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和旅馆、商场、学校等一样,是公共建筑的一种,参与塑造现代城市的面貌。但火车站的特殊性在于它既包含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精湛的装饰细部,也承载着每代人的情感记忆,作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门户”还具有特殊的政治、文化意义。《第一“国门”:北京站营建史考论》一文首先追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大型火车站设计方法的演进,即从专注站房本身的风格和装饰发展到注重车站与城市规划的联系,并因应铁道技术发展将铁轨和站台埋入地下以利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文章着重论述作为1959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站的立项、设计和施工等历史过程,分析其设计和建造特征,并讨论北京站作为新中国“国门”的现代形象如何被建构出来,以及在实际运营中所体现的若干不足之处,论证北京站的设计和施工是新中国建筑业十年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第一“国门”:北京站营建史考论
图19 陈登鳌(后排左4)与现场设计的工作组人员在北京站工地前合影,1959年3月
图26 20世纪70年代末的北京站广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史学刊”(ID:archhistory-journal)。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