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蓆棚斋风物 || 羽兔&红点奖&乡土奖

蓆棚斋风物 || 羽兔&红点奖&乡土奖


     


丹若子



编者按:“蓆棚斋”由张琪先生创办于1980年,位于陕西华县。“蓆棚”音同皮影戏之“戏棚”,旧时影戏演出之戏棚多以竹蓆包裹,艺人于棚内演出,因而又取意于“竹蓆之棚”的俗景。此外,也有以竹励志,以蓆棚借喻朴素务实的人生志向之意,故名“蓆棚斋”。


壬寅虎年已经步入年尾,癸卯兔年年声已近。这次我们对蓆棚斋获得2022年红点奖进行采访,以期对其的设计、制作等过程有所了解,并展示其在癸兔年的新作进行展示,以飨读者。




1

癸兔年新作

●  羽兔



 




 




 




 




 




 




 




 




 




 




 




 




 




2

访谈蓆棚斋

红点奖



 




 




 

以上图片为  REDDOT红点官网公示 



丹若子与蓆棚斋谈


丹若子:非常祝贺蓆棚斋获得了2022年红点奖,红点奖是有名的设计类奖项,在制作这套设计时是怎么参与到评审中去的?有什么样的历程?


蓆棚斋:在2022年初,我们有幸参加了红点设计博物馆“有虎同祥——壬寅虎文化主题设计展”,在壬寅虎年我们做了关于虎的皮影文创,《如虎添翼》和《虎气新春》,在西安市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刘君涛老师的支持下,这两件作品有幸得以参与其中。在此次展览中,民兿单元作为开场的第一部分,包含了皮影、剪纸、布艺、面花、年画等,这些都是陕西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协会在刘老师的组织引领下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关注与整合,也希望传统民兿能与当代设计碰撞、融合。此次展览除了民兿单元以外,还有字体设计、海报设计、文创设计等内容,都是围绕“虎文化”主题而展开。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无论是艺术创作方面,或是文创产品设计层面都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系统性、整体性方面。对于皮影的视觉设计开发而言,皮影制作只是其中一部分,还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视觉传达体系。通过此次展览,我们也认识到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设计之间互通融合的可能性。我们便对我们现有的材料做了相应的调整,然后经过校色、打样、拍摄等工作后就投送了红点。




 




 




 




 



丹若子:我们之前了解过“蓆棚斋”的取名原因,那这次“蓆棚斋”这个字体的视觉呈现又有什么样的文化因素在其中呢?


蓆棚斋:“蓆棚斋”三个字体的设计,整体风格来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枚印章,其字形纤细工整。呈左右结构排布,右侧“蓆棚”二字笔画纵横交错,有着饱满稳重的视觉效果。“棚”字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对比画线条进行了调整,使其在纵横框架内更有秩序感。左侧的“斋”字,字体纤长,笔画外疏内收,中部在视觉上呈对称构图的三个三角形,打破了纵横线条的韵律感,在严肃刻板的氛围中有一丝灵动。斋字下半部分为狭长的纵向线条组合,疏密有致,底部有一实刻三角形,与狭长的纵向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视觉上平衡了上下结构的比重。外框的破边效果更加强化了视觉上的疏密对比,右边侧的线条相对浑厚有力,左边侧的线条的破边处理与内部笔画之间形成视觉上的疏密呼应。四个边角也做了一定的圆弧效果,与内部规范的框架结构形成对比。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其线条与色块的构成具有很强的视觉表现力,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将三个字体进行拆分重组,以此作为品牌logo。


