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的面孔:
美国FSA纪实摄影研究
美国FSA(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农业安全局)纪实摄影是美国摄影史,乃至世界摄影史上规模最大的摄影项目,也是在大萧条背景下因其政府主导组织性质而充满复杂语义性的一场摄影实践。《大萧条的面孔:美国FSA纪实摄影研究》试图在全面阐述FSA纪实摄影运动创立缘起、组织架构、拍摄宗旨和摄影主题的基础上,旨在从FSA纪实摄影所处的大萧条时期与罗斯福新政的外部生产环境切入,一方面以边缘群体、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为主要维度充分揭示FSA纪实摄影内部存在的部分“现实伪化”,另一方面以FSA纪实摄影的视觉生产和图像传播,力求挖掘FSA纪实摄影建构其宣传意图的路径和程序,进而钩索图像背后深层的政治意涵。这是对于惯常被给予正面评价的FSA纪实摄影实践予以祛魅的一次研究挑战,也是重识FSA纪实摄影的一场学术尝试。
吴晶莹 著
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2022.11
ISBN 9787517912330 \ ¥89.00
左右滑动查看书影图片
序 言
开始于1935年的美国FSA(农业安全局)摄影项目,也许是美国摄影史,乃至世界摄影史上规模最大的政府主导的摄影项目,也是至今令摄影工作者和摄影史研究者无法绕开的话题和课题。
多萝西亚·兰格,《移民母亲》,明胶银印,28.3 × 21.8 cm,1936年。照片版权归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有。
在摄影诞生即将满百年之时,因为已经实施“新政”的罗斯福政府需要对处于大萧条境况下的国情有所把握,因此有了FSA摄影项目这么一个“豪举”。随着时间的推移,因这一“豪举”涉及对摄影作用的认识和牵涉摄影与国家的关系而引发长久的关注和讨论,其研究成果可谓硕果累累。这个由美国政府主导和实施的摄影项目的,目的当然是从符合国家利益的立场出发,通过摄影图像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以争取国民认同国家的“新政”。同时,这也是以纳税人的税金实施有年的国家项目。这个项目当然具有宣传政府工作的性质,但受雇摄影师们不畏避美国当时凋敝的现实,直视现实的态度仍然值得我们尊重。虽然如本书作者吴晶莹所说,这是一种宣传,但这种宣传毕竟还是立足于国家有意与国民进行某种国情沟通和现实分享的努力的基础之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一举措也还是起到了让国民了解政府的施政意图和争取合法性认同的作用。我个人认为,FSA摄影项目毕竟还是一个比较充分考虑受众感受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议程设置,组织拍摄的摄影项目。2017年,在我访问拥有丰富摄影收藏的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图书馆时,该馆特地为我展示了他们的FSA摄影项目收藏。据摄影收藏负责人丽莎·亚科蓓丽丝(Lisa Iacobellis)女士介绍,该馆共计48幅FSA摄影的馆藏直接来自“新政”时期的美国政府。她说,在FSA摄影项目完成后,美国政府给当时每个州的州立大学复制了一套摄影,要求大学以各种方式展示出来。因为州立大学是公立大学,靠税收维持运转,因此美国政府和地方政府有权要求他们执行政府的行政命令或要求。这个要求既包含了宣传美国政府的政策意图,也在客观上将当时的现实分享给了纳税人,同时也令公众了解到摄影在记录和分享现实方面的可能性。
卡尔·迈登斯,《“如果我们将为这里人们支付的报酬而工作,那就太糟糕了”。阿肯色州克里坦登县。棉花工人在路上,带着他们在世界上拥有的一切》, 明胶银印,8.25× 10.8 cm,1936年。照片版权归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自身摄影实践的深入和发展,中国摄影者可以说一直对拥有丰厚传统的美国的摄影实践—尤其是纪实摄影保持着较多的关注。盖因美国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摄影大国,而且其基于实用主义哲学而对摄影所持有的开放和理性的态度,以及对于摄影功能较为全面的认识所导致的摄影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在相当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摄影和中国摄影的发展。在对于包括纪实摄影在内的美国摄影实践的接受过程中,限于各种情况(包括中国对于摄影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晚等),国内有深度的研究确实比较有限,更不要说具体到某个专项或专题的研究了。
阿瑟·罗斯坦,《来自田西纳州的种植水果移民工人一家。现在扎营在一个罐头工厂附近的田地里。佛罗里达州温特黑文》,明胶银印, 尺寸不详,1937年。照片版权归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有。
吴晶莹新著《大萧条的面孔》的出版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讨论FSA摄影项目具体实践的专著。这是一部能够对FSA摄影项目的实践给出相对完整的论述,从可以把握的第一手材料(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经完全开放给全球公众)和在对既有研究有了充分了解和对话的基础上所展开的具体的对话,当然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的重要性。
戈登·帕克斯,《华盛顿特区政府的清洁女工》, 明胶银印,23.7 x 18.2 cm,1942年。照片版权归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有。
然而,吴晶莹的著作显然有着更大的“野心”或企图心。她直接展开的主旨是给多为正面评价的FSA摄影项目实践以祛魅的尝试。这个追求起点甚高,所需学术学养支撑颇高,既具有十足的挑战性,同时也很必要。因为将纪实摄影理想化的意愿可能很美好,但现实有时并不如意。她不畏艰险,从立意、框架设计到材料把握均努力给出来自中国学者对FSA摄影项目的评价和分析,并以少有的犀利解释,形成了在中文世界独步一时,并具有进一步展开国际对话的可能性的分析文本,其努力和成绩确实难能可贵,也令人鼓舞。无疑,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立场和眼光的专著。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她的困难或者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果说如约翰·塔格和玛莎·罗斯勒(这两位欧美左翼知识分子的工作已经有中文译介)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对于纪实摄影的局限和困境做出了根本性的反思,为其“改良主义”(在中国可以以“小骂大帮忙”的表述等价)的“本质”下了几乎可以说是彻底的痛下针砭的结论的话,那么吴晶莹的严肃研究可以在哪里下手,并且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以及,如何平衡好意识形态批判和对于争取社会良性进步的努力的同情理解的关系?这都是最令人期待的地方,相信读者在仔细阅读之后会有自己的收获,同时也激发起进一步深入研究纪实摄影,特别是中国纪实摄影实践的欲望。
顾 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研究员
目 录
导论
第一章 影像的定格:FSA与FSA纪实摄影计划
1. FSA 机构及其历史办公室的创立与发展
2. FSA 纪实摄影生产的历史文化结构
3. FSA 纪实摄影主题向度:农业新政的视觉叙事
第二章 新政的宣扬:FSA 纪实摄影中“修改”的现实
1. “被遗忘的人”之形象塑造与审美主义
2. “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s)”与种族问题的虚假消除
3. “好母亲”与性别身份预设
第三章 宣传与梦想:FSA 纪实摄影的“生产”与“消费”
1. 权力的微观介入:FSA纪实摄影的意识形态化
2. 图像生产:从“脚本”到“被毙”
3. 制造神话:FSA纪实摄影与大众传媒
结语:走向修辞化的图像表征
吴晶莹,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艺术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艺术理论与批评及视觉文化研究。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译著3部,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美术学报》《美术观察》《美术大观》《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ID:cafa_heritag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