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丨白鸿叶: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

学术丨白鸿叶: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

《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一文论述中国营造学社与北平图书馆之间的渊源、合作及后缘等多方面史实,涉及中国营造学社与北平图书馆藏书、样式雷图档的购藏与整理研究、北平图书馆新馆建设以及梁思成手稿入藏等多个重要议题。

   
   

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

The Yingzao Xueshe and the National Beiping Library

 
白鸿叶
BAI Hongye

1 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缘起

1919年,朱启钤于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清瞿氏铁琴铜剑楼钞本”《营造法式》,自此围绕《营造法式》开展了诸多相关活动。为进一步研究营造,1929年,朱启钤与陶湘、孟锡钰等在北平发起成立“营造学社”,并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下称中基会)申请补助作为学社的研究经费。193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下称中国营造学社、营造学社或学社)正式成立。朱启钤这样自述道:“启钤殚心绝学,垂廿余年,于民国八年影印宋李明仲营造法式以来,海内同志,景然风从,于是征集专门学者,商略义例,疏证句读,按图传彩,有仿宋重刊营造法式之举。嗣以清工部工程做法,有法无图,复纠集匠工,依例推求,补绘图释,以匡原著不足,中国营造学社之基,于兹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以保护中国营造文化为己任,奉李明仲为先师,继承《营造法式》之营造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
清宣统元年(1909),张之洞等奏请设立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前身),以北京城内后海广化寺僧寮为馆址,属学部管辖,又称学部图书馆。中华民国4年至17年(1915—1928),馆址转到北京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舍。中华民国17年(1928)七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华民国18年(1929)一月,馆址迁至中海居仁堂。同年九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基会自办的北海图书馆合并。在新馆舍未落成以前,中海原国立北平图书馆暂称第一馆,北海图书馆暂称第二馆。《合组国立北平图书馆办法》中明确规定,合组后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每年之经费由中基会担负。中华民国20年(1931)六月,由中基会出资建立的文津街馆舍落成,两馆迁入,合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教育部聘任蔡元培、袁同礼为合组后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正、副馆长。由于蔡元培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常在南京,所以日常馆务由袁同礼以代理馆长名义主持。

中基会是中国营造学社和国立北平图书馆共同的资助机构,而且中基会董事之一的周诒春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的代理馆长袁同礼均是营造学社的社员。出资方和管理层的交集,开启了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密切合作与互动的历程。

2 中国营造学社对国立北平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贡献

2.1 捐赠图书

图书捐赠是图书馆补充馆藏的重要渠道。早在1919年,京师图书馆颁布《征集图书简章》,“凡捐助本馆书籍者,当永记姓名于书籍目录之内,并汇集登报,以酬高谊。捐助大宗书籍,价值甚巨者,可援照教育部捐赀兴学褒奖条例分别呈部,给予褒奖。其不愿援照捐赀给奖者,并得另案陈明,特予名誉褒奖”。营造学社及其社员一直是向国立北平图书馆(下称平馆)捐赠图书的重要机构和人士。依据1931—1932年度、1932—1933年度、1933—1934年度《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记载,中国营造学社一直是向平馆赠书的重要机构。陶湘是1931—1932年度向平馆赠书的重要人士,朱启钤是1933—1934年度、1934—1935年度向平馆赠书的重要人士。

2.2 寄存图书

寄存图书也是图书馆补充馆藏的重要渠道。1930年,平馆制订《收受寄存图书暂行规则》:“凡寄存图书于本馆者,不论有无条件,其图书之保存由本馆视同所藏图书办理。……寄存图书应与本馆所藏图书一律公开阅览。”1930年10月25日,朱启钤致函平馆,请其去古物陈列所取走22箱穆麟德藏书。1930年10月28日,平馆致函朱启钤,已派员赴古物陈列所取回穆麟德遗书22箱。1930年平馆馆刊记载了朱启钤寄存穆麟德藏书于平馆一事。“朱先生于民国三年购得宁波总税务司德人麦伦多夫氏遗书二十二箱,暂存于古物陈列所。兹承其照本馆寄存图书简章,将该项书籍完全永久寄存本馆,业经取运来馆。内中所有以各国研究中国文字学、语言学之著作为最重要云”。穆麟德(P.G.vonMöllenderff,1847—1901)是德国著名东方学家、汉学家、外交官,自1869年进入中国海关工作,历任驻华使馆翻译生、德国驻天津领事等职,1901年于宁波税务司任上去世。穆氏在华30余年中,最大嗜好就是购置中国的古籍及有关东方学和中国学的西文图书,自己有一个专藏。穆氏在汉学方面有相当成就,不仅精通汉文,还懂朝鲜文和满蒙文。这批图书包括中文书231种2019册,西文书2153种3307册,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工具书等领域,很有学术价值。

