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枢纽型网络城市的一体化规划导控探索—广州市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

湾区枢纽型网络城市的一体化规划导控探索—广州市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

湾区枢纽型网络城市的一体化规划导控探索

——广州市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


01 项目背景
# 站产城人的契合关系亟待增强
广州作为湾区核心引擎,以590公里的市域轨道里程位居世界第三。但相比东京轨道站300米已实现都心区人口全覆盖,广州主城区覆盖率仍不到40%,站与城在空间功能、用地布局、交通接驳、建设时序、协同机制等方面的融合亟待增强。


# 贯彻“交通强国建设”重大战略,落实市长会议要求

具体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的要求,围绕“如何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广州市长会议要求开展广州市站城融合发展规划(穗市长会纪〔2019] 8号)。

02 技术框架

# 体检先行、分类导控、机制保障、项目落地

规划践行TOD发展理念,对广州406个国铁、城际、地铁站点及片区进行系统研究立足“体检报告”问题,提出“线网-片区-节点”的多维度管控指标及一体化规划指引,构建动态化规划实践与反馈体系、纵横联动多主体协同机制,推动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规划充分吸纳广州多年来站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有效指导市域线网规划、片区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综合体精细方案,对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高铁、城际、地铁站城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导控与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03 工作内容

3.1 体检先行:立足实际,找准问题

通过基于三方面15项问题的市民满意度调查、基于三维度16项指标的时空大数据分析等多元评估手段,找准问题。


形成广州市站城融合发展现状“体检报告”,提出分级体系不清晰、分层导控不明确、协同机制不完善等系列问题,作为本次规划研究的重要依据。

3.2 分级分类:系统全面,层次清晰

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特征,对406个国铁、城际、地铁客运站进行交通分级,划分“一级五类”;并按功能划分为交通枢纽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三类,形成覆盖国铁城际地铁、系统全面、层次清晰的分级分类体系。


3.3 线网层面:提前土储,线产城融合

将规划线站与湾区产业平台、市域产业区块等叠合,通过移线、改站、加同步工程等,梳理出47平方公里土地,使线站与产城深度链接。


针对轨道线路连接区域的不同特性,在沿线规划复合、多元的城市功能,包括居住、商业、教育、文化旅游等,引导双向客流的均衡集散,避免线路端头站点成为“卧城”,实现区域职住平衡

3.4 片区层面:站城互动、内置芯片

为推动枢纽站联动周边一体开发,提炼16个站城融合关键设计要素,为新区发展型、片区提升型、旧城微改造型等不同类型片区提供灵活好用的“元件库”。
片区元素11个:产业功能、用地混合、公服配套、开放空间、开发指标、道路网络、步行体系、非机动车、城市公交、小汽车、交通衔接设施;

节点元素5个:交通核、自由步道、多首层地面、一站式便民服务、值机大厅。


梳理形成新区发展型、片区提升型、旧城微改造型等53个“交通+产业+社区”的枢纽功能区,分别制定不同要素设计要点,并纳入精细化规划设计导则中。

3.5 节点层面:站城同步,因地施策

针对不同类别的规划站点,提出交通核、公服、业态的差异化规模指标和功能配置要求,在综合体内植入面积不小于10%的城市文化和社区服务设施,纳入场站综合体前置规划条件。

针对既有站点,挖潜附属建设产生的畸零空间、剩余空间,利用轨道站内“边角料”空间进行微改造,着重完善交通接驳、公益服务、便民商业等城市功能,提高服务品质。

3.6 实施保障:建立多主体有效对话机制

从线网规划、片区开发、综合体建设、标准规范研究等方面提出近远期项目库,作为规划实施抓手。建立政府、市场方、运营方、市民等多主体有效对话机制,通过会议研讨、意见征询、媒体传播、沙龙论坛等多方式、多途径参与国铁城际地铁站城项目规划与改造全过程,推动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04 创新特色一 重民意·勤反馈:公众参与,持续监测,构建动态化规划实践与反馈体系

