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西栅 | “水乡的路,水云铺”

乌镇西栅 | “水乡的路,水云铺”


文:Zaine | 图:网络/Zaine
主编:嗨皮不二 | 排版:往事随风
首图:© Xianyi Shen


雨天对于我家乡这座北方小城是很奢侈的,

即使在本该湿润的夏季亦是如此。

在这个不可多得的雨意连绵雨声不绝的下午,

我托腮望着窗外想:

“真好啊,就像又回到了乌镇一样。”

对于乌镇最初的印象早已漫漶不清。

或许是妈妈看黄磊老师电视剧时背景里的廊桥屋檐,

或许是热爱戏剧的友人说起戏剧节时的眼中星光,

或许是学姐跟我分享要去互联网大会作志愿者的激动心情……


只记得小学语文书上的一句诗,

来自沙白的《水乡行》:

“蝉声住,水上起暮雾”。


整首诗只记得这一句,萦萦绕绕,

伴随着我登上由北向南的火车,

坐上桐乡的大巴,乘上乌镇的小船,

走进这一场水乡幻梦。


© Lei (Mary) Lei



Part I

行在乌镇

石板路·石板桥·行船



© Sean Yuan

刚进西栅其实有些落寞之感,或许是北方孩子对于江南水乡的幻梦做得太久,总以为整个乌镇都“飘”在水上,后来才发觉,行船和走石板路在乌镇同等重要,同等美好,各有用处,各有景色。


巷子不宽不窄,既无狭窄的拥挤,又不过分宽敞,以至于丧失掉“巷”的感觉。


两边是斑斑驳驳的墙壁,原本雪白的石灰早已渐次剥落,露出内中层叠的石砖,爬山虎的小手掌更是走在人前面,从上向下蔓生,或是从下往上攀援——桑的岁月留下的痕迹不显破落,反而因为碧翠的色泽生出新意。


脚下石砖颜色不一,大小各异,或许是因为石质不同,有的上层已经有小小的凹痕,走起来却别有一番古朴的艺术感。



© Lorenzo Tenorio

高高低低的石板桥更是别具特色。


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甚相似,有的桥面完全水平,两侧没有护栏,可以坐在桥上惬意晃悠着双腿;

有的桥面是拱形,像彩虹般弧度向下;

更多见的是一长溜窄窄的台阶通向桥中央,站在桥上可以远望另一座桥,再顺着另一溜窄窄的台阶下行,这才到了对岸。



© Lorenzo Tenorio

从船上看到的桥又是另一个视角了,踩在脚下的石板突然有了立体的形状:单孔,双孔,多孔,梁桥,拱桥……

我从未曾想过看似简单的结构也可以有如此丰富的搭配。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修建石桥的石料也如石板路一样颜色各异,从深棕色到红褐色再到浅灰色,搭配起来错落有致,十分好看。

船行过桥洞的时候,请抬头向上看,经年石板和灰色苔藓短暂的阴沉之后,蕨类植物下垂的枝条剪影会第一个出现在明暗交际的边缘。



© Sean Yuan

若说每一座小城都有自己最佳视角的话,乌镇最适合的就是坐船。


且不说那些如书中所写、只有在贴近水面的视角才能看得完全的白墙黑瓦,也不提只能借由船行一探的石板下方的奥妙,单看那碧绿莹莹的水面、若隐若现的鱼影、不时荡起的波纹,让人怎能不想于船行之时掬一捧水乡之水?



Part II

食在乌镇

肉粽·萝卜丝饼



© yijun yu

第一次路过粽子铺的时候,我执拗地选择了豆沙馅,只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甜馅。

“这可是北方人的身份象征!”