除此之外,我们也参照了陕西传统皮影戏棚的视觉效果。蓆棚搭建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搭戏台简单方便,艺人们就地取材,几块木板、木椽、麻绳,在短时间内就可鸣锣开戏。戏台四角由木椽高高架起,总体呈高挑耸立的姿态,在行业间亦有口诀:七长八短,九块楼板,五页芦席一卷,四条麻绳一挽,十二根线一串,两个方桌,一把镢头,啥都甭管。因此,logo的整体特点也就沿袭了印章字体和皮影戏台的形态特征。在笔画的细节处理上,融合了皮影雕刻工具的特征。在雕刻工具中,月牙凿与刻刀是主要的造型工具,对应着皮影中的“点”与“线”,我们将孔凿的月牙形作为“斋”字上方的一点,并施以红色,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在“蓆”字笔画的末端处理成尖头刻刀的形状,使得纤长的线条在视觉上有了一定的变化。




 




 



丹若子:包装上除了“蓆棚斋”三个字以外,其前面的logo也非常生动,这个logo设计有什么文化寓意?


蓆棚斋:传统皮影有着非常完善的造型体系和独特的造型语言,陕西皮影的造型包含有戏剧脸谱、服饰装扮、舞台布景等内容,有着十分细致且严格的行业标准。其独特的雕刻工艺影响着纹样的视觉效果,以人物造型为例,无论是脸谱还是服装,都是经过提炼概括而形成的图案设计,本身已经具有了很高的概括性和表现力。我们从中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如脸谱、眼睛、帽饰、龙纹等,经过比较我们选择了帽饰上的瑞兽图案作为logo的基本型,同时也基本确定了正圆的外观形式。艺人习惯称其为“狮子头”,一般是作为帽饰上的一个小装饰,位于额前,一般多与武将搭配使用,以此来表现武将的威武气概。就其造型而言,它与中国传统图案中的“象鼻龙”十分接近,这种瑞兽图像在明清家具、石刻、建筑中都有一定应用。

另一方面,其造型中的鬃发在雕刻工艺中称为“拉丝”,是非常考验雕刻技巧的一种刀法,不仅要求刀法要流畅干练,其拉丝线条也要有一定的匀称性。其收尾处二丝合一,并形成圆形块面,由于纹饰的细密,很难提前在牛皮上过双线稿,多凭借艺人对工具与材料的感知,是陕西东府雕刻技法中的一大亮点。其线条呈回旋状,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装饰性,在视觉上,其回旋状的曲线和字体的框架式线条形成一种呼应关系。为了规范其视觉效果,我们选择红色圆形打底,也与字体中的红色月牙形成色彩上的呼应。




 




 



丹若子:这套设计色彩纯正,底色也是单一的黄色。这让人容易想到太阳光、黄土地、富贵等意象,是这样的吗?


蓆棚斋:是有一些寓意在其中的。一方面,皮影戏主要是借光显影,其照明工具也发生过多次更迭,以前艺人们常用煤油灯作为照明工具,火焰在蓆棚中会随微风摇曳摆动,幕布上的影响也会随之舞动,在视觉上更是添加了一份自然的灵性,尤其是在武戏中最为明显。火焰的跳动使得人物的对打动作更为夸张激烈。但同时,散发的黑色煤烟会干扰签手的视线,也使得影件在长时间演出后,其表面会附着一层淡淡的煤烟墨色,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一层顽固的包浆。就演出来说,对色彩的表现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后来的收藏领域,这层包浆是十分珍贵的。后来也有过使用汽灯的照明方式,这种照明更为明亮,也不易受到风的干扰,也不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烟雾,但很快就被电灯所取代,最初使用的多是钨丝灯泡,无论是便携性,易用性都备受青睐。无论是哪种照明方式,他们营造出的视觉效果都是暖色的,尤其是在乡村的暮色里,小小蓆棚里散发出的橘色灯光下,上演着一出出爱恨别离,这种场景多少是有些浪漫的。于是我们便以黄色系作为我们标识的主色调。


另一方面,黄色在陕西皮影艺术语义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性,一般多用于皇帝角色及相关影件,龙袍、龙桌龙椅、龙旗等以黄色为主,而在其他官员及辅助角色的色彩搭配上很少使用黄色。因此黄色便被赋予了高贵、富丽、繁荣等语义。我们在做皮影相关的文创产品设计时,也多具有一定的“礼”的属性,因此黄色所代表的文化寓意也更加强调了这一特点。