朱启钤也将个人所藏图书寄存平馆。1932年2月,社员瞿兑之紧随其后,于平馆寄存家藏中文书1770种,计21862册,炮式图22幅,舆图153幅。

2.3 协助购藏样式雷图档

“样式雷”是清代雷氏建筑世家的誉称。雷氏家族自清康熙年间到中华民国初年的二百余年里,共有八代十几人主持皇家的各类建筑工程,负责建筑设计和图样绘制等工作。雷氏家族绘制的建筑图样、建筑模型、工程做法及相关文献,被称为样式雷图档。目前存世的两万多件样式雷图档,内容覆盖清代皇家宫殿、园林、行宫、王府、坛庙、陵寝等。作为现存唯一大型且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图档,清代样式雷图档以其系统性、完整性、传统性以及手稿性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卓越成就,更成为举世瞩目的珍贵宝藏。2007年6月,“清代样式雷图档”(TheQingDynastyYangshiLeiArchives)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早在1914年,因督办北京市政建设,样式雷图档就曾引起时任中华民国政府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先生的关注,“耳目所触,愈有欲举吾国营造之瑰宝,公之世界之意”,开始苦心访求样式雷遗物,却遭到雷氏后裔拒斥。所以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初,朱启钤明确提出学社宗旨和初期工作重点,其中就包括访求样式雷。

1930年5月,家居北京西直门东观音寺胡同的样式雷后裔,因穷困潦倒,四处求售其先辈庋藏的大量图档,朱先生深忧其“流出国外及零星散佚之虞”,迅即亲访雷宅,一面和雷氏后裔就整体出售图档进行价格谈判,一面专函中基会,建议其出款购存。基金会采纳了朱先生的建议,同年6月拨款五千元给平馆,用于购回图档。据1929年7月至1930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记载,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商得中基会同意,拨款五千元(最终实付四千五百元),购得“圆明园、三海及近代陵工之模型二十七箱、各项工程图样数百种,黄签帖说,确为当年进呈原件”。

1930年末,居于西城水车胡同的雷氏别支雷献祥之子雷文元也开始出售其先辈所藏烫样,主要包括南海勤政殿、颐和园戏台、地安门三部分。经中国营造学社斡旋,该批烫样仍由平馆购存。

1937年7月之前,中国营造学社一直致力于搜集散佚市面的样式雷图档,并转交平馆。战事爆发后,平馆结束收购样式雷图档的工作,在学社与平馆同心协力下,共收藏样式雷图档11830幅册、烫样76具。其中,圆明园图档2720幅册,颐和园、香山、静明园等园林图档840幅册,其他园林、寺庙、王公府第及内外檐装修图档3450幅册,陵寝图档4820幅册。

3 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合作

随着样式雷图档的入藏,平馆在已有馆藏的基础上,和营造学社在样式雷图档的研究中携手共进,互相扶持,通过整理图档、举办展览、发表文章、组织专刊、不断征集相关史料等活动,逐步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3.1 样式雷图档的整理编目

1930年6月,首批样式雷图档烫样入藏平馆,整理工作旋即在学社指导下进行。先整理圆明园相关烫样,第二年接着整理数千种其他宫殿、陵寝图样。

上月间,本馆由东观音寺雷宅购入工程模型三十七箱,系圆明园及三海、普陀峪陵工各项模型,制作极精。圆明园早被焚毁,得此模型,已可粗知梗概。本月已将该园部分整理告竣”。“上年度与圆明园三海模型共同购入之各宫殿、苑园、陵寝图样及工料帐簿等数千种亦在清理中”。