奈何街上飘荡的油脂香气老往人鼻子里钻,我终于在折返回来第二次路过粽子铺的时候要了一个酱肉板栗粽。

大妈边笑边麻利地剥开芦苇叶,装在袋子里递给我……

肉馅粽子跟甜馅粽子果然不一样,芦苇叶刚刚剥开一点小角,浓郁香气就飘然而出,糯米浸润着深色的酱汁,看上去诱人极了。

一口咬下去,里面的大块酱肉和黄澄澄的栗子就露出来了,肉块富有弹性,肥瘦兼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形容早就被各路美食栏目用滥了,但这确实是我吃到粽子里的酱肉时脑子里蹦出来的八个大字。



© Albert Chang

栗子软糯可口,与肉和糯米口感都不相同,配合在一起却不显得突兀……

吃甜粽子的时候,甜粽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粽子,吃肉粽子的时候,肉粽子又变成了世界上最好吃的粽子,两者并不冲突呐。


“滋滋啦啦油煎坊”是早在做攻略时就已经盼望着要来一尝究竟的店铺。

果然,萝卜丝饼和这家店铺的名字一样好吃。

萝卜丝饼金黄澄亮,依稀可辨一丝丝的白萝卜丝,大叔一边用夹子从油中捞出来放到一旁的铁丝网上沥油,另一只手熟练地拽下纸袋,拿夹子撑开纸袋,再把萝卜丝饼放进去,套个塑料袋,递过来时不忘说句“小心烫”。


看着金黄澄亮的萝卜丝饼,一向讨厌吃白萝卜的我小小咬了一口,又忍不住迅速咬了一大口,油煎外壳酥脆,内层雪白柔软,油的香气在嘴里炸开后,回甘是萝卜的清香。



© 以帆

Part III

览在乌镇

染坊·木心美术馆·三寸金莲博物馆


走进西栅大街158号的门扉,才发觉这里的染坊不只是外部做做样子而已,屡屡出现在网红相片里的晾晒场只是染坊的冰山一角,草本染织体验区才是染坊的精髓所在。


在这个现代染织艺术横行的年代里,以板蓝根作为原料的青色草本染料仍然是被保留的最后一点淳朴,一如千年来不曾更名的古镇。


浸湿布料,用皮筋绑成小结,放入染缸浸泡几分钟染料(用小棍戳着或者挑着布料让其恰好完全浸入且不至于沉底的时候,真的很像拿着魔杖对着染缸施法哈哈哈哈哈哈),再拿出来氧化,原本泛绿的颜料会慢慢变成蓝色,如此反复染晾几次后,解开皮筋,漂洗掉多余的染料,独一无二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蓝色的底子上绽开着朵朵白花,层叠交错,蓝天白云或者花团锦簇,全看“命运”的安排。



© 沈德明


早就在书中知道了“风啊/水啊/一顶桥”的木心美术馆,木心先生与乌镇的连结也一直是我造访乌镇的一大动力。


顺着长长的连桥径直向前,一座现代主义的建筑悄声隐匿于树木苍翠水声浩渺之间,身侧停放着仿古游船,古今碰撞却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跟它不远处并立的乌镇大剧院相比,以矩形为主要设计元素的美术馆似乎过于方正,并未有剧院的“并蒂莲”那般招眼

——细想倒也合理,剧院吸引每一位过路人进入观戏,美术馆却低声细语,只说给侧耳静待的人。



© 少离川

最喜欢的展区是一块多媒体区域,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展厅拐角,立着六块屏幕,架着六对耳机,戴上耳机,先生的声音在耳边出现,将我整个环绕,仿佛先生本人就在身旁低声细语。


之前认识木心先生,全都是通过文字或者画作,甚至于照片都只是有限的碎片,其余细节都靠想象补充。


他如何交谈?带着什么口音?

如何笑?轻声笑或是大笑?

如何谈论文学?


也想听听当时在纽约的课堂上,陈丹青先生和黄素宁先生们听到的那些透过先生眼睛看到的文学。

展厅之中的这块小区域留下了先生生前为数不多的采访录音,通过耳机播放给想要聆听的人们,不是扩音器,那太大声了,不像先生乌镇一般柔的性格;

也不是播放给所有人,那太强制了,不像先生细雨一般的文笔。



步出美术馆,脑中回荡起木心先生的那句话:

“艺术的伟大,是一种无言的伟大,抵挡住百般亵渎诅咒,保护着随之而伟大的艺术家。博物馆,画廊,教堂,安静如死,保存着生命。”


这座藏着木心先生笔记、手稿、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生活痕迹的美术馆正如文字在现实中的化身。

我该如何形容它?一块丰碑?一座纪念堂?


