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土地为什么都是老头?

《西游记》里的土地为什么都是老头?

86版《西游记》电视剧,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我们对传统神仙鬼怪的视觉认知。太上老君的道骨仙风,二郎神的英勇威武,如来佛祖的宝相庄严,还有土地神的胆小唯诺。

很多时候,一线基层员工

比如《西游记》里的各路土地

他们的形象永远和「风流潇洒」不沾边


/ 文末有小彩蛋 /

《西游记》中的土地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去性化。


换句话说,就是和「性魅力」不搭边。


想想也是,一共出场二三十个土地,每个都是长须白髯的老头,矮小佝偻,手持拐杖,走路摇摇晃晃,有的还衣衫褴褛。


很难让人心动。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土地都是老头呢?



一个不可忽视的直接原因: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形象。


《西游记》并不是第一个将土地塑造成老者形象的作品。

最迟在宋代就已经形成这种叙述设定。


比如洪迈《夷坚志·南丰知县》中的“一白须翁”,还有李昉《太平广记·周邯》的“有一老人,身衣褐裘,貌甚古朴”,都有类似描述。

民间信仰里则把土地和山神捆绑在一起,塑造成一文一武的形象。


不晚于明代出现的“纸马”(又叫“甲马”),是一种多以宗教信仰为题材的民间版画形式,土地山神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对象。


纸马上所塑造的山神以武将的形象出现,对比之下,土地的文弱老者形象就更鲜明了:长髯、拄杖、戴文生冠巾。



纸马中的土地山神形象

图自/沈泓《俗神密码—— 民间纸马中的祭祀神像》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文生形象的土地公性格也和我们印象里的老弱文人如出一辙:善良怯弱,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乐于助人,是标准的受气包、老好人,不过偶尔也会溜须拍马、见风使舵。

比如《西游记》第五十四回,孙悟空打退青牛精后,金兜山土地甚至还把斋饭热好了才送来,人情世故方面足见老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人书生愣头青。
但通观整部《西游记》,乃至整个古代史,土地的形象始终都是正面的,都是善神。

这点上,土地的形象和古代传统的“农民”形象非常相似。


明 张翀《春社图》局部

图自/网络

其实土地的神格,原本就来自于社祀。
《说文解字》:“社,地主也,从示土。”《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从祭祀土地而来的神格,土地一开始就和黄土、大地、农民等等难以分开。
只是,早在先秦时期,土地原本叫土地公,所谓“公侯伯子男”,其实是五爵之首。

之所以演变成底层受气老头儿的形象,也是唐宋以后迅速发展的民间文学,相对于精英文学的一种表现,“要神下地”,接地气,必须将它降格,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

于是,就从「土地公」,变成了「土地公公」。

明 吕纪《南极老人图》局部

图自/北京故宫

西游记》里的土地设定成老头,除了民间传统形象外,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重要原因。


说之前,不得不提土地在整个故事里的作用——NPC,或者说是孙悟空的Siri。

只要孙大圣拿金箍棒在山林里随便打几下,喊一声土地老儿,就会立刻有土地现身:我在呢!


随叫随到,百试百灵。


而且孙悟空叫来土地,不问别的,就问当地的风土妖情。


很显然,作者安排土地的作用,就是给主角一行人提供地图副本相关的线索信息。

各路土地的业务也很熟练,每次都能提供重要情报。


用学术话语来说,这就是“地方性知识”。



86版《西游记》剧照

图自/网络


尽管土地掌握的“地方性知识”对取经团队十分重要,但从整个天庭来说,却实在不值一提。


所以土地在神界的地位,基本是最低的一线基层员工,不仅职权范围小,而且人数众多。


光是去西天的这一路上,孙悟空就至少和二三十个不同地方的土地有过业务交流。

正因为人微言轻,土地在《西游记》里一直是唯唯诺诺的形象,对待孙悟空时的态度,无一不恭敬谨慎,知无不言,甚至还有点过分怯懦。


那么,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土地就一定是老头呢?


除了传统形象塑造外,大概是土地在整个神界的身份地位决定的——他们是整个神界的基层人员。


问题是,凭什么基层人员就一定是没有力的干瘪老头形象呢?


