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
# 贯彻“交通强国建设”重大战略,落实市长会议要求
# 体检先行、分类导控、机制保障、项目落地
规划践行TOD发展理念,对广州406个国铁、城际、地铁站点及片区进行系统研究立足“体检报告”问题,提出“线网-片区-节点”的多维度管控指标及一体化规划指引,构建动态化规划实践与反馈体系、纵横联动多主体协同机制,推动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规划充分吸纳广州多年来站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有效指导市域线网规划、片区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综合体精细方案,对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高铁、城际、地铁站城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导控与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03 工作内容
3.1 体检先行:立足实际,找准问题
通过基于三方面15项问题的市民满意度调查、基于三维度16项指标的时空大数据分析等多元评估手段,找准问题。
形成广州市站城融合发展现状“体检报告”,提出分级体系不清晰、分层导控不明确、协同机制不完善等系列问题,作为本次规划研究的重要依据。
3.2 分级分类:系统全面,层次清晰
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特征,对406个国铁、城际、地铁客运站点进行交通分级,划分“一级五类”;并按功能划分为交通枢纽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三类,形成覆盖国铁城际地铁、系统全面、层次清晰的分级分类体系。
3.3 线网层面:提前土储,线产城融合
将规划线站与湾区产业平台、市域产业区块等叠合,通过移线、改站、加同步工程等,梳理出47平方公里土地,使线站与产城深度链接。
针对轨道线路连接区域的不同特性,在沿线规划复合、多元的城市功能,包括居住、商业、教育、文化旅游等,引导双向客流的均衡集散,避免线路端头站点成为“卧城”,实现区域职住平衡。
3.4 片区层面:站城互动、内置芯片
节点元素5个:交通核、自由步道、多首层地面、一站式便民服务、值机大厅。
3.5 节点层面:站城同步,因地施策
针对既有站点,挖潜附属建设产生的畸零空间、剩余空间,利用轨道站内“边角料”空间进行微改造,着重完善交通接驳、公益服务、便民商业等城市功能,提高服务品质。
3.6 实施保障:建立多主体有效对话机制
以规划实施效果为导向,实行“半年一次公众满意度调查,一年一次站城落地项目体检,三年一次站城融合发展效果评估”,落实责任部门。
将公众诉求、评估结果反馈到综合体规划条件、站场与社区配套设施规划、区域职住平衡功能布局中,切实满足市民就业、居住与出行等动态化需求,推动站城建设“有温度、会思考”。
# 构建差异化、层次性指标导控体系,关键指标传导到法定规划
构建涵盖国铁、城际、地铁,贯穿线网、片区、节点的差异化、层次性指标导控体系,关键指标纳入法定规划传导落地。
针对TOD地区,从空间、用地、交通等方面提出规划设计指引,支撑规划管理工作,保障站城融合要素实施。
# 构建TOD全价值模型,量化站场价值,输出规划建设时序
构建涵盖交通节点、场所空间、开发潜力三方面17个因子的TOD全价值模型,量化站场价值排序,输出规划调整、土储出让等时序建议,释放枢纽效益。
# 横向上,解决单线运作问题,通过多部门行政协同,促进轨道城市、产业融合互动
构建涵盖国铁、横向上,以往轨道项目申报立项与建设、资金计划、规划设计、土地出让、产业导入、工程许可、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分别由发改、财政、规资、招商、住建、轨道主体等部门单线运作,造成轨道计划与空间规划不同步、财政投入与土地反哺不对应、用地功能与产业招商不匹配等问题。构建市级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议、专责小组常态化沟通制度及目标责任制,通过“多部门行政协同”,促进轨道计划、城市规划、产业运营等融合互动。
# 纵向上,打通“路地、省市、跨城”协同路径,实现“国铁、城际、地铁”三铁一盘棋
纵向上,针对国铁、城际、地铁各自为战、衔接不畅等问题,打通“路地、省市、跨城”协同路径,在省铁路重大项目总指挥部工作机制下,设立广州都市圈铁路项目专项指挥部,推动城际地铁化运营,搭建“指挥部-联合工作组-工作专班”三级架构,实现“三铁一盘棋”,纵横联动统筹站城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
07 效益与贡献
枢纽一体化衔接、规划设计导引与指标、保障措施等内容,已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编《综合客运枢纽规范衔接指引》,以及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的《客运枢纽区域开发规划导则》和《客运枢纽区域开发适应性评价标准》,经验在全国层面得到应用推广。
# 在决策影响层面,机制建议被采纳,推动组建涵盖湾区七市的专项指挥部
项目提出的纵横联动协同机制被市府采纳,推动湾区七市联合印发《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专项指挥部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及《建设工作专班且建方案》(穗府函〔2021]118号),发展视野拓展到湾区层面。
已支撑市发改委与规资局指导广州71个国铁、城际、地铁综合体及周边规划设计、土储与出让时序,白云站、龙洞站等25个国铁、城际枢纽一体化工程立项建设;公交优先、集约节约理念得以践行。
已支撑市发改委与规资局指引广州10条地铁新线的惠民设施建设,如2021年以来开通的18号、22号线,提供图书室、母婴室、口袋公园等,为市民提供有温度的出行服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维城市”(ID:MScity_U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