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一线基层员工
比如《西游记》里的各路土地
他们的形象永远和「风流潇洒」不沾边
/ 文末有小彩蛋 /
《西游记》中的土地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去性化。
换句话说,就是和「性魅力」不搭边。
想想也是,一共出场二三十个土地,每个都是长须白髯的老头,矮小佝偻,手持拐杖,走路摇摇晃晃,有的还衣衫褴褛。
很难让人心动。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土地都是老头呢?
一个不可忽视的直接原因: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形象。
《西游记》并不是第一个将土地塑造成老者形象的作品。
最迟在宋代就已经形成这种叙述设定。
比如洪迈《夷坚志·南丰知县》中的“一白须翁”,还有李昉《太平广记·周邯》的“有一老人,身衣褐裘,貌甚古朴”,都有类似描述。
民间信仰里则把土地和山神捆绑在一起,塑造成一文一武的形象。
不晚于明代出现的“纸马”(又叫“甲马”),是一种多以宗教信仰为题材的民间版画形式,土地山神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对象。
纸马上所塑造的山神以武将的形象出现,对比之下,土地的文弱老者形象就更鲜明了:长髯、拄杖、戴文生冠巾。
纸马中的土地山神形象
图自/沈泓《俗神密码—— 民间纸马中的祭祀神像》
明 张翀《春社图》局部
图自/网络
明 吕纪《南极老人图》局部
图自/北京故宫
《西游记》里的土地设定成老头,除了民间传统形象外,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重要原因。
说之前,不得不提土地在整个故事里的作用——NPC,或者说是孙悟空的Siri。
只要孙大圣拿金箍棒在山林里随便打几下,喊一声土地老儿,就会立刻有土地现身:我在呢!
随叫随到,百试百灵。
而且孙悟空叫来土地,不问别的,就问当地的风土妖情。
很显然,作者安排土地的作用,就是给主角一行人提供地图副本相关的线索信息。
各路土地的业务也很熟练,每次都能提供重要情报。
用学术话语来说,这就是“地方性知识”。
86版《西游记》剧照
图自/网络
尽管土地掌握的“地方性知识”对取经团队十分重要,但从整个天庭来说,却实在不值一提。
所以土地在神界的地位,基本是最低的一线基层员工,不仅职权范围小,而且人数众多。
光是去西天的这一路上,孙悟空就至少和二三十个不同地方的土地有过业务交流。
正因为人微言轻,土地在《西游记》里一直是唯唯诺诺的形象,对待孙悟空时的态度,无一不恭敬谨慎,知无不言,甚至还有点过分怯懦。
那么,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土地就一定是老头呢?
除了传统形象塑造外,大概是土地在整个神界的身份地位决定的——他们是整个神界的基层人员。
问题是,凭什么基层人员就一定是没有魅力的干瘪老头形象呢?
恐怕要说,很多时候,我们会按照地位来分配能力、道德和颜值。
而往往,基层员工与风流潇洒从不沾边。
86版《西游记》剧照
图自/网络
而唯一一位截然不同的土地,是在三借芭蕉扇中出场的火焰山土地。
86版《西游记》剧照
图自/网络
可见一斑。
86版《西游记》剧照
图自/网络
与之相对的,主角之一的唐僧,则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图自/86版《西游记》剧照
图自/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卢靖《土地何在——论〈西游记〉中的土地公》附录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家APP”(ID:ido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