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极简是沉淀情绪的路径,那么极繁应该是情感迸发交融后的印记。
数次趋向极简主义无果后,索性来到了仓库,寻找另一种热闹的踏实。
地铁转公交,从城市这头到那端,于新事和旧物间流连,不爱的躲开,只任喜欢的占据视野,再把愉悦一股脑塞进心底仓库,不排序更不分级。
在武汉逛仓库,不妨试试。
●○
○●
Pentfair阁楼,名副其实的宝藏窝,身处实打实的仓库,却舍弃印象里的秩序,随性陈设更予以满满的异域文化冲击。
非洲部落面具、百年老花木门、手工抱枕毛毯、带有当地文化纹饰的家具,还有好多辨不清用途的物件,只觉得自己孤陋寡闻,又不由感慨世界如此之大,值得未来不断探寻。
据主理人介绍,这里的每一件商品都是其亲自去海外寻觅,再从原产地漂洋过海,构成了眼前的亚非拉文化神秘集合地。原本这里只做仓储之用,但随着对异域文化好奇的人越来越多,便将仓库部分区域开放为展厅。
从非洲到地中海,从印度延伸至摩洛哥,无论是部落艺术还是游牧文化,富有张力的艺术审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不同国界民俗中最原始的生命张力。
例如,来自北非沙漠的咖啡桌有百余年历史,所见纹饰依旧由手工雕刻完成;象草浸泡染色后再进行拉伸分裂,产生细腻、柔软的超强纤维,也因此象草编织成为加纳当地居民的传统技能。
不过Pentfair阁楼也并非一股脑照搬,而是筛选当地最具特色的物件,可能某个地区只带回了几件成品,如果你对亚非拉文化感兴趣又钟情喜爱小众不撞款的手工品,就挑个好天气来看看世界之外的世界吧。
●○
○●
喜陶藏在市中心居民楼里,单从面积看不比想象中的仓库,但逛上一两个小时完全不成问题,五六个货架满满当当,角角落落全是瓷器堆叠。
日式陶瓷居多,基本都是店主自己去日本淘得的,不乏中古瓷器的孤品。喝清酒的酒具、饮下午茶的杯碟,以及围炉煮茶的陶壶……简约古朴与细腻精致相辅相成,表面的釉色依旧明艳。
每次遇见好看的瓷器就想多停留一会,感慨自然的神奇,造物者的神工,可能这些物件与生活联系得太紧密,又也许是因为人类钟情陶瓷器的历史实在太久远。
总之,沉下心来逛逛定能收获几分欢喜,而老板也是好说话的,除非主动问起哪件宝贝的故事不然也不会贸然打断。
以前曾想过不同用途要分别用不同杯子,后来这些想法都败给了懒,还好有这方城市中心的小天地,让我记起生活仍有另一些样子。
●○
○●
找到美时得费点力气,而它也确实是仓库本库,水泥墙、铁皮顶,甚至没有正式招牌,但一会工夫就陆续来了几波客户,负责人只对我们说了句“自己看看哈”便去忙了。
这是一家外贸家具店,线下仓库成品只是其中一部分,陈设也不像家居店的考究,有的家具连朝向都没仔细想过,找了个空地就安置了。
随性做派与美式复古风格确是很搭,粗略环顾,有法式高级衣柜,也有英式复古柜橱,触感色泽也低调彰显质感,各式斗柜和沙发座椅一应俱全,喜欢整套家具的没准同样能淘到宝。
据说这家店开了好多年,基本都是老顾客相互介绍来,省去其他费用性价比应该还不错的,但我没有打听具体价格,毕竟咱家也没城堡适配了。
除了眼见的复古家具,还有一些摆件配饰,其他轻奢、中式、简约风家居美时也有售,具体可以和老板聊聊。
仓库虽然没有想象的大,但倘若恰好有购置需求,为它跑一趟也挺值得,或许就能从设计细节处获得一点新的灵感,从而将家的涵义诠释得更加具体和完美。
﹏
关于仓库的刻板印象是沉闷无趣的,然而遗忘的记忆、珍藏的零碎,还有一代代口中“留着吧,也许以后用得着呢”,让仓库拥有了别样吸引力。
即使沧海桑田,仓库的存在,使记忆得以永续。
像位于青岛路10号的平和打包场旧址如今已是武汉热门地标,而除了仓库,巴公房子、咸安坊、Bighouse当代艺术中心(原武昌第一纱厂旧址)、武汉1890(原汉阳铁厂旧址)等越来越多历史建筑加入新生行列。
时光前行,故事也不应被遗忘,在武汉“仓库”,我们发现更多城市秘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uhooo哦嚯”(ID:wuhoooy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