1931年3月6日,阚铎先生撰写弁言的《圆明园图样目录》曾述及最初的整理情况:“样子雷所藏工程图样经北平图书馆之整理,先将圆明园部分编成一册,乃按《匾额清单》所载第其前后,以某路某景为纲,座落为目,务存其黏签之原名,而稍加归纳,注其张数;内中有《匾额清单》所不载者,则于堂、斋、楼阁之属暂以类从,以待再考。”

1932年3月,中法大学将所购样式雷图档目录一册送交营造学社审定,由学社转授平馆馆员编目,以作进一步整理。

1932年6月,学社社员金勋调入平馆舆图部任馆员,主要从事样式雷图档的整理编目和圆明园的研究工作。经过一年的整理研究,于1933年8月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三、四号合刊上发表了金勋所编的样式雷图档第一份目录表《馆藏样式雷制圆明园及其他各处烫样目录》和《馆藏样式雷圆明园及内庭陵寝府第图籍总目》。

3.2 联合举办展览

1931年3月21日至22日,为纪念《营造法式》作者李明仲逝世八百二十一周年,营造学社与平馆在中山公园水榭联合举办“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展品包括1930年以来平馆购自雷氏后裔并已修理装裱的圆明园烫样14具和画样29件。随后,向达撰《圆明园遗物文献之展览》收录于1931年4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下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或《汇刊》)第二卷第一册。

1932年11月5日至14日,平馆与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北平研究院天文陈列馆、古物保管委员会北平分会及中国营造学社等共同举办“北平学术团体联合展览会”,以门票收入救济东北抗联战士。展品包括蓟县独乐寺、宝坻广济寺、北平智化寺之十册图与照片,清工部《工程做法》补图,圆明园鸟瞰图等样式雷图档数种。

1936年4月,中国营造学社、天津基泰工程司、上海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四个组织联合主办“中国建筑展览会”,北平图书馆择选“北平图书馆的模型与照片、圆明园图样与照片”参加,比如图1中记录的清同治年间样式雷绘制的《圆明园长春园全部地盘图》就是其中的一幅。展览完毕此图就留在上海分馆。此展览会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平馆代理馆长袁同礼参加开幕式。

图1 参加中国建筑展览会图样的卡片目录
3.3 基于馆藏资料的编纂出版

据1930年7月至1931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记载,平馆此年度正在进行的工作之一是编撰出版《圆明园史料汇编》,收录样式雷圆明园工程模型、圆明园工程则例、圆明园全图、万春园工程做法等馆藏关于圆明园的相关材料,为研究中国营造学及园林史者提供参考。为此,平馆与中国营造学社配合展开了大量背景研究,例如进一步明确《圆明园史料汇编》的体例等,但是该工作因战事渐起并未完成。

1931年,中国营造学社摄制《圆明园图》一套,内有圆明园盛时之鸟瞰图、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圆明园北路文源阁地盘画样、慎修思永平面图、圆明园内围河道图各1幅,其他建筑照片54幅。

1932年3月,时为营造学社绘图员的金勋根据平馆藏样式雷图档等绘成《圆明园复旧图》。营造学社又根据《圆明园复旧图》重绘,依样式雷旧图增补,制成《圆明长春万春三园总图》。

1933年根据平馆藏《永乐大典》第一万八千二百四十五卷影印了《梓人遗制》,书内收五明坐车子、华机子、泛床子、小布卧机子等7部分,记述古代匠工所制器械。由朱启钤校注,刘敦桢图释。

1933年8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将第七卷第三、四号合刊设为《圆明园专号》,收录金勋编纂的两篇样式雷图档目录《馆藏样式雷制圆明园及其他各处烫样目录》和《馆藏样式雷旧藏圆明园及内庭陵寝府第图籍分类目录》,还整理出圆明园百景地名表《圆明园四园详细地名表》。这是平馆第一次公开发表馆藏样式雷图档目录。为充分揭示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专号》还收录了馆藏样式雷圆明园图样15幅。

1933年9月,刘敦桢参阅平馆藏样式雷关于圆明园的图样、烫样、旨意档、堂谕档、司谕档和其他有关圆明园文档,撰写《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一文,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期。“《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实际是刘先生学术生涯中篇幅最大、引征史料最丰富的论文。……作为清代皇家建筑工程个案研究的开山杰作,凡勘察设计施工,工官制度即管理机构的设置运作,包括材料、工费、勘估与监修等细节,也前所未有地得到系统揭示。其中,样式雷图档的史料价值尤其鲜活地凸显出来,仅如篇末《同治重修圆明园大事表》,70%的相关事件就出自雷思起当年手录的《旨意档》和《堂司谕档》”。

