十年,感慨的同时也有很多感谢:
首先要感谢王明明院长带领我们建立两个中心,吴洪亮院长接过王院的大旗,继续强调通过学术研究树立北京画院的学术品牌,使北京画院成为学术研究重镇,发挥画院作为公益机构的社会责任,我自己作为其中之一的参与者,也感觉特别自豪。
第二要感谢十年来对我们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年长的老师们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也教会了我们很多。像郎绍君、薛永年等老先生们给予我们太多指导,每次画院有展览,他们来了也会帮我们细细解读;我的导师薛永年先生今年专门录制了一段发言,谈“齐白石的题画诗”。
第三就是感谢十年来中年学者的积极参与,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年轻学者们成长起来,壮大了我们研究的队伍,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通过对这十年的总结,我觉得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会继续坚持学术定位,牢牢抓住学术标准不放松,坚持学术研究的纯粹性,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方法,发现新资料,取得新成就。希望我还能为齐白石的研究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齐白石研究》

《大匠之门》
雅昌艺术网:您在年会上也谈到即将迎来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关于此有怎样的工作计划?

吕晓:2024年的1月4日是齐白石先生诞辰160周年,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相关的工作明年就将启动。吴洪亮院长将明年齐白石研究的主题聚焦于“齐白石艺术的国际交流”,期待展览和研究上都能有国际化的、全球的联动,期待齐白石的艺术研究能有一个更加国际化的视野。
我还有一项工作计划, 2018年我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项目《齐白石的年谱长编》,希望明年能完成,为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送上一份贺礼。
雅昌艺术网:谢谢吕晓老师,感谢您的详细分享。我们期待看到这份贺礼,也期待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北京画院的系列精彩活动。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雅昌艺术网”(ID:A8048008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