不,该是一座博物馆吧,一座藏着大雪纷飞中独行少年灵魂的博物馆。



唯一令我有点不适之感的是“绝代金莲”三寸金莲展馆。


先不讨论往昔的鲜血与疼痛是否可以像宣传语“缠足文化博物馆”那样以“文化”之名冠之,

也不咬文嚼字地谈论“绝代”一词是否只适用于值得怀念的美好,

单单谈论这座展馆本身:座展厅在南方六月的阳光下阴暗空荡,摆满了绣花鞋的展柜从天花板直到地面,早已褪色的布料和上面一针一线绣出的纹路令人窒息,呆滞僵硬的蜡像斜靠在椅子上,没有瞳孔,没有灵魂……


不忍再抬眼细看,转向墙上的文字说明:“缠足文化是中国古代女性追求美、追求幸福、追求自我表现的畸形历程……“我走出了展馆。

在电脑上敲下这些字的时候我后背发凉,但这是明明北方炎热的盛夏。

想起来冯骥才先生在《三寸金莲》一书中言道,“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提起笔来,为中国妇女的缠足画一个句号“,可这句号画得远比我上次读到这一段时想象的更艰难……



Part Ⅳ

居在乌镇



© Roy Cheung

若要我给这乌镇之旅做个评点,临水民宿的住宿体验绝对算是超级惊喜。


基于之前的住宿体验,我们总在担心民宿临水潮气、蚊虫侵扰、夜间吵闹、卫生条件堪忧等等问题,一直抱持着的都是“反正套餐比较便宜,而且在景区里面住很方便”的想法打算凑合几晚。


实际上,这里的住宿体验在几次旅行中完全可以排在前列。


在进入大堂办理入住手续时,大件行李就可以交给管理人员,顺着水路托运到房间,毕竟石板路和石板桥对于滑轮行李箱来讲还是水土不服。

由“旅行顾问”带路,坐上摆渡车,又弯弯绕绕走过几条巷子,终于到了我们的房间。



© Mr. Hwang


民宿大多是二层小楼,拿铜制钥匙旋开门锁,推开古朴厚重的木门,从吱呀的台阶拾级而上,一楼是杂物间,二楼是房间,两到三间屋子相对。


再拿房卡刷开房门,从房间另一端的窗棂之间,就能看到水波荡漾屋檐层叠。

若是像我们一样运气很好,住在了合适的位置,还能看到石桥和桥上不时走过的行人。


房间中的现代化设施和仿古的外观并不冲突,床铺干净,布置整洁,灯光明亮,并没有之前想的蚊虫侵扰。

西栅景区对夜间的管理也十分合理,晚上十点,整座小城的灯光依次熄灭,天上的明月和水中的倒影成为为数不多的几处光明,一如一千多年前的这座城镇。



© Mr. Hwang

拉开写字台的抽屉,一本《哥伦比亚的倒影》已经被翻得书脊发黄,这种惊喜,很木心,也很乌镇。


民宿的早餐又是一重惊喜:坐在临水的木桌旁,耳边是清早摇橹的水声,脚下趴着卧成一团的猫咪。


看着民宿老板娘从厨房里源源不断地端出来:肉丝面,米糕,大米粥,腌萝卜,小菜,水果……这样的早餐,悠闲自在,一如乌镇的柔和与丰盈。

Part Ⅴ

尾声

乌镇与未来



© Oneone


整座乌镇西栅并无任何刺激性的东西,除了酒吧里的龙舌兰,一切都是柔的,慢的,似乎时间在这里只是封印在表盘之内的一个影子。


而千年以来未曾更名的古镇如今仍旧没有受到现代侵袭,“最后的枕水人家”依稀可辨古意。


我向来不喜欢过于商业化的景点和过于现代化的古镇,但乌镇绝对是个例外:


未来感与复古情调毫不冲突,现代主义的屋檐和古色古香的船篷相对而行;

系统的政府管理让商业气息藏匿于视线之外,独留水声潺潺巷道宁静;


从《似水年华》到乌镇戏剧节,从世界互联网大会到新晋网红“垫底辣孩”的城市大片宣传,乌镇于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穿梭跳跃,游刃有余。


“来过,未曾离开”从来不只是一句宣传语,在未来,期待乌镇的更多惊喜。



本文作者:Zaine
以解谜之心研习文学,以拼图之心探索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途鸦er”(ID:tuya_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