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凝虚敛一,蒙养迹象,与万化冥合

王巖:凝虚敛一,蒙养迹象,与万化冥合



无题8,布面丙烯,90×120cm,2022


绘画于我有时只是“迹象”的自性满足。

   

我认为绘画的本质是“迹象”。简单地说,绘画就是在某一表平面上留下个人的“标记”或者说“痕迹”。无论这个“标记”和“痕迹”是具象的或是抽象的,都会以各种黑白的或色彩的形迹和形态呈现出来,而“形象”和“痕迹”又是相互印证的,这是绘画最重要的奥妙所在。绘画中的“迹象”不同于自然中的“迹象”,其根本区别就在于绘画中使用不同的材质经过个体的行动,通过涂和抹,绘与画,或特殊的工具和方法,其留下的“迹象”会带有强烈的视觉质感和丰富的个人信息,是绘画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题9,布面丙烯,90×120cm,2022



而“势象”体现的是绘画某种“场”的生成和某种力的结构的建立。“迹象”的累积按一定的内在逻辑达到完美的契合,相互加强、相互映衬、相互关联,当它们有了相同的形态特征,因为重复、排列、聚集相互间产生合力时就会形成“势象”而产生新的含义。前者关乎个别,后者则关乎整体,有时决定着一幅画的成败。所以,大画最难搞的就是“势象”这个东西,弄好了很难,是最辛苦,也是耗费心力最多的地方。在绘画中我会花大量的精力去反复调整“物象”与“迹象”之间的有效性和视觉上的表现性价值。不断地累积使之形成总体上的“势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书写性的“势象”是生命形态的间接体现。所以绘画的“迹象”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个人生命形态和情感精神的印证和迹化。


无题10,布面丙烯,90×120cm,2022  

 



无题11,布面丙烯,90×120cm,2022



   

生命中最好的存在状态是在画室里孤寂的劳作当中,是远离尘嚣,于林间、溪边、石上流连忘返的那些时刻。当然,选择清流、深渊以及树木、山石作为近期作品中的主要视觉元素,也是试图将儿时终断的记忆续接起来。有人说诗人或艺术家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的童年没有结束,童年的感知力还有很强的持久性。我认同这个说法。每次走进森林,赤脚踏进溪流就如同回到儿时的时光,山光、水色、林幽与鸟鸣会使心灵得到最大的慰藉和修复。


我想无论是古人今人,每一个中国文人的内心或基因里面也许都藏有一个无法释怀的“山水”情结,即使身居闹市依然心怀泉林,于是也就有了所谓的“乡愁”,于是便修园林造假山,“卧游”其间,创造“隐逸”的假象。



无题12,布面丙烯,60×100cm,2022


   

记录景物的真实面貌不是我所要干的事情,那样完全不足以创造出绘画,我所要做的是在画面空间里由主观意识将风景元素重新组合创造出一个“心理场景”。我常常反着弄,先营造出某种抽象的绘画趣味和意象出来,再选择不同的“风景元素”隐入其中,创造出我想要的那种“绘画形态”和“精神氛围”。

我不大去关注写实或者表现,具象或者抽象,东方或者西方这些大的命题。也不想把自己的绘画边界切割的那么清晰,我对风格化和样式化保持高度的警惕。拖泥带水,模糊一些不是坏事。具象与抽象之间,物象与迹象之间,材料工具与方法之间,格物与致知,造化与心源之间有很多“间性”“虚性”空间,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无题6,布面丙烯,90×120cm,2022


   

与西方传统绘画涂抹覆盖不同,中国画的留白是获取绘画迹象和视效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我在短暂的书法研习过程中对毛笔的书写性,水墨与宣纸之间浸染相生的氤氲迹象在绘画中的意义颇有心得,对我近期的绘画创作可能有一些影响。最新较大的几张长条形图式作品的确采用了中国传统画家“游目”的观看方法和手卷的构成方式。


 
无题7,布面丙烯,90×120cm,2022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画以“气”为先这个“气”讲的就是人的气质、品格、学养、器识和胸怀。这些东西其实都能从画中见出,它流注于“迹象”便成为绘画的风格,发于内心也蕴于内心,外化为绘画“迹象”,所谓绘画的“气势”或者说“气韵”都源于一个人的“气质”,画画时自然会从你的身上“分泌”出来,想逃都逃不掉。



无题8,布面丙烯,60×100cm,2022
   

“势”是中国传统绘画最核心的东西,是一种抽象的力的结构和关系,对势的把握和体悟来自天性和学养,有些人穷其一生也仅得皮毛而已,未能触及真谛。




注:本文文字摘自:王访谈《岁不吾与,别有幽怀迹清沂》《迹化时间|王:“绘画也是心灵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编辑|张雨婷

制图|段建辉

势象艺术中心 2022年12月1日



更多新作


 

 
沧浪幽迹19,布面丙烯,60×199cm,2022

 

 
 
沧浪幽迹20,布面丙烯,70×100cm,2022

 
沧浪幽迹21,布面丙烯,80×120cm,2022

 

 
 
沧浪幽迹22,布面丙烯,60×100cm,2022

 

 
 
沧浪幽迹23,布面丙烯,90×120cm,2022

 
 
沧浪幽迹24,布面丙烯,90×120cm,202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势象艺术”(ID:shixiang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