1935年6月,王璧文在《汇刊》发表《清官式石桥做法》,被后人尊为开创相关研究的杰作。其“弁言”申明:

清代桥梁做法,未著录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唯近岁坊间发现之匠工秘藏底册……《营造算例》第九章桥座做法,及新购《石桥分法》,《工程备要随录》二书,类皆记录官式桥梁做法之专著。……爰就前述三书,及清《崇陵工程做法》所示尺度,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及中法大学图书馆所藏清代帝妃陵寝石桥图样多种,互相参照,依其施工顺序,重新标题排比,成《清官式石桥做法》一篇。内分石作、瓦作、土作及搭材作四章。

1936年11月,北平市工务局根据圆明园现存建筑遗迹确定方位,无遗址者据平馆藏圆明园图样以虚线补入绘成《实测圆明长春万春园遗址形势图》一幅,由中国营造学社审定。

除此之外,1932年7月,为保护圆明园古物,北平市政府成立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平馆和中国营造学社受邀参加。多方共同决议制定了“保管章程十四条”,交由市工务局进行。

3.4 平馆为学社特设研究室和参考室

1931年7月至1932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载:“设专门阅览室供研究专门学术之用,设有善本阅览室、金石阅览室、舆图阅览室。持有善本阅览室证件的本年有201人。为研究专门问题的学者设立专门研究室”(图2,图3),比如针对北平志、建筑史、哲匠录等专门营造问题特设研究室,专供当时主要研究中国建筑的营造学社使用。使用者包括瞿宣颖(营造学社编纂,北平志、建筑史、方志考专题)和梁启雄(营造学社编纂,哲匠录专题)。

图2 原平馆舆图阅览室(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保护组办公室)

图3 原平馆研究室(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室)

该报告同时记录了平馆为中国营造学社等团体及个人提供研究资料,并针对专门问题进行答复。关于建筑方面的有二:关于中国建筑学书目和关于中国房顶之建筑书目。

学社也对平馆做法进行了回应,“本社编纂瞿兑之、梁述任二君工作时间多在图书馆内,蒙该馆当局给予研究室及书库之种种便利,本社至为铭感”。

1934年2月,平馆与中国工程师学会、中美工程师协会及营造学社等学术团体合作,在平馆设立参考室,取平馆旧藏及中国工程师学会、中美工程师协会两会所藏工程书2000余种,并制定阅览规则,3月1日开始开放阅览。3月9日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中美工程师协会、河北省工程师协会、中国营造学社等有关社会团体为平馆工程参考室征集资料。指定专人负责搜集相关书目资料,并委托平馆定期编制中国工程书籍目录及杂志论文索引。此事在1934年《时事月报》第11卷的“中国营造学社活动一则”中也有记载。

3.5 学社参与平馆新馆建设

平馆文津街新馆舍(图4)采取中国宫殿式,绿琉璃庑殿顶,汉白玉须弥座石栏杆,斗栱梁枋施青绿彩画,柱身也漆绿色(仿自故宫文渊阁)(图5),外以绿瓦红墙围绕,正门为三间琉璃门座式,体量高大,气势宏伟。“内部、外部之彩画图案既费研究,而于洋灰建筑上施金傅彩,尤为不易解决之问题。本馆幸赖朱桂莘(启钤)先生之协助,为之审查设计,益表现中国建筑之美,本馆对于朱先生尤志感谢”。