 



其次在视觉上,黄色更加的明快醒目,更能衬托出logo或是字体的视觉效果。我们在做一些排版设计的时候,会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皮影图像来作为主视觉,除了白色系以外,黄色系与一些清末明初时期的老影件,在视觉上更加的协调。这和牛皮本身的材质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以前艺人们制作皮影所用的牛皮为手工刮制的牛皮,是未经漂白等工艺的处理,因此牛皮本身是呈暗黄色的,经过敷色之后,形成了一种多种色彩叠加的视觉效果。也正因如此,黄色能够在整体性上统一画面的色调。


除此之外,黄色也有警示的含义,皮影艺术在当代生活中已经逐渐失却了原有的文化职能,被日渐兴起的新媒体所替代,但它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属性。在当代生活中,它的传承是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关于古今、平衡、融和、复兴等议题。因此,黄色不仅是一种视觉需要,更是一种警示。




 



丹若子:这套设计中的图像是有什么主题或寓意?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是怎么构思的?


蓆棚斋:在参加这次评选的包装设计中,我们选用了“天官赐福”这一主题。在传统影戏演出中,通常会在开戏之前有一段敬神戏,一方面是表达对神灵护佑的感恩,另一方面是对主家的祝福,敬神戏一般都有固定的戏词和演出内容,根据写戏人不同的诉求而演出不同的剧目。“天官赐福”也是诸多敬神戏中演的比较多的一出戏。就版式设计而言,无论是文化寓意或是造型特点都与“蓆棚礼物”的主题相契合。在印刷过程中,对图像的分辨率有一定的专业要求,我们需要对皮影进行专业的数据采集,但是由于皮影时代久远,其材质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颜料层的附着力在长久的油烟环境下已逐渐弱化,稍有不慎就会剥落。因此我们专门搭建了针对皮影藏品的数据采集平台,对皮影进行全景深数字化,对于一些大型景片我们需要结合全景深扫描和全景图拼接的方式,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是要保证皮影色彩的准确性,尽量还原皮影本身的色彩,同时也要体现皮影表面,历史留下的沧桑的质感。我们不断调整背照光和前照光的光比,来达到色彩与质感的平衡。另一方面是要保证皮影造型的准确性,由于镜头光学特性的限制,图像边缘难免会有枕形畸变或是桶形畸变,由此带来皮影图像规范性失真的问题,我们采用了网格定位和图像拼接来改善这一问题。


我们在包装、海报、手册等内容上主要以皮影图像为主,然后适当的加入一些字体排版,尽量不去对皮影图像做过多的艺术化处理。我们希望在生活中能过够不断传达皮影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让更多的人能够直观地接触到传统的、本真的皮影艺术,皮影艺术的想象力远不止于生旦净末丑的人物造型。这也是在同类产品中需要不断去完善的地方。我们也希望能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皮影文化资源,将我们所搜集的数据资料尽可能的共享出去,在云共享的加持下,减少设计师对于图像资源版权的顾虑,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皮影艺术的传播中来。




 




 




3

乡土奖




 




 



创作思路:该套作品以陕西华县皮影戏中的“敬神戏”为基础,选取神将天兵的造型,手执法器,跨骑瑞兽。“敬神戏”在民俗语境中具有祈福驱邪的象征寓意,在此借以表达“万众一心,共克疫情”的祝愿。

主题思想:在以疫情的影响下,中华民族表现出震撼人心的团结景象,该套作品以“驱疫”和“赐福”为主题思想,来表达中华民族携手抗疫的坚定信念。

技法表现:该套作品以陕西华县皮影传统制作工艺为主,雕刻采用“推皮走刀”的传统技法,正反刀法相互结合。色彩以牛皮胶熬制而成,后采用传统“脱水发汗”工艺进行固色,使得色彩浸入皮质内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丹若子”(ID:gh_14c6044d6557)。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