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讯丨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的技艺与记忆

图书资讯丨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的技艺与记忆


 





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的技艺与记忆马全宝 赵星 陈玉龙 等 著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课题组 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8ISBN 9787112277421¥75.00



 



马全保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马全宝,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历史建筑保护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参加国家自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古建筑营造技艺相关学术成果8部,其中入选国家出版基金3部,国家重点出版物1部。主编《中国传统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教材入选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科学技术史卷·建筑、土木工程史分卷》编委和主要撰稿人。承担了雄安新区乡愁遗产白皮书、认定标准及保护规划等项目,获新区建设突出贡献奖。曾获建大英才、优秀教师、优秀导师等荣誉称号并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序言    刘托

一  绪论

1. 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

2. 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研究现状

二  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调研访谈

1. 北京石窝精艺雕刻公司:宋永田

2. 河北省遵化市东旗仿古构件有限公司:蔡志兴

3. 国华琉璃厂:孙宏利、蒋建国

4. 京西石府雕刻工艺品(北京)有限公司:高雨云

5. 北京力达顺石灰厂:俞忠华

6. 北京集贤丰泰古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刘英德

7. 北京庄臻豪贸易有限公司:庄金清

8. 北京石窝石友雕刻厂:石友

三  北京官式古建筑修缮专家访谈

1. 马炳坚老师访谈

2. 张克贵老师访谈

3. 薛玉宝老师访谈

4. 汤崇平老师访谈

5. 刘大可老师访谈

四  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生产加工工艺

1. 木材的生产加工

2. 石材的生产加工

3. 砖瓦的生产加工

4. 琉璃的生产加工

5. 灰浆的生产加工

6. 地仗材料的生产加工

7. 油漆的生产加工

8. 彩画工艺

五  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生产加工技艺的传承

1. 北京石作技艺的传承

2. 北京琉璃烧制技艺传承

六  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产业发展

1. 建材现状和问题

2. 北京地区传统材料生产加工对策


参考文献  &  后记



     

     

     

     


左右滑动查看书影图片



序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研究员 刘托



以往研究传统建筑的主流文章多喜欢建筑文化或建筑艺术的宏大叙事,对建筑材料情有独钟者寥寥,而实际上建筑材料之于建筑、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等等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毋庸置疑,建筑物首先是由建筑材料构筑而成的,或木构,或石构,或砖构,或使用钢材、玻璃、混凝土、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等现代材料,材料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技术的应用,如梁柱结构、拱券结构、网架结构、悬索结构等。历史上建筑材料及其建筑结构的进步往往是推动建筑革命的重要因素,如砖石材料之于穹顶结构、混凝土材料之于框架结构等,都划时代地开创了新篇章,因此研究各时代、各地区的建筑材料变化与发展是研究相关建筑史及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的青年学者们撰写的《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的技艺与记忆》一书,以北京地区传统建筑材料为对象,研究北京传统建筑材料的构成、特点以及生产加工工艺,其对北京地区的建筑历史研究及建筑艺术研究自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材料的应用不但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水平,也构成了建筑风格变化的基础,而这是中西建筑文化迥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美是建筑与生俱来的品质,诸如重量、质感、色泽、温度、亮度等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由于使用木、石、土(延展至砖、瓦、陶等)、竹、草等天然材料而普遍具有自然美、朴素美的特征。

对材料的选择、应用、加工需要建立在对材料本身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如材料的强度、质地、肌理以及经济性等。基于对材料性能、加工方式的了解和掌握,而分化出木匠、瓦匠、石匠等不同的工种和匠人,工匠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将每种材料的特性和表现力发掘到极致,并利用自己的智慧展示给人们。由于木材易于采伐和便于加工,我们祖先优先选择了木材作为建筑主材,木材天然的材质特性使得中国传统建筑洋溢着轻盈和亲人的气息。由于木材会腐朽和遭遇虫害而影响建筑的安全,木匠又多选用质地坚硬且有特殊味道的树种,如铁力木、楠木、棂木(东京木)、臭樟、红椿、酸枝、杉木等,这是人们基于对木材的认知和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如北京故宫用材多为楠木、东北松、柚木等,其中梁架多用楠木、黄松;椽檩望板多用杉木;角梁、门窗、台框多用樟木;脊檩及相邻构件多用柏木。为了保护木构件免受病虫害,皇家建筑多施用油漆彩绘,由于油漆本身来源于植物,与木材有着天然的亲和性,故而木与漆的结合互为表里,不但不影响木材本身的质感,反而彰显了木材的柔和、细腻、温润的一面,使宫廷建筑显得富丽堂皇,府邸宅舍则更加温馨宜居。也有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寺庙、祠堂,为表现肃穆、沉静的气氛而不施彩绘,以木材本色和肌理作为表现手段,创造独特的空间气氛和视觉体验,如明长陵的楠木殿,通体釆用楠木建造,质地坚实,色泽沉着,表现了纪念建筑应有的性格。

石材是最原始的建筑材料之一,其坚固耐久、防火防腐的特性使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石材辅之以石结构技术和打磨雕刻等装饰手段,具有极强的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常被用于受力最大、易于磨损碰撞或视线最集中的位置,如台基、栏杆、柱础、抱鼓石、墙体中的重要部位,最大限度地发挥石材应有的作用,或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柱础是构件与地面交接部位,也是视觉的焦点,采用石制的柱础符合石材材质稳固、负重的逻辑,而通过雕饰,也将石材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也有一些建筑作品是全石材构筑的,如明十三陵和清东、西陵的石牌坊、石碑、石幢、石塔、石桥等,它们虽然在形制上多模仿木质结构,但由于石材自身的材质特点,加工后形成了室外环境特有的艺术品。由于石质本身的差异,石材也有不同的性格和表现力,北京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建筑多使用北京房山产的汉白玉,洁白无瑕,晶莹如玉,平添宫廷建筑高贵圣洁的气象。

砖瓦是人类运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最早的人工材料,因为它们是以土为原材料烧结加工而成的,保留了质朴与平实的品质,与自然材料的木、石十分融合,使用起来又轻巧灵便。砖的平整和砌筑感、瓦的轻盈和铺装的条理性都给建筑带来了尺度感和美感,表现手工时代风格特征。瓦有灰瓦、琉璃瓦之分,砖也有青砖和琉璃砖之分,由于琉璃砖瓦制作工艺复杂,成本昂贵,过去只被用于宫廷建筑及较重要的寺院、坛庙之中,成为等级和身份的象征。如若登临故宫北侧的景山,在山顶万春亭鸟瞰南面的宫城,一片片金光闪闪的黄色琉璃屋面,衬托在老北京四合院民居的灰砖灰瓦中,皇权的至上和神圣毕现无余。

《北京老城官式建筑材料的技艺与记忆》也是一部着力于抢救和挖掘古建筑材料遗产的专著,作者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生产厂家的调研、古建专家的走访,梳理了北京旧城官式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结合官式古建八大作传统技艺对木、石、砖瓦、琉璃、灰浆、油漆等传统材料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北京地区传统建筑材料生产加工技艺的传承保护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总之,该书是一部在田野调研基础上,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针对性研究的学术性、实践性著作,相信它的出版会对北京古建筑研究及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ID:cafa_heritag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