图4 国立北平图书馆文津街馆区南立面图
图5 现文津楼彩画

梁思成在1935年11月所做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中对平馆新大楼给予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民国十四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征选建筑图案,标题声明要仿宫殿式样,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己对于新建筑物有此种要求之始。中选者虽不是中国人,但其图案,却明显表示对于中国建筑方法的认识已较前进步;所设计的梁柱分配,均按近代最新材料所取方式,而又适应于与近代最新原则相同地中国原来构架;其全部外形之所以能相当的表现中国固有精神而不觉其过于勉强者,就在此点。可惜作者对于中国建筑各详部缺乏研究,所以这座建筑物,就只宜于远观了”。在此之前,梁思成还接受国立北平图书馆邀请,绘制了柔氏纪念馆的草图和新闻阅览室的图纸,柔氏纪念馆位于该大楼前东花园地基,但经费预算一直没有落实;添建的新闻阅览室位于该大楼东侧空地,为解决当时新闻阅览室不敷使用的问题,预定建筑费为一万五千元,中基会答应支持部分经费。1935年3月19日《京报》第七版报道平馆拟添建新闻阅览室的图纸已由工程专家梁思成绘就。同年7月24日的《觉今日报》第四版(图6)亦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北平图书馆将建柔氏纪念楼并添筑新闻阅览室,两图型现均已拟就。”同日的《华北日报》也报道了此事。

图6 中华民国24年(1935)7月24日《觉今日报》第四版

4 中国国家图书馆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后缘

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停止活动。但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它的“合作”仍在继续。

4.1 雷氏祖茔墓碑拓片的入藏与解读

雷氏祖茔墓碑拓片是研究样式雷家族的第一手资料,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下称国家图书馆或国图)。朱启钤在《样式雷考》中最早提及雷景修于同治四年(1865)在张氏墓上立石,表扬祖妣盛德,“惟其孙景修笔记云,同治四年于张氏墓上立石,表扬祖妣盛德,或有所本欤?”“然而,由于时局凶险,朱先生及营造学社同仁,始终未能腾出精力来调查雷氏祖茔并采录碑文”。

1954年5月4日,北京图书馆聘请拓碑人苏庚新对京郊碑刻进行全面拓印,其中就包括位于京西四季青雷氏祖茔的4通墓碑及诰封碑。1961年6月8日,北京图书馆金石组正式登记入藏样式雷墓碑拓片8种(附录2)。1987年4月,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舆图组馆员项惠泉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教授合作撰写论文《“样式雷”世家新证》,文章依据雷氏祖茔墓碑拓片,考证了雷发达、雷金玉、雷声澄、雷景修的生平事迹,对朱启钤《样式雷考》做了新的补充。2020年6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翁莹芳发表文章《雷氏祖茔墓碑拓片八种考略》,详细介绍了立碑的背景,碑刻内容,拓碑的时间、地点,入藏国图的时间及碑刻价值。

4.2 梁思成手稿的入藏

梁思成作为营造学社的核心成员、法式部主任,把古代文献中有关建筑的记载跟实物逐一对应起来,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在营造学社期间他和同仁一道不停地对中国各地现存的古建筑进行调查研究,走访了15个省,2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余项建筑与文物,积累了大量资料。特别是他对五台山的实地考察,找到了建于唐代的佛光寺东大殿。该建筑被鉴定为当时中国所见最早的木构建筑,是第一座被发现的唐代木构实例。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实地调查研究工作的一个可贵的简要总结,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书中有72幅插图,记录了重要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及断面。这些图版无疑是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史作出的十分重要的贡献。2012年3月,书中绘稿原件72件(附录3)入藏国家图书馆,极大地丰富了国图馆藏,是继样式雷图档入藏以来,国图建筑图档收藏的又一珍贵资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的评价是:“此为梁先生撰《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插图,是40年代中期梁先生及其助手莫宗江先生共同完成的,其中有梁先生手绘者,注字中也有梁先生手迹。此是现存唯一完整的梁思成先生著作插图,反映了他的学术水平,极有价值。”

5 结语

中国营造学社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研究古建筑的学术团体,与国立北平图书馆之间的互动之多,堪称学术界与图书馆界合作的典范。一方面,中国营造学社为诸多珍贵文献资料入藏国立北平图书馆提供线索、联络资金等;另一方面,国立北平图书馆在营造学相关文献的采购、保存、整理与研究等方面为中国营造学社提供了诸多便利。

国家图书馆始终立足于将图书馆基础业务与学术服务紧密联系,以期实现以基础业务促进学术服务、以学术服务推动基础业务发展的良性互动。国图也延续了过去致力于服务中国古建保护研究的传统,迄今为止保持着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沟通,未来也将坚守服务学术研究的初心,不断提升知识信息服务的技能,在提高我国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公众文化素质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微信编辑:张维欣

责任编辑:杨   澍

审核:赵   荣


作者简介

白鸿叶,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古地图、样式雷图档整理研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史学刊”(ID:archhistory-journal)。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