恐怕要说,很多时候,我们会按照地位来分配能力、道德和颜值。

而往往,基层员工与风流潇洒从不沾边。

尽管《西游记》并不是一个讲才子佳人浪漫爱情的故事,但全书塑造的一些正面角色,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让人血脉贲张的激情与魅力。


86版《西游记》剧照

图自/网络



比如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张扬、二郎神听调不听宣的骄傲英武,甚至连一些妖怪也有情有义。

这种魅力激发了荷尔蒙,未必是恋爱的悸动,但一定会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但这些在土地身上统统没有。


唯一一位截然不同的土地,是在三借芭蕉扇中出场的火焰山土地

身披飘风氅,头顶偃月冠,手持龙头杖,足踏铁靿靴”,身后还跟着一位随从。
不仅形象做派上截然不同,就连面对孙悟空时的态度,也是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甚至在和牛魔王交涉时,也颇有谈判技巧,把事情的利弊剖析到位,还拿捏住了牛魔王顾家的弱点。
这样一位土地,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土地的形象,完全是因为他大有来头。


86版《西游记》剧照

图自/网络



一般土地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升任的,从人变神,理论上属于高升。这位火焰山土地,却是从天上贬下来的,属于降级。
火焰山土地原本是兜率天宫的守炉童子,太上老君身边人,被孙悟空连累才下贬做土地的。所以他面对孙悟空,非但不战兢,反而非常理直气壮,就连孙悟空也不自觉放缓态度。

火焰山土地和别的土地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他有升迁的机会和空间,不会一辈子只当个基层员工。

有底气有靠山,也有前程和希望。

所以他成了整个《西游记》里唯一幸免于刻板形象的土地。

可见一斑。


86版《西游记》剧照

图自/网络

当然,作为一部群像小说,必然不可能每个角色都是形象饱满的立体人物,也必然有一些脸谱化的扁平人物。

土地就是这一类。

质问《西游记》里的土地为什么都是老头,颇有一些抬扛的意思。

但认清背后隐藏的逻辑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土地不可以是如二郎神一般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英俊青年?不可以是如嫦娥一般美丽温柔、翩然轻盈的妙龄女子?甚至不可以是如太上老君那般清癯劲瘦、道骨仙风的世外高人?

是的,不可以。

因为在文学塑造技巧之外,美貌、潇洒、从容、自信这些美好的词语,也是绝不会浪费在毫无背景的底层群体身上的。


与之相对的,主角之一的唐僧,则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图自/86版《西游记》剧照



土地只能是衣衫褴褛,有些惨兮兮、又有些可怜兮兮的喜剧角色。

被取笑、被戏弄,被孙大圣“伸出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

但他们又是贯穿整个取经行程的重要辅助,是孙悟空的Siri,是提供地方性知识的活百科。

很难说,作者在塑造土地这一类角色的时候,是否加入了一些隐晦曲折的春秋笔法,借以暗指现实。

只是,当底层群体被当作标准NPC来塑造,去性化,去个人魅力,很难不让人打抱不平。

很难不让人问一句,《西游记》里的土地为什么都是老头?


【小彩蛋】
在《西游记》问世之后,土地的形象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到了许仲琳的《封神演义》里,出现了土行孙这一角色,给土地赋予了武力值,变得强大。
而等到明清时期,出了一本专门以土地为主角的说唱故事《先天原始土地宝卷》,把他塑造成和孙悟空一样的大英雄角色,上天入地,大闹天宫、抵抗神兵,甚至比孙悟空更厉害,即使最后肉体被消灭,精神也不灭。

可见,很早就有人和我一样,为土地鸣不平了。
附录:《西游记》土地形象整理

图自/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卢靖《土地何在——论〈西游记〉中的土地公》附录一



撰文:子之
审稿:初恋、古一翻、大力
图片:除特殊备注之外,其他图片均来自摄图网

参考文献:
1、马旷源《论土地神话——西游记考证(之五)》,楚雄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2、卢靖《土地何在──论〈西游记〉中的土地公》,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17
3、吴南滨《〈西游记〉土地神形象的民俗考察》,民俗研究,1994年第3期
4、姚小鸥、卢翮《“纸马”与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土地和山神》,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家APP”(ID:ido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