以规划实施效果为导向,实行“半年一次公众满意度调查,一年一次站城落地项目体检,三年一次站城融合发展效果评估”,落实责任部门。

将公众诉求、评估结果反馈到综合体规划条件、站场与社区配套设施规划、区域职住平衡功能布局中,切实满足市民就业、居住与出行等动态化需求,推动站城建设“有温度、会思考”。




05 创新特色二 善导控·可实践:分层传导,实施有序,提出系统性导控体系和规划指引

# 构建差异化、层次性指标导控体系,关键指标传导到法定规划

构建涵盖国铁、城际、地铁,贯穿线网、片区、节点的差异化、层次性指标导控体系,关键指标纳入法定规划传导落地。



# 提出规划设计指引,保障站城融合要素实施

针对TOD地区,从空间、用地、交通等方面提出规划设计指引,支撑规划管理工作,保障站城融合要素实施。

# 构建TOD全价值模型,量化站场价值,输出规划建设时序

构建涵盖交通节点、场所空间、开发潜力三方面17个因子的TOD全价值模型,量化站场价值排序,输出规划调整、土储出让等时序建议,释放枢纽效益。


06 创新特色三  破困局·多协同:纵横联动,协作共赢,建立全流程多主体协同管理机制

# 横向上,解决单线运作问题,通过多部门行政协同,促进轨道城市、产业融合互动

构建涵盖国铁、横向上,以往轨道项目申报立项与建设、资金计划、规划设计、土地出让、产业导入、工程许可、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分别由发改、财政、规资、招商、住建、轨道主体等部门单线运作,造成轨道计划与空间规划不同步、财政投入与土地反哺不对应、用地功能与产业招商不匹配等问题构建市级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议、专责小组常态化沟通制度及目标责任制,通过“多部门行政协同”,促进轨道计划、城市规划、产业运营等融合互动。



# 纵向上,打通“路地、省市、跨城”协同路径,实现“国铁、城际、地铁”三铁一盘棋

纵向上,针对国铁、城际、地铁各自为战、衔接不畅等问题,打通“路地、省市、跨城”协同路径,在省铁路重大项目总指挥部工作机制下,设立广州都市圈铁路项目专项指挥部,推动城际地铁化运营,搭建“指挥部-联合工作组-工作专班”三级架构,实现“三铁一盘棋”,纵横联动统筹站城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


07 效益与贡献

# 在行业影响方面,规划要点已纳入国家规范与标准

枢纽一体化衔接、规划设计导引与指标、保障措施等内容,已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编《综合客运枢纽规范衔接指引》,以及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的《客运枢纽区域开发规划导则》和《客运枢纽区域开发适应性评价标准》,经验在全国层面得到应用推广。



# 在决策影响层面,机制建议被采纳,推动组建涵盖湾区七市的专项指挥部

项目提出的纵横联动协同机制被市府采纳,推动湾区七市联合印发《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专项指挥部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及《建设工作专班且建方案》(穗府函〔2021]118号),发展视野拓展到湾区层面。

# 实践成效显著,切实推动可持续发展

已支撑市发改委与规资局指导广州71个国铁、城际、地铁综合体及周边规划设计、土储与出让时序,白云站、龙洞站等25个国铁、城际枢纽一体化工程立项建设;公交优先、集约节约理念得以践行。

# 坚持人本原则,指引地铁新线的惠民设施建设 

已支撑市发改委与规资局指引广州10条地铁新线的惠民设施建设,如2021年以来开通的18号、22号线,提供图书室、母婴室、口袋公园等,为市民提供有温度的出行服务。




项目名称:湾区枢纽型网络城市的一体化规划导控探索—广州市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

设计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奖项:香港规划师学会大湾区规划大奖(2022)入选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维城市”(ID:MScity_U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