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J. T. 米切尔丨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

W. J. T. 米切尔丨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

《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
[美]W. J. T. 米切尔
唐宏峰 译
出版时间:2023.1
出版社: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新书《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的封面。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张图片,可用形象分析(formal analysis)的方法来解读:深灰的底色和黑色的标题营造了整体凝重的氛围。主图由相同图片的四个不同明度的图层叠加,通过裁剪强调最上方的彩色人像。独立于剩余的黑白图像之外的人像色彩鲜艳,笔触大胆,不平滑的边缘透露出非现实、非日常的氛围。图像整体呈现出光怪陆离、缤纷的混沌之感。


当我们把图片放大,可以看到图片中包含了诸多更小的图像单元。每一个图像都可以依据符号学、图像学、媒介理论等进行更细致的研究。这张由人像、符号拼贴而成的作品与米切尔的图像研究有何种关系?


这是一张关于本书作者、当代最重要的图像理论学者W. J. T. 米切尔的元图像(metapicture),由艺术家弗莱达· 德士法乔吉斯于2007年创作,图中的每一个图像都指设了米切尔研究的方向。米切尔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元图像”这一概念,并在这一领域耕耘四十年。元图像是包含着其他图像的图像,是“画中画”,具有能反应其自身生成过程属性 。
元图像在中国艺术史中也屡见不鲜,如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和清人《是一是二图》等,都在画中以屏风和挂轴为媒介嵌套了另一重图像,反映了画家对空间和自我的哲思。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约10世纪,
绢本设色,40.3×70.5cm,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人《是一是二图》(局部),
清乾隆时期,纸本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金牛犊
封面图中的金牛犊取自17世纪法国著名画家尼古拉·普桑的名作《金犊崇拜》——以色列人铸造金牛犊雕像,违反了摩西《十诫》中“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的戒律,最终受到惩罚。这幅画描绘了《圣经》文本中的场景,用图像在作品中再现了雕塑这一媒介,而根据文本,这座雕塑最后会被毁掉。这幅元图像连接起文本、绘画和雕塑等媒介,引发作者对图像在媒介的迁徙的思考。
尼古拉·普桑,《金犊崇拜》,1633—1634,
布面油画,153.4 × 211.8 cm,现藏英国国家画廊
鸭兔图
“鸭兔图”是一个很经典的视觉悖论,图片左侧的凸出部分既可以被看作鸭子的嘴,也可以被解读为兔子的耳朵。这类图像根据“观看角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被米切尔称为“多稳态图像”(multistable images)。图像之间的层叠和嵌套凸显了在观看图像的“观者”的主体地位。

维特根斯坦,《鸭兔图》,原载《哲学研究
克隆羊多利
出现在封面图右下角的克隆羊多利也是米切尔在书中反复讨论的话题之一。自从1997年多利诞生以来,对克隆的争论和恐惧伴随着人类度过了20世纪的最后时光。米切尔称克隆体是最纯粹意义上的元图像,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在基因技术时代的翻版,而信息技术时代的克隆体可能就是栖息在电子产品中的数据替身——由我们上传的个人信息、社交媒体信息构成的第二个“自我”。
克隆羊多利登上1997年《时代周刊》封面
"9·11"事件
纽约双子塔在米切尔眼中也是一种克隆的图像。冒着浓烟的世界贸易中心随着图片和影像迅速传遍全球,成为迄今为止被观看次数最多的偶像破坏行为。无论是“9·11”事件本身,还是以此为导火索的美国反恐战争中层出不穷的虐囚事件,都催生了无数与之相关的元图像。而在反恐战争中得到大量运用的诸多新技术,如夜视仪、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等也成了生成图像的新工具。
“9·11”事件新闻图片


除此之外,这张元图像中还包含了暗箱、笛卡尔的用手杖的盲人、洛克的“白板”、潘诺夫斯基向熟人脱帽致意、柏拉图的“洞穴”等种种图像。在画中,米切尔教授被他的研究对象们环绕;在书中,他则借助这张元图像再次探讨了实物与再现、图像与语言、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充满“元”(meta)开头词语的时代,元宇宙、元语言、元符号、元数据,种种新术语让人应接不暇。我们同时也生活在一个由图像和影像构建的时代。“元图像”并不是一种新事物,它的历史和人类一样长久。它是普桑的“金牛犊”,是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是我们熟稔的“鸭兔图”,也是任何一张对根本性问题发问的图画:图像到底是什么?它们与语言的关系怎样?它们如何被创造、生产、复制?又如何影响观者?在将形象主体化的进程中,元图像是一座里程碑。它将图像自身作为方法,作为窥探意义及理论建构的窗口。


米切尔教授在其最新著作《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中开宗明义,回顾并梳理了创生于20世纪早期的图像学的生长轨迹,探寻其在突破艺术史的限制,走向更为开阔的一般性图像科学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类媒介中的图像,尤其关注语言之为媒介。米切尔以图像学1.0及2.0锚定并命名了图像制作的发展历程中,由技术革新带来的两次转向。


在图像学3.0的框架背景下,米切尔以人类经验中最具表现力、最具力量却也是最小的图像单元——面孔——为研究对象,并在福柯有关疯癫的历史之论述中重新思索“愚人船”这一古老的政治哲学隐喻。这些讨论不光涉及图像如何成为一种偶像、图腾甚至是物恋对象,更涵盖了图像如何作用于历史,作用于我们。尾声中,米切尔回归艺术品的范畴,将视线集中于雕塑这个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有限性和物质性的代名词,探究单一的、特定的、物质性的艺术作品如何超越自身的物质性,指示无限性和非物质性。


《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第四辑,为中英双语读物,由四个章节及附录部分的三讲讲座问答构成。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作者近三十年来对那些能够审思自身存在的图像之追索的高潮。这不仅是一次横向拓宽其视觉文化研究维度,发掘吸纳当代社会现象和公共事件中案例的旅程,也是一部纵向挖掘其图像及媒介理论源头,辐射统筹诸如哲学、语言学、政治学、美学所提供的解释路径的奥德赛之书。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和包华石、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都对这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本书对自身与现实、语言、观者、图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反思,提供了庄子式的新见地。


在这个图像占据注意力中心的时代,在我们逐渐被图像焦虑所淹没的当下,这本跨越多个学科的著作既是一次探索也是一种实验,关涉从人类学到艺术史,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它如同元图像一样,在探索模糊不定的边界的同时,试图捕捉历史瞬间的某种本质。



     

W. J. T. 米切尔

芝加哥大学英语与艺术史系盖洛德·唐纳利杰出贡献奖教授,于1988年至1991年间担任芝加哥大学英语系主任,1978年至2020年担任《批评探索》期刊编辑。他于1963年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68年完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与博士学业,1968年至1977年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英语系任教。米切尔是美国哲学会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因其在艺术史教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芝加哥大学杰出研究生教学奖、美国大学艺术协会终身成就奖。其著作《图像理论:语言与视觉再现文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4年)获得由美国大学艺术协会颁发的查尔斯·鲁弗斯·莫雷奖,《图像何求:图像的生命与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5年)于2006年获得由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颁发的罗威尔奖。他曾两次被授予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颁发的戈登·J. 莱恩奖。


他的著作还包括《图像学:图像、文本、意识形态》(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6年)、《最后的恐龙之书:文化偶像的生命与时代》(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8年)、《克隆恐惧:“9·11”至今的图像战争》(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1年)、《透视种族》(哈佛大学出版社,2012 年)、《图像科学:图像学、视觉文化和媒介美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5年)以及《精神旅人:父亲、儿子与一趟精神分裂症之旅》(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20年)。《元图像》出版于2021年,是其以策展人身份策划、由OCAT研究中心主办的展览(北京,2018年)的同名图录。


《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

[美]W. J. T. 米切尔

唐宏峰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16开,228页


当代图像理论研究泰斗、芝加哥大学教授W. J. T.米切尔三十年研究之精华

破除语言的禁锢,以图像阐释图像,全面解读“元图像”理论的发源和应用

著名学者巫鸿、包华石,著名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联袂推荐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七零后水墨”(ID:qilinghoushuimo)。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